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图文典藏版)/20世纪五大传记

苏东坡传(图文典藏版)/20世纪五大传记
作者: 林语堂|译者:张振玉
出版社: 湖南人民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苏东坡传(图文典藏版)/20世纪五大传记
ISBN: 978754389705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第 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这段期 间内,家中发生一件事,《宋史·苏轼传》与苏辙为 他哥哥写的长篇墓志铭里都有记载。母亲那时正教孩 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 阉宦之手,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贪婪 、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因为地方官 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 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改革与抗议之声 此起彼落,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 学生辈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 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 名叫范滂,而苏洵的妻子教儿子读的正是《范滂传》 : 建宁二年,遂大诛*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 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而泣。滂闻之,曰: “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 ,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 :“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 ,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唯大人割不可 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 ,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 跪*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 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 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 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 “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东坡六岁入学。这个私塾不算小,有学童一百多 人,只有一个老师,是个道士。苏东坡那副*顶聪明 的幼小头脑很快就显露出来,在那么多的学童之中, 苏东坡和另外一个学生是**老师夸奖的。那个学生 是陈太初,后来也考中科举,但是出家做了道士,一 心想求道成仙去了。陈太初在晚年时一直准备白昼飞 升。**,他去拜访一个朋友,朋友给他食物、金钱 。他出门之后,把那食物、金钱全散与穷人,自己在 门外盘膝打坐,在不食人间烟火之下,就准备脱离此 红尘扰攘的人间世。几天之后,他呼吸了*后一口气 就不动弹。那位朋友叫仆人把他的尸体移走。但是当 时正是新年元旦,在一年如此吉祥的*子,仆人们不 愿去搬运尸体。但是死人说了话:“没关系,我可以 自己搬运。”他立起身来,自己走到野外,在一个* 为舒适的地方死去。这就是一般所谓道家修炼之士的 “白昼飞升”。 幼年时,苏东坡在读书之外,富有多方面的兴趣 。放学之后,他就回家往鸟巢里窥探。他母亲已经严 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侍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之故, 数年之后,鸟雀知道在庭园里不会*害,有的就在庭 园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 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到他家的庭园去, 苏东坡对这只小鸟记得特别清楚。 有时,有官员经过眉山镇,会到苏家拜访,因为 东坡的叔叔已经做了官。家里于是忙乱一阵,侍女就 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好治筵席待客 。这种情形在孩子眼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东坡和表兄妹常在一起玩耍。他和弟弟辙也常到 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园中掘土。**,孩子们掘出 来一块儿美丽的石板,既晶莹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 条纹。他们敲击之下,发出清脆金属之声。他们想用 作砚台,**合用。砚台必须用一种有气孔的特别石 头,要善于吸收潮湿,并且善于保存潮湿。这种好砚 台对书法艺术十分重要。一方上品砚台往往为文人视 为至宝。好砚台是文人书桌子上的重要物品,因为文 人**大半的生活都与之有密切关系。父亲给孩子一 个方砚台,他要保存到一直长大成人,他还要在砚台 上刻上特别的词句,祝将来文名大噪。 据有些文字记载,苏东坡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出奇 的诗句。在他那篇《黠鼠赋》里,我们找到了两句。 这篇短文字是描写一只狡猾的小老鼠,掉入一个口袋 里,假装已死,等把口袋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这 样把人欺骗过。大约也正在此时,他的老师正读一篇 长诗,诗里描写当时朝廷上一群**的学者。苏东坡 这个幼小的学童在老师肩膀后面往前窥探了一下,就 开始问道与他们有关的问题。他们都是中国历**的 名人。因为在苏东坡的童年,中国是在宋朝*贤明的 君主统治之下,他极力奖励文学艺术。**太平无事 ,中国北方与西北的游牧民族,如金、辽、西夏,这 些部落蛮族本来常为患中国,这时也与宋朝相安无事 。在这样的朝廷之下,贤良之臣在位,若干文才杰出 的人士都*到恩*,侍奉皇帝,点缀升平。正是在这 个时候,幼童苏东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 大名,当下深*鼓舞。幸好在这位大诗人的童年生活 里,我们还有这些对他将来崭露头角的预示。虽然苏 东坡记载了不少他成年时代做的梦和梦中未完成的诗 句,可是还没有什么无心流露的话,供现代的传记作 家使之与解释、直觉、狂想相结合,而捏造出东坡这 位诗人下意识中神经病的结构形态。苏东坡倒丝毫没 提到尿布和便秘等事呢。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 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 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 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奋 努力的学生则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 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 ,因为做文章用的词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的词 语与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 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癖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读 者对作者之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 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作者与读者所获得的快乐是 由观念的暗示与观念的联想而来,此种暗示比明白直 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 不可得矣。 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 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书未加标点,要学生 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了解。