关系的评估与修复(培养家庭治疗师必备的核心能力)/华人心理治疗与咨询精粹丛书

关系的评估与修复(培养家庭治疗师必备的核心能力)/华人心理治疗与咨询精粹丛书
作者: 赵文滔//许皓宜|总主编:王浩威
出版社: 华东师大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9.50
折扣购买: 关系的评估与修复(培养家庭治疗师必备的核心能力)/华人心理治疗与咨询精粹丛书
ISBN: 9787567563223

作者简介

赵文滔 加州州立大学婚娴、家庭儿童咨商硕士,香港大学婚姻及家庭治疗博士,咨商心理师(台湾),现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副教授,华人伴侣与家族治疗协会理事长,亚洲家庭治疗学院终身伙伴会员。擅长伴侣咨商、家庭治疗,研究兴趣为:华人家庭文化动力、家庭治疗师培训、跨专业系统合作、人际神经生物学。 20岁前接受数理逻辑训练,获得理科生思维;20岁后受心理学吸引,成为咨商师;30岁以后成为家庭治疗师,开始补修关系的学分。 台北出生,台中念大学,加州修硕士,在香港完成博士学位。 享受心理咨商中,心灵平静澄澈的反思对话;感动受伤的家人,情感重新开始交流的片刻;目前致力于协助有心学习的学生,突破自己原本局限,成为更好的家庭治疗师。 许皓宜,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任台中教育大学咨商与应用心理系助理教授、心理咨询师。长期耕耘于婚姻与家庭治疗训练领域,具有台湾辅导与咨商学会认证合格咨商督导资格。 随着年岁往上攀爬,皓宜越来越体会到:人们在关系与自我的探寻中,内心所盼所求,不过“真诚”二字而已。所以,她离开咨商专业系所的教学,真诚地回到自己初衷所爱的书写——以一种面对人心的深刻与同理。她的口吻直接而犀利,笔调温暖而幽默,从自己、父母到周围的人,以及许许多多的关系,写出了发生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故事,也记录了我们记忆中不同典范的父母亲。

