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60
折扣购买: 金庸往事
ISBN: 9787533956233
沈西城,原名叶关琦,上海人,四岁赴港,接受英式教育。七十年代初,远赴日本,研习日语,遍读名著,尤祟松本清张、谷崎润一郎和永井荷风。回港后,从事文字工作,为前《武侠世界》杂志社社长。主要作品有《旧日沧桑》《西城忆往》《西城纪事》等。
…… 一个初秋下午,太阳偏斜,金风送爽,我跟摄影记者阿朱,一径跑到渣甸山去访金庸。金庸的住所是一幢三层洋房,前面一个大花园,种满不知名花草,乏人打理吧,枯萎凋谢,垂枝散蕊,一派萧条。我跟阿朱由用人延引到二楼金庸的书房坐下。金庸的书房,教我眼界大开,面积足足千呎有余,铺着蔚蓝地毯,又如汪洋,四壁都是伸延到天花板的书架,上面摆满各式各样书籍,趁着金庸尚未现身,我好奇趋前看,大部头的书便有《古今图书集成》、《点校本二十四史》、一百巨册的《大藏经》、《涵芬楼丛书》等等。藏书多元化,除了文史书类外,有关音乐、舞蹈、电影、武术和围棋专集都罗列俱全。角落一张大写字台,台上地下,书籍盈帙。我环顾四周,不知怎的,眼前浮现出金庸看书的情形:鸡鸣风雨,遥夜荒灯,捧着书本,绕案吟诵,如和尚唪呗、道士步虚,念得滚瓜烂熟……这时,金庸悄悄走了进来,一见我,便说:“沈先生,我们是见过面的。”我谦逊一番,道明来意。 金庸很客气,说:“不要说访问,我们随便谈谈。” 刚坐下,金庸书迷阿朱迫不及待,开口问:“金庸先生,你怎么会写起武侠小说来的?” 金庸抓了一下并不浓密的头发:“那时候我在《大公报》做事,闲得无聊,老总罗孚先生叫我写,便写来看看。” 根据名报人罗孚(即丝韦)昔年在香港《新晚报》所写的一篇杂文,金庸是在他的鼓励下方尝试写武侠小说的。 不但金庸如此,梁羽生也是受知于罗孚。可以说如果没有罗孚,便没有金庸和梁羽生的横空出世。金庸坦承从未作过任何长篇小说,写武侠小说更是一点把握也没有,兵来将挡,随意为之。然而,《书剑恩仇录》发表后,读者热烈捧读,叫好声不绝,要求长写,金庸欲罢不能,便一篇篇地写下去。金庸说,小时候喜欢看小说,尤其是那些章回小说,是他最钟爱的读物,一看,神领心悟,铭记心中。不知读者们可曾注意,金庸的小说,很有《水浒传》的味儿,《射雕英雄传》人物众多,都有绰号,“南帝北丐中神通”“东邪西毒”“老顽童”“赤练仙子”……传神阿堵,跟“九纹龙”“黑旋风”“浪里白条”等诨称,比俪并肩,了无逊色。 “查先生,你第一篇是《书剑恩仇录》,对吗?”阿朱又插口问。(犯浑!人家早已说了,还问!) 金庸不以为忤,点头道︰“是的,在《新晚报》连载,只是尝试性质,没有什么冀望,如果反应不好,便打算搁笔不写——” “后来反应好,所以便一直写下去。”我顺势替他接下去。 “哈哈!”金庸被我给逗得笑了起来。 “为什么会写《书剑恩仇录》?”余下的时间,我们一问一答起来。方便叙述,我建议用上海话,金庸高兴极了,连声说好:“对对对,小叶(谈得投契,叫我‘小叶’了),阿拉(上海话:我们)都是上海人!” “写《书剑恩仇录》嘛,因为我比较熟悉乾隆的故事,”金庸眯着眼睛,一头投入回忆。奇哉怪也,一讲上海话,他的口齿开始麻利灵活起来︰“我的家乡是浙江海宁,年幼时,常听到家中长工在讲乾隆是汉人的故事。乾隆本姓陈,是我同乡。可能是这样,我对这段事迹印象很深,常想把它写出来。罗孚要我写武侠小说,我立刻想到这个题材,便把它写出来虚应一下。这叫作驾轻就熟嘛,哈哈哈!”眨了眨眼睛,模样逗趣,跟座谈会上所见,活脱脱是另一个人。 “看你的武侠小说,发觉常常跟历史有一定的关联,像《射雕英雄传》,背景放在北宋,《书剑恩仇录》是讲清朝的事,到底是什么原因驱使你这样做的呢?” 金庸想了一下︰“没什么,大概这跟我喜欢历史有关吧!历史很奇怪,它可以让我们知道很多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毛泽东喜欢治史,相信与此有关。武侠小说一直以来,大多是向壁虚构,给人一种不尽不实的感觉,我想改变一下,在历史的基础上撰写武侠小说,那样,有了现实背景,读者看起来,便会有真实感,更加投入。” “你的武侠小说,除了伴随着浓厚的章回小说味道,还带有悬疑诡秘的情节,在描写方面,也着重心理描述……” 金庸举起手,打断我的话,往下说︰“小叶,你能看到这一点,很好。我年轻时,喜欢看《水浒传》《七侠五义》一类通俗小说。到进大学,开始接触西方小说,其间,也看过不少侦探小说,因而觉得写武侠小说,单靠一种手法是不行的,最好多变。换言之,若能向西方文学取经,将中西写作技巧融汇结合起来,那就好了。不过,我绝不主张文字欧化,只——(语调坚定)借用西方技巧。”咱们仔细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文字是纯中国式的,技巧很明显有些是沿袭西方,可经过金庸的匠心独运,巧妙安排,早已不着痕迹。 “我看过《雪山飞狐》,这本书引起极大的话题,众人议论的地方,便是它的结局:胡斐这一刀到底砍不砍下去?我想知道,你本意是怎样安排的?” ◆金庸家属授权的金庸往事集。书中记录了查太“小龙女”与金庸先生相识的经过——2016年,查太林乐怡和作者沈西城面谈与金庸先生相识的经过; ◆带有珍贵史料的回忆录。内含作者辛苦搜罗的44张珍贵照片,它们摄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年代久远,一些照片甚至有些模糊,但却让人凝视良久,感触颇深; ◆雅俗并重、生动有趣的金庸故事集。区别于史料罗列的传记体,这些故事是由金庸先生的朋友或者家人讲述的,兼具可读性与娱乐性; ◆“四代杨过 诚意献词”的《金庸往事》。书内附古天乐、任贤齐、黄晓明、陈晓“四代杨过”亲笔献词,共同纪念金庸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