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天武后

则天武后
作者: [日]气贺泽保规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4.90
折扣购买: 则天武后
ISBN: 9787203117124

作者简介

(日)气贺泽保规 1943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同校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修了。文学博士。历任日本佛教大学副教授、富山大学教授、明治大学教授。现任东亚历史文化研究所代表,东洋文库研究员。著《府兵制之研究——府兵兵士及其社会》《则天武后》,编著《中国佛教石经之研究——以房山云居寺石经为中心》《遣隋使所见风景——从东亚出发的新视角》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则天武后的生卒 年 那是一个北风凛冽的隆 冬之日。在唐洛阳城西的别 宫——上阳宫深处的仙居殿 里,一位老妇人咽气了。除 照料的侍女之外,她身边看 不到任何亲人的身影,就这 么平静而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 这便是则天武后临终前 的光景。此日即神龙元年 (705)旧历十一月二十六日( 壬寅)。而至本年年初因政 变被迫退位之前,她还一直 独揽大权、威令天下。 她的死一日之内传遍洛 阳内外。听到这个消息,多 数人心中松了一口气,但除 此之外亦无更多特别的感慨 。她已经属于过去,而人们 整日忙于在新的体制下讨生 活。虽说是世情常态,但这 种短期内的境遇变迁、人心 流转,不能不让人感到人生 无常。 说起来,武后享年几何 呢?追溯她生平的工作首先 就从这个问题人手吧。 围绕着武后的年龄,迄 今为止一般有三种说法。一 说83岁,一说82岁,一说8l 岁(顺便一提,中国史书所 言年龄均以虚岁表示,并非 足年。本书以下提及年龄之 处均指虚岁)。 83岁(武德六年,即623 年生)说出自唐代正史之一 《旧唐书》的《则天皇后本 纪》。与之相对,81岁(武 德八年,即625年生)说出自 另一部正史《新唐书》的《 武后传》以及《唐会要》和 已经散佚的《唐历》《唐朝 年代记》等书。而中间的82 岁(武德七年,即624年生) 说则出自吴兢等编纂的《则 天皇后实录》及以之为基础 的《资治通鉴》。吴兢即太 宗与臣下的政治问答书《贞 观政要》的编者。 那么,应根据哪种说法 进行下一步的探讨呢?这是 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有一 项史料及据之得出的解释应 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此先作 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 1954年7月,研究人员在四 川省东北部、靠近陕西省的 广元县(现在是广元市)一带 ,进行了文化遗产的调查。 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以“蜀 道”闻名的交通不便之地。 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诸葛孑 L明为北上伐魏出动大军, 之后唐玄宗迫于安禄山之乱 蒙尘四川,都曾从绝壁中修 筑栈道,开挖隧道。新中国 成立后,为解决自古以来交 通困难的问题,决定在此地 修建铁路,因而先期开展遗 迹和文物的调查。 扬子江的支流嘉陵江自 广元县城以西滔滔奔流而下 。在其西岸岸壁上,面向嘉 陵江开凿的佛龛和石窟等连 绵成列,侧面还有一座近年 重建的带门楼和佛殿的寺院 。从寺内残存的佛像等来看 ,修筑时间可以追溯至唐初 。这座古刹过去叫“乌奴寺” ,亦曾名“川主庙”,后被称 为“皇泽寺”。 1954年进行寺内调查时 ,工作人员从吕祖阁石窟前 面的泥土中发现一通下部残 缺的石碑。此即备受争议的 “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 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碑。 刻碑时间为后蜀广政二十二 年(959),后蜀乃唐灭亡后 盘踞四川地区的政权。此地 在当时名为利州,当地的实 力人士筹款在皇泽寺重建了 祭祀则天武后的新庙,该碑 便是为纪念此事而立。 P5-7 日本唐史学者气贺泽保规,历久弥新的人物传记 本书是日本隋唐史学者气贺泽保规撰写的武则天传。初版为1996年日本白帝社“中国历史人物选”丛书之一,后于2016年由作者本人修订并收入日本讲谈社“学术文库”,2018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引进中文版权,2021年4月正式出版。 ·不给人物贴标签,立足史料,尽可能地还原客观史实 关于武后的传记很多,对其评价也走向不同的极端,有“奸妇、恶女、冷酷、篡唐”的贬低,也有“女杰、政治家、改革者”的赞誉,以强烈个性铭刻于历史长河中的武后,死后也在肯定与否定的夹缝中摇摆不定。作者力图避免这些观念与判断,立足于《资治通鉴》、新旧《唐书》等基本史料,尽可能地用心还原客观史实,以此来描绘则天武后的形象。同时,对于武则天的出生时间、对感业寺出家的质疑等皆有精彩的分析与解说,这是本书的学术底蕴。 ·兼具时代的格局视野与人物的细腻分析 则天武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这一时期能够出现如此刚烈、强韧、有存在感的女性?如何理解为这样的女性提供了活动空间的唐代及当时的社会?气贺泽保规带着这样的问题试着追溯了武后的一生,有意识地将她与她生存的时代一起提取出来。本书从唐王朝兴起的隋末之乱说起,太宗朝的动向也占据相当的篇幅,且极力对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状况进行说明,均与这一意识有关,这是本书具备的格局和视野。 ·浸入式写作,让读者体会到武后的强悍与孤独 本书在史学研究的严谨基础上,更多了一层文学性的表达。在史料解读中,与武则天“对谈”,进入她的世界,深入她的内心、感受她心灵的波动,合理填补史料的空白。这种同情之理解,不仅让读者看到武则天那血雨腥风的登基之路,更让读者体会到强悍残酷背后的孤独与苍凉,这是本书动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