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解

道德经新解
作者: 唐汉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道德经新解
ISBN: 9787550280441

作者简介

"唐汉 原名李洪琪,西安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陕西社会科学院汉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因偶然机遇与古文字学结缘,独立研究甲骨文、金文,大胆质疑学界权威,自成一家之说。已出版《中国汉字学批判》《唐汉解字》《图说字源》《发现汉字》等著作。"

内容简介

\"我注老子与老子注我 《仿佛汲老子》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打了一遍《道德经》,除了虚词以外,最多的一个字是不,共224个;第二个是为,105个;第三个是无,98个;可见‘无’非常重要,不讲清楚不行。然后就是天,一共出现了89处;再后面就是有,共有86个;然后就是人,81个;下面的下,77个;道76个;是65个;知56个。这几个字在老子五千言占了957个字,将近1000字,占了全文的20%。” 十个字占了全文的百分之二十,可见这十个字十分关键。肯定会有人问:如果将上述某个字全部错识,或者解读错了,是否影响到对整部书的理解?如果这个字恰是《老子》一书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情况又会怎样呢?完全错释后,其结论会不会南辕北辙,满纸荒唐呢? 下面便让我们看一看,《老子》一书中字频数最高的“不”字,以及概念性最强的“为”字是如何被错释的: “为”字在《老子》一书中共出现105次,“无为,无以为,有以为”,以及“为之”和“无不为”等词语每每扼据老子思脉的咽喉之地。“为”字该怎么解?以往的解读是对还是错?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认为“为”字是象形字,乃是画了一只母猴:“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古文为,象两母猴相对形。”这一解读显然是大错特错,错得离谱。许慎之错在于他没有见过甲骨文和金文字体,只能凭借他所见过的隶书和小篆字体来瞎蒙(《说文》一书将“禺”字也错释为母猴)。 1898年,埋藏地下三千年的甲骨文骨片重见天日。罗振玉先生依据甲骨文字判定:“为”字是一个由爪由象合体的会意字。认定这是“人手牵象”,词义是“役象以助劳”。 罗振玉只说对了一半:为字从爪从象,是一个会意字。这一点罗说对了。但他依据古书所载“殷人服象”,并参照南亚人驯服大象拖拉木头而认定“为”字的本义是劳作或作为,这个判定则是错的。 从甲骨文字体分析,“为”字是会意字,它的构字字根有二:一是爪;一是象。“为”字的结构特点是,“爪”形画在大象鼻子上方,而不是画在大象的右下方,不像甲骨文的“驭”字那样,将手形画在马的右下方。先民为什么要这般创设“为”字?答案只有一个:“为”字的构意不是大象劳作,而是说大象的鼻子像人手一般可抓拿东西,“为”字的本义不是作、做,而是仿效!引申后,又有担任、充当义,再引申后,又有变成、成为义。最后,才引申出“为”字的作为义。 …………\" \"▲读经当从识字始 追根溯源,咬文嚼字,运用古文字学成果系统释读帛书本《老子》 唐汉根据自己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从文字入手,重新解读老子之言 ▲系统校勘,全新解读 马王堆帛书本《老子》与传世本《老子》两相对照 “原文”“译文”“解字”“句读”“随感”五大版块,全书八十一章逐章解析 ▲犀利点评古今诸家注本,挑战学界成说 唐汉认为,由于不懂甲金文字,从古至今所有释解本对《老子》书中核心概念的诠析都是不及格的 在本书中,唐汉大胆质疑前人之说,每出惊人之言,为读者理解老子思想提供全新视角 ▲只有了解老子所处的时代,才能真正读懂《老子》 重新勘定每一个词语背后的的物象场景,还原古代生活的日常图景 ▲《北京晚报》《瞭望》《新民周刊》多家媒体报道 唐汉把甲骨文从高深的学术殿堂推向平民社会,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他的古文字学研究独辟蹊径,在知乎、新浪网等媒体平台上受到网友热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