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史(插图本上下)/图史系列

中国古代文化史(插图本上下)/图史系列
作者: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138.00
折扣价: 96.60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文化史(插图本上下)/图史系列
ISBN: 9787301133231

作者简介

阴法鲁(1915—2002),字少曾,山东省肥城县人,著名古典文献学家和音乐舞蹈史专家。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39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42年昆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首届研究生毕业。历任华中大学(迁滇)副教授;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音乐舞蹈协会副主席、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诸职。主要论著有《唐宋大曲之来源及其组织》、《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 (与杨荫浏先生合著)、《从敦煌壁画论唐代的音乐和舞蹈》、《关于词的起源问题》等,论文结集为《阴法鲁学术论文集》。此外还参与中华书局本廿四史的校点,并主编有高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文化史》。

内容简介

女真建国前后,生产方式已经过渡到粗放的农耕阶段,因此虽然活动 的区域远离汉地,但是接受汉文化的激进程度较契丹、党项则是有过之而 无不及。第三任皇帝熙宗尚未迁都中原,即已“失女真之本态”,“宛然 一汉家少年子也”。迁都之后诸帝汉化愈深,文治更盛,号称“一代制作 ,能自树立唐、宋之间”。金灭北宋之后,实际儒学逐渐在金代文化思想 中占据统治地位。熙宗开始,诸帝都遵奉孔子,力崇儒学,宣讲儒学在金 朝蔚成风气。学习儒学为主的学校日益兴盛,士人由科举而位列宰相者甚 多,还涌现了霸州杜时升、易州麻九畴、真定王若虚、磁州赵秉文等理学 名家。金朝以词赋取士,诗词成为文人普遍采用的文学体裁。金人诗词继 承北宋,模仿苏(轼)黄(庭坚),金末元好问以其倾注饱经丧乱情感的诗词 ,独特的艺术造诣,成为当时北方文坛的魁首。女真人自金太宗至金末, 内迁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压迫迁都汴京,内迁的女 真人更多,约占人口总数的一半。他们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多习 汉语,衣汉服,效仿汉族生活习惯,甚或弃武就文,趋尚文墨,民族特色 逐渐丧失。金亡之后,中原女真人大多改用汉姓,如完颜改王,乌古论改 商,纥石烈改高,术虎改董,蒲查改李,赤盏改张等,与汉族更少分别。 元朝将女真人列入“汉人”这一等级,更在客观上消除了女真人与汉人的 民族畛域,使之彻底融为一体。只有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依然保持旧俗,成 为后来满族的前身。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而其民族关系也 远比辽、西夏、金要复杂,全体百姓被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 等级,地位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大一统的局面之下,元人的活动范围空前 扩大,民族之间的接触往来更加频繁。因为幅员辽阔,许多重点地区需要 屯兵镇守,大批蒙古、色目军士离开故土,迁入中原诸地。他们与汉族杂 居,且互为婚姻,由于受到强势的汉族社会文化影响,逐渐汉化。许多人 使用汉文字号乃至汉姓、汉名,有些人受汉族习俗影响,开始遵行守节、 丁忧之制。(图1一15)《元史·列女传》即记载了若干蒙古、色目族妇女因 守节拒绝改嫁而受到朝廷旌表的事例。经过长期的杂居交往,蒙古、色目 人与汉人已达到相忘相化,不易识别的程度。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下诏 禁止胡服、胡姓、胡语,留在中原的蒙古、色目遗民为避免歧视,多改为 汉姓,此举无疑加速了新的民族同化。 但是,作为元朝的统治民族,我们应当看到,蒙古族内迁汉地的只是 一小部分,民族的主体仍然居于漠北草原,并且没有因为元朝的灭亡而消 失或同化于他族,而是长期作为草原的主人活跃在历史的舞台。由于坚持 游牧、狩猎生活方式,漠北草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存在 着一个强大而保守的草原游牧贵族集团。蒙古族与契丹、党项、女真相比 较,汉化进程明显迟缓,而蒙古文化除汉文化之外,还受到吐蕃喇嘛教文 化、中亚伊斯兰文化乃至欧洲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 统。其实,元朝色目人在与汉族融合的过程中,也有例外的情况,那就是 今天中华民族重要的成员回族。当年伴随着蒙古对中亚、西亚的征服,有 大批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波斯、阿拉伯人移居到中国,汉人称之为回回 人,他们被元朝政府列入色目人之中。回回人的种族、语言、籍贯并不相 同,但入居中国后,在伊斯兰教强大的整合作用下,形成为新的文化共同 体。他们散居在全国各地,长期与汉人相处,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但又始 终保持着自己原有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致力于兴教建寺活动。元朝灭 亡后,内迁色目人基本融入汉族,只有回回人没有消失,最终发展成为今 天的回族。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之一,无论其影响的幅度还是 深度,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峰。在疆域辽阔且统一巩固的多民族帝国里, 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得到了充分施展的舞 台,其中满汉之间的民族融合占据了主角位置。