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思与行动(冯骥才周立民对谈录)

忧思与行动(冯骥才周立民对谈录)
作者: 冯骥才//周立民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忧思与行动(冯骥才周立民对谈录)
ISBN: 9787540776565

作者简介

周立民,辽宁庄河人,1973年出生。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2007年进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批客座研究员。现为巴金故居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著有《另一个巴金》《巴金手册》《巴金画传》《巴金评传》《巴金<随想录>论稿》《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世俗生活与精神超越》《人间万物与精神碎片》《翻阅时光》《五味子》《简边絮语》《文人》《槐香入梦》等,编有各类文献资料多种。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文学创作丰富多样,题材广泛,对当代文坛和语文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其绘画创作以兼取中西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他长期致力民间文化研究,积极推动多项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

内容简介

一、全球化语境中的本土化困境——我们身处的 时代与文化环境 1。现在文化问题跟“五四”时候已经不大一样 了 周:谈到全球化,前些年中国人还以为是遥远的 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而自从中国“入世”之后,全 球化又好像是冲到家门口的大水,门一开就奔流而来 ,谈什么都躲不开它。这容易给我们一个错觉,似乎 全球化是一个很虚的概念,是靠某一个条约签过来的 。实际上不是这样,它早已开始了,并且不声不响地 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哪怕是偏僻的农 村,也能够买到可口可乐;方兴未艾的网络也将我们 带入了更为广阔和便捷的与世界同步的境遇中,美国 人昨天推出的新版本电子游戏,中国今天就有人玩上 了……当大家在争论什么是“全球化”的时候,其实 早已不知不觉地陷入全球化之中了。 冯:你说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全球化时 代的文化问题。这几乎是全人类的一个话题。因为整 个世界都在全球化,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遇上这个命 运性的大问题。从最近的刊物和报纸上的一些讨论看 ,我们的脑袋也开始关心全球化中的文化问题了。前 些年,世纪之交,中国要加入WTO的时候,人们还在 热衷于讨论文化怎样与世界接轨,而现在相反的意见 已经出来。有人认为接轨是经济上的事,文化上谈不 到接轨,甚至认为文化不能接轨。还有人认为经济是 全球化的,政治应是多极化的,而文化应当是多样化 的。可是当讨论一深入,一脚又陷入从晚清到“五四 ”时所争执不休的问题中。又在民族文化的开放和自 守,哪个“为体”,哪个“为用”上边转不出来了。 其实现在早不是这些问题了,就是说中外文化早已不 是“五四”时的那种关系了。在20世纪初,东西方文 化都是一种各自封闭的状态。不仅我们对西方文化很 无知,西方对我们同样一无所知。中西文化是明显的 、相异的两个世界。可是现在世界的文化都在全球化 。应该说,从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的文化就开始全 球化了。我们却毫无准备、毫无先见之明、毫不前卫 。我们的前卫似乎是看谁更接近西方,谁先靠上西方 谁前卫。当我们把“地球村”当作一种时髦的词汇而 津津乐道,闹着“走向世界”,呼叫着“接轨”或者 正在自作聪明地说什么“文化也要入世”的时候,文 化就全球化了,而且已经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一二十 年过去,我们的文化已经被冲散,却依然昏昏然不明 不白。这真令人感到无奈又悲哀,因为文化的问题几 乎是不可逆的。 周:更可怕的是我们还沉浸在某一种表象中,对 这一趋势没有清醒的把握和认识,只是随口说一些新 的名词而已。 