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斯之艺:泛美学研究

缪斯之艺:泛美学研究
作者: [美]丹尼尔·奥尔布赖特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2.10
折扣购买: 缪斯之艺:泛美学研究
ISBN: 9787305236556

作者简介

丹尼尔?奥尔布赖特(Daniel Albright,1945—2015)美国现代主义和比较艺术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本科就读于美国莱斯大学,在耶鲁大学完成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师从现代主义研究专家理查德?艾尔曼(Richard Ellmann)。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弗吉尼亚大学、罗切斯特大学任教多年。2003年起,奥氏任教于哈佛大学英文系,后加入比较文学系,同时也在音乐系讲授课程。他的学术成就体现在对文学、视觉艺术和音乐的跨界研究上,代表作有Untwisting the Serpent:Modernism in Music, Literature, and Other Arts(1999)等。

内容简介

第二章 什么是绘画? 我从绘画的两个定义开始: 绘画艺术,是在平整表面上以线条再现对象,然后上色,色彩以适当的明暗分布,以符合对称和透视法则;绘画是创造出所要表现对象的相像物或真实观念的整个过程。[威廉?阿格里昂比(William Aglionby):《三段对话中的绘画》(Painting in Three Dialogues),1685] 我们应当记得一幅画——在成为一匹战马、一位裸体女子,或讲述某个故事前——本质上是个以特定图案排列的色彩平面……让我们去博物馆……通过意志的努力,也许会看到这些图画的“本质”,也可能看不到。[莫里斯?德尼(Maurice Denis):《新传统主义的定义》(Définition du Néo-traditionalisme),1890] 我们注意到,在这两个定义相距的两个世纪里,绘画是通过减法规则演进的:十七世纪,画家在表现艺术时有很多因素要考虑;到了十九世纪,需要考虑的似乎要少得多。但就绘画创作方式而言,自由与再现真实、对称性和透视的法则一样严格。阿格里昂比和德尼在一件事情上达成了一致——平面性,而在其他事情上都相背。一方面,自然物体既是源头又是目的;另一方面,绘画和自然物体间的任何相似性,或多或少都是件令人愉快的意外事件——从本质上说,绘画就是颜料的排列。对于阿格里昂比来说,首先是线条,其次是色彩;对于德尼而言,色彩是如此重要,而线条不值一提。德尼的同时代人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明确地指出: 在美术学院……色彩不过是一种配饰。“先生,你得在上色前画准确”——这是学院派的说话语气;大蠢话总是这么说的。 你穿鞋像戴手套一样吗?你真能让我相信图画不是来自色彩,且反之亦然吗? 高更还坚持认为绘画来自记忆,这样事物的真实外观就不会分散画家创作时的注意力。在十七世纪,绘画似乎是一套有品位的模仿程序;在十九世纪,它似乎成了自我封闭的审美行为,与外界无关。我们可能认为,没有什么能调和这些不同的定义。但事实上,老一辈画家并不像阿格里昂比让我们认为的那样异常冷静、为物所困;而新一代画家比德尼所说的更加关注画面下的含义。绘画的目的不是再现,也不是有颜色的平面图案,尽管这两种形态都很重要。绘画的目的是诉说——至少从语言的角度看,它总在说些什么,因此在本章中,我们把绘画视为一种言说形式。第二章 什么是绘画? 我从绘画的两个定义开始: 绘画艺术,是在平整表面上以线条再现对象,然后上色,色彩以适当的明暗分布,以符合对称和透视法则;绘画是创造出所要表现对象的相像物或真实观念的整个过程。[威廉?阿格里昂比(William Aglionby):《三段对话中的绘画》(Painting in Three Dialogues),1685] 我们应当记得一幅画——在成为一匹战马、一位裸体女子,或讲述某个故事前——本质上是个以特定图案排列的色彩平面……让我们去博物馆……通过意志的努力,也许会看到这些图画的“本质”,也可能看不到。[莫里斯?德尼(Maurice Denis):《新传统主义的定义》(Définition du Néo-traditionalisme),1890] 我们注意到,在这两个定义相距的两个世纪里,绘画是通过减法规则演进的:十七世纪,画家在表现艺术时有很多因素要考虑;到了十九世纪,需要考虑的似乎要少得多。但就绘画创作方式而言,自由与再现真实、对称性和透视的法则一样严格。阿格里昂比和德尼在一件事情上达成了一致——平面性,而在其他事情上都相背。一方面,自然物体既是源头又是目的;另一方面,绘画和自然物体间的任何相似性,或多或少都是件令人愉快的意外事件——从本质上说,绘画就是颜料的排列。对于阿格里昂比来说,首先是线条,其次是色彩;对于德尼而言,色彩是如此重要,而线条不值一提。德尼的同时代人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明确地指出: 在美术学院……色彩不过是一种配饰。“先生,你得在上色前画准确”——这是学院派的说话语气;大蠢话总是这么说的。 你穿鞋像戴手套一样吗?你真能让我相信图画不是来自色彩,且反之亦然吗? 高更还坚持认为绘画来自记忆,这样事物的真实外观就不会分散画家创作时的注意力。在十七世纪,绘画似乎是一套有品位的模仿程序;在十九世纪,它似乎成了自我封闭的审美行为,与外界无关。我们可能认为,没有什么能调和这些不同的定义。但事实上,老一辈画家并不像阿格里昂比让我们认为的那样异常冷静、为物所困;而新一代画家比德尼所说的更加关注画面下的含义。绘画的目的不是再现,也不是有颜色的平面图案,尽管这两种形态都很重要。绘画的目的是诉说——至少从语言的角度看,它总在说些什么,因此在本章中,我们把绘画视为一种言说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