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文化的十大哲人

影响中国文化的十大哲人
作者: 编者:王月清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7.00
折扣购买: 影响中国文化的十大哲人
ISBN: 9787214197085

作者简介

王月清,一九六六年十月生,一九九八年获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佛教伦理研究》《金刚经评析》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和道德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和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有“天纵之圣” 、“天之木铎”之称,后世统治者则尊其为孔圣人、 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历史上有“天不生仲尼 ,万物长如夜”之评价,孔子及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 方方面面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 孔子的生平及著作 (一)孔子的生平 有关孔子的生平记载,可供查阅的历史文献较多 ,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争议,按《史记·孔子世家》 所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按《谷粱传》所记 “十月庚子孔子生”,由此可以推断出孔子为公元前 551年9月28日生。孔子出生于贵族后裔,不过因自幼 丧父,家境贫寒,只能在母亲的教育与引导之下,通 过自己的勤奋好学来改变自身命运。令人惋惜的是, 孔子一生虽学有所成,但终因仕途坎坷,在周游列国 之后,未遇良主,无法实现自己立身行道,治国平天 下的宏愿。在百般无奈之下,晚年回到父母之邦鲁国 ,做些整理文献和教书育人的工作,开中国民间教育 之先河,终成至圣先师,万古师表。 1.贵族后裔 据相关史料记载,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 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 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根据《左 传》的记载,愍公长子弗父何不就君位,让国于其弟 鲋祀,即宋厉公。弗父何为卿,弗父何便是孔子的十 代祖。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 曾孙正考父为孔子七代祖,先后辅佐宋戴公、武公、 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节俭,德高望重著称于世。 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 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 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 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木金父生祈父睾夷, 祈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 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 邑大夫。叔梁纥即是孔子的父亲。由此可知,孔子为 贵族后裔。 根据相关典籍的记载,叔梁纥年轻时娶妻施氏, 连续生了九个孩子,全是女儿,没有儿子。在当时的 社会,没有儿子是难以接受的事情。无奈之下,叔梁 纥只能又娶妾,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伯尼,又称 孟皮,不过遗憾的是,孟皮生下来脚就有毛病,是个 跛子,不能为嗣。面对这样的打击,此时已经是六十 多岁高龄的叔梁纥几近绝望,不过行武出身的他有着 未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他甚至不顾礼法的 约束,毅然决然的求婚于当时的颜氏家族。此时的颜 氏家有三个女儿尚未出嫁,面对这门亲事,颜父也不 想自作主张,于是主动前去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得 到的结论是,两个大女儿都不答应,唯小女颜徵在首 肯。此时的叔梁纥已六十六岁,颜徵在还不到二十岁 ,年龄相差悬殊,按照当时《周礼》的规定,年过六 十四岁结婚,就违礼,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 家》中用了“野合”一词用来描述孔子的父母这种不 合礼仪的婚姻。年迈的叔梁纥终于抓住了他人生中的 最后一次机会,婚后,两人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生下 了健康的孔子,遂了叔梁纥l临终前最大的心愿。据 记载,在孔子出生之前,其母曾祷于尼山,而且孔子 生而头上圩顶,故名“丘”,孔丘之名便开始流传于 中华大地。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就去世了,在叔梁纥 去世之后,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 ,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 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 移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去了。 2.敏而好学 孔子的父母之邦为鲁国,在周王朝建立之后,鲁 国为周公之子伯禽封地,因周公父子崇尚礼乐,因此 鲁国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以“礼乐之邦”著 称于各诸侯国之间。据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 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赞叹不已。鲁昭公二年(前 540)晋大夫韩宣子访鲁,在参观了鲁国的藏书之后赞 叹“周礼尽在鲁矣!”孔子就是出生并成长于这样一 个文化传统浓厚的国度。 孔子三岁丧父,家境衰落。但自幼在鲁国礼乐文 化的熏陶与慈母的谆谆教诲之下,幼年的孔子就表现 出对礼乐文化极大的兴趣与爱好。甚至于常将祭祀用 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以此作为一种游 戏。孔子自幼勤学好思,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十五岁 即“志于学”。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可见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对于未知的世界永 远保持一颗好学之心,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 典范。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好学之心和对知识的渴望,孔 子从不放弃向他人请教的机会。据载,在孔子二十七 岁时,鲁的附庸国郯国的郯子来鲁朝见的时候,鲁大 夫问及少吴时以鸟名官的情况,郯子做了仔细回答。 知道这件事情后,孔子就前去拜见,请教少吴氏时代 职官制度的历史情况。后来,孔子对人说:我听说, 天子那里没有主管这类事的人了,这类学问却还保存 在四方蛮夷那里。这话倒是真的。《论语·八佾》篇 中还记载,孔子因精通礼仪而闻名于鲁国,然而“孔 子人太庙,每事问”,有人见此就说:谁说陬大夫的 孩子懂得礼啊?进入太庙,遇事就问这问那。孔子听 到了这样的评论之后说,这才是礼啊。在孔子看来, “礼”的精神就是做人要勤学好思,谦虚谨慎。他自 己就曾说过: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我的学问 是通过勤奋刻苦学习得到的。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