冯:进一步说,现在的文化问题跟“五四”时期 有一个本质的不同。“五四”时期讨论中西文化该如 何交流、融合、相互借鉴,以至以何为本、何为用的 问题——那是一种纯文化的讨论。看上去,改革开放 的初期跟这种状况有些相似。“文革”时闭关锁国, 改革一来,大门突然打开,大家都希望西方文化进来 ,希望打开思想禁锢,解放人性本身。这情况似乎很 像“五四”时期,其实完全不同。因为此时的外部世 界已经是现代化的、全球化的世界。于是,潮水一般 涌进来的是全球性的文化。“五四”时期进来的文化 首先是精英文化,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引进西方的精英 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一次,外来文化是夹 裹在舶来的商品中一涌而入,商业性的流行文化首当 其冲。我刚才说“本质的不同”,意思是:“五四” 时期是中西文化的冲突问题,今天则是全球性流行文 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问题。这一次要猛烈得多、迅疾 得多,而且无法选择,也别无选择。 周:谈到知识分子,我认为这两次文化冲击的接 受主体也不一样了,“五四”的一代,中国传统文化 的根还没有断,当时的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有比较深 入的了解。 冯:谈到接受主体,我想应该分两个层面说。一 是整个文化的状况,一是知识分子的状况。“五四” 时代知识分子的精英大都是学贯中西的。他们身在自 己的文化传统中,开开门,把客人迎进来。他们知道 客人坐在哪里,自己坐在哪里。当代知识分子是在“ 不断革命”的时代成长起来的,是在传统文脉中断的 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本来就身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之外 ,他们能把客人引到哪里?弄不好,反客为主。以我 们这样的“文化主体”来面对全球化,问题自然就很 大。想想看,知识分子是这样一种状况,怎样去解决 如此巨大、复杂、全新的问题?再说,全球化不是对 文化而言的。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物质的,但最终 影响最深刻的却是文化的、精神的。 周:过去说农村包围城市,现在是经济包围文化 。文化人如果没有强烈的主体感,他在经济的汪洋大 海中就会迷失方向。 冯:我们再谈接受主体的整个文化状况时,更叫 人忧虑重重。记得前年全国的政协会上,我有一个发 言,题目叫《要警惕中国文化正在走向粗鄙化》。当 时,我对中国文化整体的粗鄙化做了描述。我说,电 视里乾隆皇帝和唐伯虎都挎刀背剑上房了。报纸上全 是“很体育”和“非常文化”这类语言。只要到旅游 景点上转一转,再到佛罗伦萨或巴黎那些文化旅游胜 地上看一看,就会知道我们当今的文化多么粗鄙、多 么低劣、多么糟糕。 周:你认为这种文化的境遇是对外开放带来的一 种必然与无奈吗? 冯:不能简单地认为粗鄙化是改革开放带来的。 不是的。从我们文化的自身分析,这个粗鄙化经历了 三百年的过程,一步步走到今天。 周:我同意你这种看法。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 日之寒”,文化的演变恐怕是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 。 冯:首先是清军入关。他们把浅陋的积淀有限的 马背文化带了进来。我们过去有个错误的观点,认为 汉文化强大,同化了满文化。其实文化是相互影响的 。汉文化在所谓的同化满文化的同时,自己原有的文 化传统被冲淡了。这从两个很小的例子上就可以看出 来:一是家具。明代的家具,大气、简约、高贵、醇 厚,一条小小而轻微变化的曲线,就意味无穷。文化 愈深厚,讲究之处就愈精微,这是汉唐以来一两千年 的文明史养育出来的。可是到了清朝前期(康熙、雍 正、乾隆),家具的用材很贵重,紫檀木、鸡翅木、 黄花梨木,雕刻很细,无处不雕,但奢华而外露,变 得庸俗了。待到了清代中晚期,国力衰败,经济萎缩 ,此时的家具之粗糙已经“惨不忍睹”。再一个例子 是民间崇拜的妈祖。在清初被赐封为天后时,妈祖还 只是护佑渔工水师行船出海的安全,可是到了清代中 期以后,妈祖的职能就渐变得“大而空”。从生儿育 女、升官发财,到去病消灾,无所不能。妈祖庙里的 神像随意添加,增加了治眼疾的“眼光娘娘”、治耳 患的“耳光娘娘”、治天花与水痘的“斑疹娘娘”, 连民间崇拜也日益粗陋。这里边应该探讨的问题很多 。我举这两个小例子是想说,清代的三百年经历了一 个文化粗鄙化的过程。 周:这种粗鄙化已经是进入到很具体的层面了。 