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

紫禁城的黄昏
作者: 庄士敦 著 周钱 译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12
折扣购买: 紫禁城的黄昏
ISBN: 9787522502403

作者简介

庄士敦,出生于苏格兰,是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也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庄士敦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1898年赴中国,先后在香港、威海卫的英殖民政府任职。1919年,庄士敦应邀至紫禁城担任溥仪的英语、数学、地理等西方学说老师,备受溥仪的敬重,两人师生情谊深厚。1930年返回英国,在伦敦大学任教,著有《儒家与近代中国》《佛教中国》《紫禁城的黄昏》等书。1938年在家乡爱丁堡病逝,享年63岁。 译者周钱:湖南永州人,译有《呼啸山庄》《你所不了解的植物》《惠普之道》《漫长的告别》等经典作品。

内容简介

在整个19世纪,大清王 朝国势日渐式微,威严扫地 。清政府内忧外患,战火连 绵,根基动摇,似乎即将拉 开“崩溃”的序幕。查尔斯· 贝思福勋爵认为,用“崩溃” 一词来给他1899年出版的 新书命名再合适不过了,因 此他将书命名为《中国的崩 溃》(中文版书名为《贝思 福考察记》)。 4年前(即1894年),在 不起眼的区区岛国日本的铁 蹄下,孤立无援的中国在甲 午海战中受到重创,台湾从 此沦为日本人的殖民地。若 不是欧洲三大列强德国、俄 国和法国的干涉,中国当时 差点痛失东北要地辽东半岛 (包括旅顺和大连)。俄国 还曾假惺惺地逼迫日本将这 里归还给中国。三年后,俄 国将这里划分为自己的势力 范围,不断提高自身在整个 东北地区的军事地位,从而 在清朝皇族的发源地获得了 支配地位。 1898年,一位在此居住 过的英国商人说:“我们眼 睁睁地看着俄国吞并了这个 国家。”一位英国上层传教 士也说,他自己和所有传教 士都认为,东北名存实亡, 已变成俄国的一部分。对于 试图研究“满洲”问题背景的 学者来说,这些事实不容忽 视。中国从不曾采取任何驱 逐俄国的行动,毋庸置疑, 如果日本在1904年至1905 年没有打败俄国,那么不仅 是辽东半岛,甚至整个东北 地区在事实和名义上都可能 变成俄国的一个省。 到1898年底,中国丧失 的土地不仅仅是台湾和东北 。当时,西方列强加紧瓜分 中国,强占港口,在沿海设 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德 国占领了包括青岛在内的胶 州地区;近300平方英里的 威海卫地区则在接下来的32 年间被英国“租借”,沦为英 国的殖民地;另一块与威海 卫差不多大小的香港地区, 则被英国租借了99年。同样 ,法国租借了广州南部沿海 的广州湾地区;意大利也试 图租借浙江省三门湾渔港, 由于遭到中国的顽强抵抗而 没能得逞(当时墨索里尼还 未上台),意大利内阁也因 在瓜分浪潮中没有分得一杯 羹而被推翻。 如果西方国家认为中国 政府和人民任人宰割,丝毫 不会反抗,那他们很快会发 现自己错了。当外部侵略开 始转为文明渗透时,曾经不 知爱国主义为何物的中国人 开始意识到,他们生活在一 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国拥 有世界最多的人口,而且和 其他国家相比幅员辽阔(包 括附属国)。然而,就影响 力和受尊重的程度而言,中 国远不及那些版图和人口是 其1/20的西方国家。 长期以来,中国人骄傲 自大,过度敏感,无法接受 长期落后于世界之林的事实 。也不要期望中国人去接受 西方人或日本人在种族上优 于中国人的论调,而且这种 论调(对于了解中国人的人 来说)显然是错误的。与其 说是骄傲,倒不如说他们拒 绝接受。因此,一些有识之 士开始思索国家和民族的现 状及未来,当发现理想和现 实存在天壤之别时,他们开 始追根溯源。中国人没有顺 从自然法则,而是致力于改 变现状,纠正错误。于是, 改革派应运而生,且不可避 免地一分为二。右派主张渐 进式改良,反对彻底颠覆式 变革;左派则坚持从根本上 变革,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 国家。但只要清政府(他们 认为清政府软弱无能、极端 腐败)仍苟延残喘,重建的 愿望就不可能实现。 康有为是中国19世纪90 年代最著名的维新运动领袖 ,其弟子根据他的籍贯称其 为“康南海”。由于拥护皇权 统治,康有为被划为中间派 。然而,他上书光绪皇帝, 并直接导致1898年发生了 著名而短暂的“百日维新”运 动。 在当时掌握着中国命运 的大多数上层人眼中,康有 为是最具威胁的激进分子。 在汉族和清王朝的正统派及 尊贵成员看来,康有为和他 的几次上书,就好比中世纪 欧洲的异端邪说和巫术,抑 或是当今欧洲人所反对的法 西斯主义和希特勒主义,激 起他们的恐惧和憎恨。请允 许我在此打个不恰当的比方 ,康有为在1898年可谓是 中国的“布尔什维克头子”, 虽然他终其一生坚持自己的 观点,但仅在15年后他就沦 为了笑柄,被当作了“死硬 派”和保守派。许多改革家 都遭遇了这样的宿命。无论 宗教、社会还是政治改革, 在任何时期、任何地方,都 是如此。 早在康有为的异端学说 被引荐给皇帝前,康有为就 已积极倡导政治和社会革命 ,并对儒家经典思想进行了 大胆而新奇的诠释。康有为 在自己的家乡广东拥有很高 的声望,被视作“今文学派” 的领袖,而章太炎则是“古 文学派”的领袖。然而,就 像他始终对皇帝忠心耿耿一 样,康有为对孔子的思想始 终保持着虔诚与敬意,认为 孔子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之父 。因此,1898年他能召集 众多热情好学的弟子也就不 足为奇了。康有为的教学和 启迪活动使他声名鹊起,先 是闻名广东,而后誉满全国 ,最终也引起了一些有改良 意识且有威望的达官贵人的 关注,例如时任湖南巡抚的 陈宝箴、翰林学士兼监察御 史许景澄,以及帝师翁同龢 。 P2-4 1.作者汉学功力深厚,深具学者素养,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论著,影响最大的便是《紫禁城的黄昏》。 2.与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相互印证,以无可辩驳的可信度,显示出其应有的历史价值。 3.一段真实的历史回忆,一个真实的末代皇帝,在庄士敦的眼中,溥仪“不仅宅心仁厚,而且胸怀宽大、富有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