内容简介

第一节 通过家庭,理解一个人 朱莉亚,17岁,衣着朴素、面无表情地坐在诊疗 间。她对治疗师说:“我不是一个真实的人,我很努 力想成为一个真实的人,我觉得我和别人之间有一道 看不见的界限,不知道怎样可以打破。,’忽然,她 加重语气说:“我妈妈让我觉得窒息,她让我活不下 去,打从我一出生她就不想要我!” 治疗师抬起头看了妈妈一眼,妈妈摇头,无奈地 对治疗师说:“我每天照顾她的生活,还鼓励她多出 门、多交朋友,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这样讲。” 正当治疗师皱着眉头看着朱莉亚时,诊疗间墙上 单面镜后方站着三个人,也默默参与了诊疗间的对话 ,不时评论发生的状况。 其中一位眼神深邃的女士K是精神分析师。K言简 意赅地指出,朱莉亚对母亲显然有依附上的困难,她 隐喻式的语言是在描述她的婴儿期幻想和成年后过滤 性真实经验交织的结果,她的语言呈现出内心对依附 客体的挣扎。K解释,朱莉亚需要一个能提供涵容 (containing)环境的人,协助她重新建立和客体的稳 定依附关系。不用K明说,另外两人知道她的意思是 ,只有训练有素的精神分析师才能提供朱莉亚需要的 、治疗等级的涵容。 诊疗间里,朱莉亚继续对治疗师说:“有个孩子 被谋害了!”治疗师深吸一口气,问朱莉亚是怎么一 回事。朱莉亚开始含糊其词,一会儿说是她弟弟告诉 她这件事的(不过妈妈站在她身后猛摇头,用唇语对 治疗师说:“她根本没有弟弟!”),一会儿说也有 可能是她头脑里的声音说的。朱莉亚说那孩子被害时 穿着她的衣服。朱莉亚的音量愈来愈低,仿佛自己也 不确定起来:“也许那个孩子就是我”。 单面镜后另一位头发灰白的男士P开口了,他是 精神科医生。P轻轻摇头表示,朱莉亚有明显的被害 妄想,暗示她很可能是一个初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 者。依照P的看法,朱莉亚需要接受药物治疗来减缓 她失序的思考和脱离现实的妄想,可能还需要住院一 阵子,通过稳定的生活作息、隔绝刺激的护理环境和 规律的职能复健,逐步恢复自理功能。 诊疗间里,朱莉亚的妈妈告诉治疗师,朱莉亚从 小一直很听话,不给大人添麻烦,而且很黏妈妈。妈 妈微笑着说,朱莉亚三四岁的时候,只要妈妈离开她 的视线,没多久就会听到她的尖叫声。妈妈抱怨,现 在朱莉亚对别人总是和蔼可亲,只有对她百般嫌怨, 有时甚至还会破口大骂。 单面镜后的第三个人A的下巴留着山羊胡,他是 一位家庭治疗师。他对另外两个人指出,不只朱莉亚 从小不愿离开妈妈,也许妈妈也有意无意地享受朱莉 亚黏着她的亲密感。A继续解释:妈妈显然对朱莉亚 的听话顺从大加赞赏,无形中等于训练她学会不要独 立,这使得朱莉亚和妈妈的心理界限纠缠不清,让她 很难像其他青春期少女一样顺利分化。A这番说明令 人想起朱莉亚一开始说的:“我不是一个真实的人… …她让我活不下去……” 朱莉亚的姐姐大她三岁,不过举止表情远比朱莉 亚成熟。她忍不住向治疗师透露:朱莉亚从小到大一 直喜欢玩一个洋娃娃,她会帮娃娃穿衣打扮,而且叫 这个娃娃“朱莉亚娃娃”,但妈妈坚持朱莉亚都已经 这么大了,不应该再玩洋娃娃。有一天,洋娃娃不见 了。朱莉亚指责妈妈把它丢掉了,妈妈否认,认定是 朱莉亚自己弄丢的。从此,朱莉亚开始变得怪异,一 直说她听见有声音告诉她,一个穿她衣服的小孩被她 妈妈打得稀烂,还打算去报警。 K正打算开口评论,A问两人:“朱莉亚的跳跃式 陈述,加上母亲的不断否认、纠正,你们会不会觉得 朱莉亚缺乏逻辑又荒诞不经,只能当她‘疯了’?” 两个听众微笑。A再问:“随着妈妈和姐姐的叙述, 你们会不会觉得朱莉亚的恐惧和愤怒,尽管有些夸张 与戏剧化,但似乎有脉络可循?”两个听众轻轻点头 ,表示同意。 A对两个观众说:“我知道从精神分析的角度, 可以借助洋娃娃事件,对朱莉亚的心智状态做出很深 入的诠释。我也知道从精神医学的标准,朱莉亚很可 能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不过我想请两位思考:当 妈妈和姐姐的故事逐渐开展,你们会不会感受到朱莉 亚原本看似荒诞的说法和反应,在家人互动的脉络下 ,似乎变得可以理解(inteIligible)?这份理解,是 从每个家庭成员所陈述的亲身经验逐步推衍而来的, 而不是将来自外部的权威观点套在朱莉亚和她的家人 身上。” 两位博学的听众定睛看着A,似乎在思考这段话 的含义。A继续说:“家庭治疗师的基本立场是致力 于探讨:对于像朱莉亚这样的求助者,她的特异经验 和问题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从她的家庭遭遇 (process)以及家人间如何互动运作(praxis)得到理 解。然后从这份源自家庭内部、经验性的理解中,找 到推动改变的资源与力量。” P质疑:“因为妈妈享受母女亲密,没能成功训 练朱莉亚独立,所以朱莉亚的问题是妈妈的错哕?” A微笑:“在决定谁错之前,值得探讨的是:为 何朱莉亚的妈妈会和小女儿变得那么紧密?” 三人转头看着诊疗间,听到妈妈在女儿面前向治 疗师抱怨先生对她无情无义。在朱莉亚出生后,夫妻 两人就无话可说,形同陌路了。讲到先生,朱莉亚的 妈妈变得有点激动,姐姐冷冷地坐在一旁,仿佛已经 听过很多遍,而朱莉亚却显得坐立不安,眼角泛泪。 在诊疗间上演的这一幕,似乎已经回答了A刚才的探 询,同时向我们展现,在这对长期关系冷漠的夫妻之 间,朱莉亚和她的姐姐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立场,因而 受到截然不同的冲击。P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