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

杜尚
作者: (美)卡尔文·汤姆金斯|译者:兰梅
出版社: 武汉大学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2.00
折扣购买: 杜尚
ISBN: 9787307209572

作者简介

[美]卡尔文?汤姆金斯(Calvin Tomkins),《纽约客》杂志撰稿人,艺术评论家。曾经采访过杜尚,撰写《马塞尔·杜尚——午后访谈》(Marcel Duchamp:The Afternoon Interviews)《商人与收藏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建记》(Merchants and Masterpieces:the Stor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内容简介

1 新娘被扒光了衣裳 新娘在上,光棍儿在下 在费城美术馆的杜尚厅里,《大玻璃》(The Large Glass)占据了显要的位置,它分别镶在两个相连的铝框里 ,足有九英尺(约2.7米)高、五个半英尺(约1.7米) 宽。这块玻璃太大了,一眼望去是看不过来的,观众只能 随意地这儿扫一眼那儿看一眼,然后让视线扫过整块玻璃 ,再透过玻璃看到其他观众走走停停。透过“大玻璃)) 还可以看到作品后面的窄窗,从这扇窗向外望去可以俯瞰 到一个庭院,庭院的中央还有一个喷泉。被这么多分神的 东西搅扰着,这件嵌在玻璃上的作品近乎是一团糟,它就 是个带有情色意味的笑话。杜尚谓其画面简直“让人笑翻 了”。 但杜尚坚称这不是一幅画。他的工作笔记被收录成集 并出版,名曰《绿盒子》(The Green Box);在其中的 一篇里他称这件作品为“小火慢炖”(delay)。叫它“小 火慢炖”而不说它是画或者绘画——这不过是一种方法, 可以让人不再把眼前的这件作品想成是一幅画,而是用最 平常的办法把它“小火慢炖”了,不用把“慢炖”这个词 想得太邪乎,它只不过是在不刻意追求结果的情况下求得 一种缘分。《绿盒子》里的文章被一代又一代杜学家们 (Duchampians)掰开揉碎了研究,也不断受到其中一些 人的批评;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国际性团伙,人数历年积增 。“小火慢炖”这个小小的字眼儿让他们费尽周章地想要 解开其中的谜题,他们联想到很多东西,甚至想到了亨利 ·柏格森的“持续时间”(duration)理论和中世纪的炼 金术,甚至还替古人担忧,认为杜尚潜意识里害怕乱伦。 有位“杜粉”就曾提出,这件作品可以被解读为一个拆字 游戏,“lad(e)y”(女郎)被拆开打散后就组成 了“delay”,于是“小火慢炖”就变成了“玻璃女郎”( glass 1ady)。杜尚喜欢双关语也用了很多双关语,但他 的双关语既不沉闷也不是冷笑话。人们持续不断地对杜尚 的文字游戏进行分析,不管他们多么细致人微,仍常常忽 略了一点:游戏。他把玩文字,把各种有意义的字和没意 义的字混在一起,享受它们之间“不刻意追求的缘分”。 他在《绿盒子》中还说,在玻璃上小火慢炖可以被看成一 首散文诗,你也可以说它是个银质的痰盂。 要理解《大玻璃》的含义,就必须阅读《绿盒子》里 的笔记。这位不屑于文字这种沟通形式的艺术家却对诗歌 里的文字特别着迷,他的笔记为作品添加了一个语言上的 认知维度,这样作品不仅可视也是可读的。但要记住一点 :没有人能够完全看懂《大玻璃》。如果拿这件作品和绘 画做比较,就像追究“芬尼根守灵夜》和文学的关系一样 ,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独特而又无可比拟的。至于《大 玻璃》,你们叫它杰作也行,叫它恶搞也行,直到今天也 没有一个可供评判的标准。杜尚发明了一种“杜氏物理” 来解释其中的“物理规律”,他还发明了“杜氏数学”来 制定测量单位;笔记中有些文字简直深不见底,其中很多 想法从来都没有被用在《大玻璃》上,原因可能是技术问 题太难解决,要不然就像杜尚自己说的:这件作品让他一 千就是八年,他烦了,觉得没意思了。1923年他停止了《 大玻璃》的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让它处在一种“明确 的未完成”状态。(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