冯:跟着,这样的日益变得粗糙的文化就进入了 “五四”时代。尽管“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精于传 统,但时代思潮与他们的精神倾向却在“打倒孔家店 ”的反传统的一边。在20世纪的前五十年,中国社会 外患与内乱不绝,文化一直处在各种激荡之中,得不 到平心静气的自我思考。而从1950年代开始,文化又 成为革命的对象;进入1960年代,干脆成了“横扫” 的对象;到了1970年代只剩下“批红楼”“批水浒” “批克己复礼”了,只是政治斗争中一种可怜巴巴的 由头,我们的文化成为一个空架子。当然,文化本身 还是那个样子,不会因为大批判而真的荡涤一空。关 键是它在人们的精神中被抽空了,这才真正是一种劫 难。 周:这个时期,文化在被粗暴对待的同时,也被 简化被任意利用。这样,文化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魅 力,成了一个简单甚至妖魔化的东西,人们与它的最 直接的感情中断了,仅有的一点文化遗传也不存在了 。我甚至觉得,这个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要远远大 于“五四”时期,“五四”时期是激进的知识分子在 激烈地否定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以新的方法重新认 识和梳理传统文化。还有一点,如果讲影响、破坏力 ,“五四”时的影响基本上没有跳出精英圈,而“文 革”时期真是秋风扫落叶。自上而下,完全渗透到民 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文化的根基彻底动摇了。 冯:随后,改革开放,大门打开,我们就拿着这 个空架子和世界相撞。人们最真实的感受便是那句歌 词“外边的世界真精彩”!一时我们连文化自尊心也 被撞没了。 周:因为头脑空空,所以看什么都新鲜。这一次 是我们投怀送抱,一边倒过去,以无比的热情来拥抱 进来的文化。 冯:这还不算完。我们的文化还要进入市场,被 卖方挑选卖点,它最终不是成了一片“文明的碎片” ?这样的一种文化主体,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必然溃不 成军、凌乱不堪。这是我们在当下都能感受到的。 周:这可能正是商家所需要的氛围。商家不需要 清醒的主体主动地选择,而是需要你被牵着鼻子走, 被动地接受。“消费者”这个词就很有意思,它的指 向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那就意味着个性的、独立 的标准在这个大工业制造时代中被吞没了。 冯:全球化对文化的冲击,主要来自全球性文化 ,全球化的文化是一种流行文化,它以商品为载体, 或者它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在消费时代,这种流行文 化就必然势不可挡了。 周:美国大片就是一个典型。 冯:是的,美国大片所向披靡。不仅打垮了中国 电影,我去过开罗的埃及电影制片厂、台北的电影制 片厂、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全都奄奄一息了。有一点 需要明确,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是美国。 美国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者,他们的流行文化是文化 全球化的主角。这一点美国人心里非常清楚。最近《 华盛顿邮报》发表一篇署名施奈德的文章,他说“总 统的主要政治顾问卡尔·罗夫要求好莱坞的精英们帮 助美国的国际公关活动”。他还说“文化是现成的可 以为我们所用的工具。有人或许说,美国文化已经统 治了世界。这是事实——也是关键。政府应该鼓励通 过有策略地利用美国流行文化来开展外交”。他还建 议美国政府“把美国艺术和文化传播给我们最值得俘 虏的受众——外国媒体”。“它可以加深人们对美国 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美国人多么明白他们的流行文 化的“非文化的意义”!即使从单纯的文化层面上说 ,他们的流行文化也是进攻性的、反多元的,或者是 泯灭多元的。他们的流行文化竟然与他们国家的全球 政治是一致的。因此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文化全 球化就是文化美国化,进一步讲就是精神美国化。对 这一点我们是必须保持清醒的。(P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