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镇/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系列

中国古镇/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系列
作者: 编者:王俊|总主编:傅璇琮
出版社: 中国商业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5.00
折扣购买: 中国古镇/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系列
ISBN: 978750448569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乌镇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一样,街道、民居皆沿 溪河而造,正所谓“人家尽枕河”。乌镇与众不同的 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 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 ,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乌镇居民就这样世代伴水 而生,枕水而眠。 乌镇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 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梁、柱、门、窗上的木雕 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这些老房子 里。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 ,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 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沽的 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 旧木屋,还有清清湖水的气息,仿佛都在提示着一种 情致,一种氛围。 乌镇是个水乡古镇,镇上有修真观、昭明太子读 书处、唐代古银杏、转船湾、双桥等景点,西栅老街 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乌镇又是中国 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故里。镇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 生地,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侧的立志书 院是茅盾少年读书处,现辟为茅盾纪念馆。 乌镇钟灵毓秀,文人荟萃,人才辈出。自宋至清 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正因为他们乌镇才有了 浓厚的文化底蕴,才有了乌镇江南水乡古镇之首的地 位。乌镇最早开放的是东栅景区;西栅则是经过修葺 后对外开放的。用“和谐”来形容西栅是最确切的。 西栅由12座小岛组成,70多座小桥将这些小岛串连在 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例如 ,通济桥和仁济桥两桥成直角相邻,不管站在哪一座 桥边,都可以看到一个桥洞里的另一座桥,故有“桥 里桥”之称。“桥里桥”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堪 称桥景一绝。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 古床的博物馆,坐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 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 的江南古床精品。从富商大贾到极普通的平民百姓的 各式木床无不具备,从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床内备 有化妆间、卫生间、仆人间等)。既有贵胄们的奢华 ,也有普通百姓的俭朴,此展览是中国床文化的集大 成者。 东栅的金家,曾是这里的一方富庶,今天他们的 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记载——节俗厅。这里展 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 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婚丧 嫁娶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衣俗厅 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 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 影。 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 俗,比如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 、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 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生动地展示了一幅江 南水乡风情长卷。婚俗厅以喜堂拜堂为中心,通过新 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嫁妆等实物展示婚 庆的热闹场景。寿俗厅以老人祝寿为主题,通过厅堂 的吉庆实景和字画、寿幛、寿桃、寿面等特有的做寿 物品,展示了敬老尊老的中华传统。 江南木雕陈列馆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 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它雕梁画栋,尤其是门楣 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雕、平雕、透雕 、镂空雕等表现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 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 修真观是位于乌镇观前街的一处道观,始建于北 宋咸平元年(998年)。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 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与修真观一样屡 遭毁损,但1919年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 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 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 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 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进出有 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 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 ,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 ,正对广场。 旧时戏台两边的台柱都有对联,这个戏台也有一 副:“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 上神仙。”正中上方悬一横额“以古为鉴”。昔日, 正月初五的迎财神会、三月廿八迎东岳庙会、五月十 五迎瘟元帅会等,都要在戏台演神戏,招待修真观中 的诸神。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罚戏是乌镇传 统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法,凡有人损害公益犯了众怒 的话,当事人得出钱请戏班子在神前演戏,以示忏悔 。 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 下,汇源当铺1.8米高的柜台,煞是气派。据《乌青 镇志》记载,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太平天国前 还有7家。到了1931年,只有汇源当1家还支撑着,到 了日寇入侵之前,典屋也只出不进,不久即告停业。 自汇源当关门大吉后,乌镇典当行的历史便划上了句 号。今天,汇源当的位置还是在当年的老地方。汇源 当是徐东号第九世孙徐焕藻(茗香)于道光年间创办 的。徐东号资金雄厚,又好做善事,从以下两事看, 他开典当不单是为了赚钱:一是不设高柜台和木栅栏 ,交易时双方可以平等论价;二是每年的十二月(初 一到月底)千文以下的典户不计息,而且典值也放得 比较宽,而且连石臼也可以入典。此举完全是为了照 顾贫民,所以在乌镇徐东号无人不知。 P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