*努力苦读 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 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 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 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 本书所知的深刻*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的用 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 进谏或替皇帝*拟圣旨之际,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 他*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 。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此种抄写工作自不可免,但 是在苏东坡时,书籍的印刷早已约有百年之久。胶泥 活字印刷术是由一个普通商人毕昇所发明的。方法是 把一种特别的胶泥做成单个的字,字刻好之后,胶泥 变硬;然后把这些字摆在涂有一层松脂的金属盘子上 。字版按行排好之后,将松脂加热,用一片平正的金 属板压在那些排好的字版上,使各字面**平正。印 书完毕之后,再将松脂加热,各字版便从金属盘上很 容易脱落下来,予以清洗,下次再用。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 ,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当时的科举考试有其固定的 规矩形式。就像现代的哲学博士论文一样,当年那种 考试要符合某些标准,须下过某等的苦功夫,要有记 住事实的好记忆力,当然还要有一般正常的智力。智 力与创造力过高时,对考中反是障碍,并非有利。好 多有才气的作家,像词人秦少游,竟而一直考不中。 苏洵的失败,其弱点十之**在作诗上。诗的考试须 有相当的艺术的雅趣,措辞相当地精巧工稳,而苏洵 则主要重视思想观念。因为读书人除去教书之外,仕 途是**的荣耀成功之路,父亲名落孙山而归,必然 是懊恼颓丧的。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而听,抑扬顿挫、 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 ,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 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 倚*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听他两个儿子 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 正如一个猎人射了*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 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 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 望,*伤的荣誉心便不药而愈。这时两个青年的儿子 在熟记经史和**的书法上,恐怕已经胜过乃父,而 雏凤清于老凤声了。后来,苏东坡的一个学生曾经说 ,苏洵天赋较高,但是为人子的苏东坡在学术思想上 却比他父亲*渊博。苏洵对功名并未**死心,自己 虽未能考中,若因此对儿子高中还不能坚信不疑,那 他才是天下一大痴呆呢。说这话并非对做父亲的有何 不敬,因为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 研史书为政之法,乃至**盛衰隆替之道,我们并非 不知。 对苏东坡万幸的是,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淳朴 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因为后来年 轻的苏东坡进京赶考之时,礼部尚书兼礼部主试欧阳 修决心发动一场改革文风运动,便借着那个机会,把 只耽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辞藻的华美靡丽之文的学子 全不录取。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以说就是堆砌艰 深难解之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在 此等文章里,很难找到一两行朴质自然的句子。*忌 讳指物直称其名,*怕句子朴质无华。苏东坡称这种 炫耀浮华的文章里构句用字各自为政,置全篇效果于 不顾,如演戏开场*,项臂各挂华丽珠宝的老妪一样 。 这个家庭的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 育。各种图书插列满架。祖父现在与以前大不相同了 ,因为次子已官居造务监裁,为父者也蒙恩获封为大 理评事。此等官爵**是荣誉性的,主要好处是使别 的官员便于称呼。有时似乎是,求得这么一个官衔刻 在墓志铭上,这一生才不白过——等于说一个人若不 生而为士绅,至少盼望死得像个士绅。若不幸赶巧死 得太早,还没来得及获得此一荣耀,死后还有一种方 便办法,可以获得身后赠予的头衔。其实在宋朝,甚 至朝廷正式官员,其职衔与真正职务也无多大关系。 读者看苏家的墓志铭,很容易误以为苏东坡的祖父曾 任大理评事,甚至做过太子太傅,而且误以为他父亲 也做过太子太师——其实这些荣耀头衔都是苏辙做门 下侍郎时朝廷颁赠的。苏东坡这时有个叔父做官,两 个姑母也是嫁给做官的。他祖父和外祖父都拥有官衔 ,一个是荣誉的,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另一个则是 实际的。 在苏家,和东坡一起长大、一起读书而将来也与 他关系*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辙,字子由。他们兄弟 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 是苏东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 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 互相寄赠以通音信,甚至在中国伦理道德之邦,兄弟 间似此友爱之美,也是迥不寻常的。苏子由生来的气 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竟而比兄长得 意,官位*高。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 浮沉的荣枯相同,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 劝,兄长颇为*益。也许他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 也许因为他不像兄长那么才气焕发,那么名气非凡, 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现在二人在家读书 时,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 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岂独为吾弟 ,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中说:“我 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走笔至此,正好说明一下三苏的名字。根据古俗 ,一个中国读书人有几个名字。除去姓外,有一个正 式名字,在书信里签名,在官家文书上签名,都要用 此名字。另外有一个字,供友人口头与文字上称呼之 用。通常对一个人礼貌相称时,是称字而不提姓,后 缀以“先生”一词。此外,有些学者文人还另起雅号 ,作为书斋的名称,也常在印章上用,此等雅号一旦 出名之后,人也往往以此号相称。还有人出了文集诗 集,别人也有以此书名称呼他的。另外有人身登要职 ,全国知名,也有以他故乡之名相称的,如曾湘乡、 袁项城便是。 老苏名洵字明允,号老泉,老泉是因他家乡祖茔 而得名。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这个号是自“ 东坡居士”而来,“东坡居士”是他谪居黄州时自己 起的,以后,以至**,他就以东坡为世人所知了。 中国的史书上每以“东坡”称他而不冠以姓,或称“ 东坡先生”。他的全集有时以谥号名之,而为《苏文 忠公全集》——宋孝宗在东坡去世后七十年,赠以“ 文忠公”谥号。文评家往往以他故乡名而称他为“苏 眉州”。小苏名辙字子由,晚年隐居,自号“颍滨遗 老”。因而有人称他为“苏颍滨”。有时又因其文集 为《栾城文集》而称之为“苏栾城”。栾城距北平以 南之正定甚近,苏姓远祖二百年前,是自栾城迁至眉 州的。 P26-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