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经济课(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2011年10月中文版的《哈佛商业评论》刊出一篇 文章《关于跳槽的四个谬论》,作者是西班牙企业学 院的管理学教授莫妮卡·哈默利。莫妮卡是一位长期 关注世界大企业机构薪酬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学者,在 这篇文章里她指出:“换个东家就能更快地升至高层 职位吗?根据我的研究。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我 在研究中发现了关于经理人职业发展的四大谬论,‘ 跳槽族更容易高升’便是其中之一。”而且她还进一 步指出,在职场当中“大鱼不去小池塘”也是经不起 实际检验的说法之一,非但“大鱼可能进小池塘”, 而且离开知名公司(这里“知名公司”是指被《财富 》杂志评为“最受推崇的企业”或上了类似排行榜的 企业)的经理人中,64%会去那些不在榜单上的公司 。 “跳槽”,对于身处企业职位激烈竞争的年轻人 ,当然不是什么稀奇事情。抱怨职场天花板,脚底板 抹油,炒老板的鱿鱼还是某些人的谈资之一。反过来 ,人们都很羡慕像教授、公务员、社会工作者这些相 对稳定的职业身份。 有些人直言不讳地声称:跳槽只是竞争性企业才 有的。言外之意,跳槽事件应该很少会发生在相对稳 定的职业身份上,特别是教授,加上某种神圣的文化 光环,教授跳槽,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象牙塔尖 的神灵们怎么会做俗人的事情呢? 真实的一面是,象牙塔尖相对稳定的一批神灵们 ,哪怕是身处世界学术最高殿堂的哈佛教授,跳槽实 际也是家常便饭。就跳槽的频率和总数来说,教授们 作为跳槽族更加活跃,甚至名气越大,学校越好,跳 槽的功夫也越高。而且他们和俗人一样,面临着种种 跳槽的压力和竞争,甚至在工资和报酬的问题上,烦 恼多过普通人。 现在哈佛大学的经济系班底,还是前任校长萨默 斯的底子。据说,萨默斯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执政” 的几年里,从本校的老师中提了两个人做了荣誉教授 。荣誉教授是最高的学衔,属于可以“拿钱不做事” 的铁饭碗。哈佛这样的顶级大学,吃这种铁杆粮食的 人,也屈指可数。其他的教授,比如终身教授、讲习 教授、副教授之类的人都得自食其力,拿项目,争地 位,还要不断和三个问题纠缠。这三个问题,其实和 普通人的职场问题没有本质的区别:第一,接下来假 如高升一步,变成荣誉教授,跟所有的竞争者说再见 ,凭资格吃饭,如果不能,那么是不是考虑到一个小 点的地方找饭吃;第二,如果不能成为荣誉教授,那 么马上可能有经费缩减难题,讲习教授和研究型的教 授,如果没有了项目费,申请不到课题,没客户支持 ,第二年就没法继续,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只能另谋 高就或者下海;第三,勉强保住现有地位,怎么顶住 外来的和尚们竞争。萨默斯以前的老传统证明,荣誉 教授的校内升迁率异常地低,靠苦挨是不会有出路的 。看看哈佛经济系现任教授们的履历,虽然哈佛毕业 的不少,可是有对面的麻省理工学院经历的更多。麻 省理工的经济学如今可是美国的头号招牌,任何一位 哈佛经济系教授对于潜在的竞争者都不敢掉以轻心。 在哈佛的荣誉教授里,阿罗肯定算得上佼佼者。 不过一般人不知道,他也是斯坦福大学的荣誉教授, 在20世纪70年代斯坦福崛起的时候,哈佛起初没有让 他做荣誉教授,结果阿罗跳槽到了财大气粗的斯坦福 大学。很快哈佛校方后悔了,斯坦福商学院这个对手 的崛起,让沃顿商学院十分头疼,为了挽回损失,哈 佛又开出高价,将阿罗请回哈佛。这件事可算得上大 教授们跳槽的一个经典案例。萨缪尔森得诺贝尔奖比 阿罗还早,却没能留在哈佛,原因是哈佛当时并不打 算给他终身教授一职,一来二去,萨缪尔森只得在哈 佛对面的麻省理工安营扎寨了。有些根本没有机会角 逐哈佛的人,则只好远走他乡,跑到一些更加偏远的 学校甚至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学任教。中国经济学界的 周恒甫教授自嘲是“三五流经济学家’’的说法,很 大程度上也是与当年的任教情况有关。 其实,即使在哈佛经济学者们自己的认识里,这 也不是什么难堪的事情。经济学的基础是理性,理性 人都是自私的,教授也是人,自然不能免俗。有些教 授认为,学术能力和工资待遇是存在某种等价关系的 。学术本身无价,但做学术还是有价格的,同样存在 一个学术界市场,开价高的雇佣方,往往也就能吸引 最优秀的人才;反过来,学术能力强的也会开出高的 要价,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 自从芝加哥学派的斯蒂格勒的《知识分子与市场 》一书出版,这就是一种学术界的共识。只因信息不 对称,大众还没有获得普遍的认识而已,即使在美国 ,人们也很少对大学教授们这一特点有多少清楚的认 识(当然,有些学生最后走出学术界,跑到世界银行 或者政府或者华尔街工作,那是另一回事情了)。 教授们在工资问题上不能免俗,斤斤计较是常事 ,碰到某些强大的传统阻力,有些人不得不付出身体 改良的代价,甚至还要建立社交圈子保护自己的地位 。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