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
作者: 刘标玖//刘锦东|责编:田金麟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3.21
折扣购买: 书圣王羲之
ISBN: 9787568029551

作者简介

刘标玖:笔名玖歌,山东莒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报告文学学会、诗歌学会会员,解放军某部首长秘书兼《后勤文艺》编辑,上校军衔。先后就读于第二军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班、全军中青年作家研修班、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已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300余万字,出版个人著作13部。作品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一等奖、总后勤部军事文学奖等。

内容简介

1.“抓周”抓起了一支笔 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七月十一日,在琅琊 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 的王家,王旷的夫人生下了第二个孩子。这个孩子便是日 后大名鼎鼎的“书圣”,父亲王旷给他取名羲之,字逸 少,小字阿菟。 南仁里在开阳城西南,沂水、泗水在这里交汇,沭河 平行于东侧,还有涑河、汤河等支流从这里流过,河网纵 横,碧水如练,颇有几分江南风味,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 地方。 王羲之出生时是否也像很多大人物一样有异样的天 象?历史上没有记载,但却流传下一个他周岁生日“抓 周”的传说。 所谓“抓周”,指的是在小孩一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 测孩子前途和性情的仪式,具有家庭游戏性质,是一种人 伦味的风俗。 王羲之周岁生日那天,他的父母在床前放了个大几 案,在案上摆上许多东西,有儒、释、道三教的经书,有 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印章、吃食、玩具 等,小羲之被抱到案前,端坐床上,大家都看着他,看他 先抓何物,后抓何物。 小羲之看了看案上的东西,小手直奔那支毛笔,抓到 手里便玩起来。家里人都笑了,他的父亲王旷兴奋地说: “阿菟想做个书法家,好啊!” 王旷本人很喜爱书法,楷书写得不错,所以他期望自 己的儿子也能写得一手好字,如今看到儿子抓住了一支毛 笔,自然很高兴。 “好啊!好啊!书法家好!像他二叔一样。”王羲之的 母亲附和说。 王羲之的二叔王廙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是文 学家、画家、音乐家,精通史籍、美术、音乐、杂技等。 他的书法一时独步——“工于草、隶、飞白,祖述张 (芝)、卫(璀)遗法,其飞白志气极古,世将书独为最。垂 雕鹗之翅羽,类施旗之卷舒”。因此,他的父母也都期望 王羲之能像他二叔一样。 “我们这个家族,有良好的家教,有优良的传统,不 仅追求仕途,也喜好书法。”王旷得意地说。 2.出身名门望族 说起王羲之的家族,可以算得上是当时的“名门望 族”。 琅琊王氏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其远祖是周灵 王的太子,人称太子晋。王姓原本出自姬姓,太子晋因直 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日“王”家,因 以为氏。 王羲之十七世祖王元为避秦乱由咸阳迁至琅琊,算是 琅琊王氏的始祖。西汉时,王元四世孙王吉为谏议大夫、 经学名家,王吉祖孙三代有“累世之美”的称号,开创了 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魏晋南北朝时,琅琊王氏一家正传 62人,三公令仆50余人,侍中80人,吏部尚书25人,被誉 为“簪缨不替”“冠冕不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