早在清兵入关之前,清政 权与明王朝之间已经有着经常的接触。努尔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之初,就 重视在汉族的文明宝库中寻找自己民族缺乏的文化要素,他设置专门的翻 译机构,将《明会典》、《武经》、《洪武宝训》、《大学衍义》、《资 治通鉴》和《通鉴纲目》等书翻译成满文,还翻译了《三国演义》、《西 厢记》、《金瓶梅》等文学名著。清初的科举考试中,也设有专门的翻译 科。汉文经典的大量翻译,势必影响文化相对落后的满人在政治、社会、 人伦等方面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改变处在“半游牧”状态的满族的文 化心理。努尔哈赤、皇太极都经常引用汉文经典训诫诸王“世守孝悌之道 ”、“体恤士卒”。清兵入关之后,随着满人大批内迁,满汉之间的地域 界限被打破,进而形成交错杂居的局面。尽管清初实行“崇尚满洲”的治 国方略,强制推行圈地、投充、剃发等激化民族矛盾的政策,并在科举、 任官甚至居住区域诸多方面,刻意地区分满汉,以求维护满族文化的地位 。但是在汉族地区的统治趋于稳固之后,置身于汉文化汪洋大海之中的满 洲贵族,逐渐迷失了自己,依然没有逃脱被汉化的命运。清代的康、雍、 乾三帝白幼都接受过良好的汉化教育,就其个人文化素质而论,甚至超出 了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汉族皇帝。康熙帝一生以好学著称,精通汉文经典名 著,亲自撰写了多种解经著作。他崇尚程朱理学,重用汉人理学名臣,还 亲自为太子讲授四书五经,务令精熟贯通。康熙又爱好自然科学,对农学 、医学、气象都有浓厚的兴趣,还专门向欧洲传教士学习过几何学等西方 科学知识。雍正帝在经史之外,通晓佛、道之学,还自撰论著阐述治国理 念,对华夷之別、君臣职分等重大政治问题都进行过深入透彻的论述。乾 隆帝擅长诗文书画,写作的汉文诗篇达五万余首,题字遍及天下,在历史 、地理、考古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在诸帝的示范之下,满洲贵族学习 汉族文化蔚然成风,由于享有优渥的物质待遇,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消磨在 汉族传统士大夫热衷的诗书琴棋画等艺术门类。《八旗通志》记载有五百 多种满族士人的经史子集著作,民国初年成书的《八旗画录》收录了从顺 治至清末的满族画家二百九十余人,其间享有盛名者颇众。普通的满族百 姓在与汉人的交错杂居中,也逐渐吸收和顺应汉民族的文化习俗,他们与 汉族通婚,语言文字习用汉语,许多满人已不会说满语,最后连姓氏大部 分也改用汉姓。可以说截止到清末,除了部分区域和家族,满汉民族已然 融为一体。 在清代多民族一统的帝国平台之上,边疆地区各民族的融合也进入一 个新的时期。清代初年,今天中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已经基本形成,他 们在边疆地区呈现大杂居、小聚居、普遍散居的状态。清朝定鼎北京之后 ,陆续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册封了西藏宗 教领袖并派出驻藏大臣,(图1—16)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这 些举措既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又有利于边疆各民族间的融合。清廷 在对北部边疆的经营与管理方面,不但把散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 赫哲、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归拢到东北腹地,还经过多年征战, 控制了蒙古高原及迤西地区,推行“盟旗制度”,以统治归附的蒙古各部 。此间,汉族百姓因战乱、灾荒、饥馑等诸多原因,也大量流入北部边疆 ,与各族杂居。不同民族成分之间的辗转流动与交错杂居,在北方广阔的 地区,掀起了以汉、满、蒙古的融合为核心,维吾尔、达斡尔、鄂温克、 鄂伦春等族也纷纷卷入的民族融合高潮。经过清代的民族融合,汉、满、 蒙、回、藏最后成为中国境内五大代表性的民族。P32-35 《中国古代文化史》是在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全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991年出版)基础上,改编增订而成。xin版保持原书分列专题的框架形式,但对部分专题进行归并简省,调整篇章序次和作者,并增加了一些xin专题,大量增加了图版。   本书是为大学“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而编写的教材。由北京大学等单位三十多位专家集体撰写。本书的内容侧重以下各方面:(一)在中国古代的民族方面,介绍了各主要民族的形成过程、分布地区、社会生活、历史贡献以及迁徙流动等情况。(二)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方面,介绍了农业生产、纺织工艺、建筑艺术和交通工具等。(三)在古代典籍和思想方面,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籍制度和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儒学。(四)在古代制度方面,介绍了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丧葬制度、官制、选举及科举制度、礼仪制度、货币制度等。(五)在古代器物方面,介绍了礼器、兵器和日用器物等。(六)在古代礼俗方面,介绍了礼仪制度、宗教、民间神道、民间禁忌、民间节日等。(七)在古代地理学方面,介绍了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历代行政区划沿革。(八)在古代艺术方面,介绍了陶瓷、髹漆、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九)在古代科学技术方面,介绍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天文历法及度量衡制度等。全书共分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