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9.76
折扣购买: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增订纪念版)
ISBN: 9787540497187
家世 民国的才女,家世多“ 显赫”。比如张爱玲,比 如陆小曼,比如庐隐、冰 心,等等,她们或出身名 门,或出身书香世家,且 皆为名媛、千金。杨绛先 生也是如此。 她的故乡,在江苏无 锡,当年的杨氏家族世居 于此,虽不是权贵,却因 世代皆为知识分子而“显 赫”于那片富庶文明之地 。不过,杨绛本人则谦逊 地说,这样的家世算是“ 寒素人家”。 自她的曾祖父、祖父 时期起,他们无外乎书生 、穷官而已,既不是权贵 ,也没有赫赫声名。然而 ,他们个个秉性耿直,又 酷爱读书。如果让我说, 这样的书香世家,最能使 一个女孩成长为内心明朗 、安然若素的女子。更何 况,无锡这座城素来人文 荟萃、英才辈出。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 当时十分著名的律师,以 刚正不阿扬名于世。 晚年时,杨绛曾专门 撰写过《回忆我的父亲》 ,从文字中可以看到杨荫 杭令人钦佩的一面——坚 持司法独立、不畏强权。 溯源而看,的确如此 。 1895年,杨荫杭考入 北洋大学堂(当年的“天津 中西学堂”,也是北洋大 学、天津大学的前身)。 只是学习十分努力的他, 却未能顺利毕业,还被学 校除了名。 如此结果,源于一场 学生风潮。 这场学生风潮起因于 伙食。那时,洋人出来镇 压,将带头的一个广东学 生开除以示威力,并威胁 大家,谁跟着闹风潮就开 除谁。一伙人便真的被吓 住了,没人敢作声。当时 ,杨荫杭并没有参与。然 而看着一伙人都缩着脑袋 的屎样子,他顿时火了, 于是说道,还有他。就这 样,他跟那个广东学生一 起被开除了。 结局虽然糟糕,却足 见杨荫杭刚正耿介之性情 。 为了继续学业,他考 入上海南洋公学。这所公 费学校由著名的政治家、 企业家和慈善家盛宣怀一 手创办,正是这所学校给 了杨荫杭崭新的见识。在 这所学校学习了两年之后 ,适逢南洋公学挑出六名 学生赴日留学,他成为其 中幸运的一员。 一开始语言不通,导 致交流出现很大问题,但 这并没有难倒杨荫杭。他 先到日本文部省特设的日 华学校补习语言,很快就 考入早稻田大学(当年的“ 东京专门学校”)学习。 在这里,他开拓了视 野。1900年春,他和留 日学生一起组建了励志会 。同年下半年,他和杨廷 栋、雷奋等人一起创办了 《译书汇编》杂志,专门 翻译刊登欧美政法领域的 名著,比如法国思想家孟 德斯鸠的《万法精义》、 卢梭的《民约论》、英国 学者穆勒的《自由原论》 (今译《论自由》)等书。 作为当年留日学生自 办的第一份杂志,《译书 汇编》所刊登的作品的译 笔皆清丽、流畅、优美, 对推动当时青年思想的进 步影响极大,因而在海内 外学生中风行一时。 1901年夏,杨荫杭于 暑假回国探亲期间,在无 锡老家创办了励志学会。 1902年,杨荫杭从日 本早稻田大学本科毕业。 回国后,他被派往北京译 书馆从事编译工作。后因 译书馆经费出现短缺问题 而停办,他不得已回到家 乡无锡。 这次回来,他得以和 留日同学蔡文森、顾树屏 组织“理化研究会”,并且 专门聘请了一位日本教师 讲授自然科学。 曾经的游历和开阔的 眼界,使得他产生了新的 认识和想法,他对当时的 中国更生出了革命的梦想 。虽然工作繁忙,但他还 兼职了《时事新报》《苏 报》的编辑和撰稿人,并 在中国公学、澄衷学校、 务本女校等校授课。 他是想借文字的力量 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只可惜,当年的社会大背 景将他这个梦想击得粉碎 。 杨荫杭积极从事反清 革命活动,终于触犯了当 时顽固的保守派,招致他 们的仇恨和追捕。后来, 关于这段往事,杨绛在回 忆里有所提及: 听说他暑假回无锡, 在俟实中学公开鼓吹革命 ,又拒绝对祠堂里的祖先 叩头,同族某某等曾要驱 逐他出族。我记得父亲笑 着讲无锡乡绅——驻意大 利钦差许珏曾愤然说:“ 此人(指我父亲)该枪毙。 ”反正他的“革命邪说”招 致清廷通缉,于是他筹借 了一笔款子(一半由我外 祖父借助),1906年初再 度出国留学。 再度出国留学的杨荫 杭,先是进入曾待过的日 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科,因 该校本科不授学位,所以 后来他又通过论文获得法 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 便去了美国。 在美国,杨荫杭就读 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