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

梁启超传
作者: 李平//杨柏岭|责编:郭江妮
出版社: 中国言实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24.00
折扣购买: 梁启超传
ISBN: 9787517113133

作者简介

李平,男,1962年2月生,汉族,安徽蚌埠人。1992年任讲师,1997年任副教授,2002年任教授。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安徽省高校学科带头人,艺术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艺术文化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学语文》杂志主编,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文学学会理事,民盟安师大委员会主委,安徽省政协委员。

内容简介

檀山恋曲 纵观梁启超一生,他每做一事皆热情高涨,偶尔的萧简,也最终被激情冲去。不过,在暴雨恶浪中逐渐成熟,尽展“英雄”气概的梁启超,也有着情意绵绵的儿女情长。 梁启超的一生总是与其家人离多聚少。他自甲午中日战争起,开始了浪游生涯,那时他往来于京师、广东、山海关、上海、杭州、武昌、长沙之间;维新变法失败后,他亡命海外14年。在这14年中,他并非滞留一地,而是以日本为中心,远足檀、澳、美洲等地;再后来,他又漫游欧洲一年多。即使回国后,也是因时势变幻,踪影不定。不过,梁启超是一位“忠孝”两全的人,在为国事为理想奔波时,他同样深深地惦念着远方的亲人们。 在异国的月夜里,在狂风怒号的太平洋上,或是在痛苦孤寂时,在兴奋得意时……“家”总是梁启超的精神故乡,犹如一湾温柔的港湾,让这位热情高涨的“斗士”、“骄子”得到慰藉。不管浪游何地,不管遇到何等大事,梁启超总是想方设法与亲人们通信联系。在初旅日本、远足檀澳的日子里。梁启超因惦记家事,更是频繁致书。从这些书信中,我们既能看到在社会漩涡中叱咤风云的梁启超,也可以欣赏到在亲情氛围中眷意绵绵的梁启超。他为因自己的逃亡,清廷查搜了新会原籍,家人只好避居澳门而惭愧;他为自己不能尽子之义、尽夫之责而不安,等等。真可谓父子之义、夫妻之情、兄弟之谊,尽在其中。 在亲人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妻子李蕙仙。梁启超与李蕙仙的结合,不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而是媒妁之言。但是他们却一见如故、情投意合。最能反映这俩人肝胆相照情意的,要数梁启超在檀香山时,相遇女郎何蕙珍一事。我们姑且称为“檀香山恋曲”。 在一望无际、湛蓝雄浑的太平洋中,有一个由8座小岛组成的岛屿,这就是檀香山。女郎何蕙珍就生活在这里。她是一位华商的女儿,芳龄二十,天资禀赋与良好教育造就了她独特的才华和非凡的魅力。她通西文,尤善操西语,以至檀香山无一男士能与她相比,学问见识皆甚好,有丈夫气,喜谈国事,又妩媚动人。16岁从教,言传身教的生活又为她增添了一份高雅的气质。不过,何蕙珍给梁启超的第一印象却很一般。 何蕙珍的父亲是一位保皇会会员,有一天他宴请梁启超,同时应邀的有西国缙绅名士及妇女十数人。席间,他们请梁启超演说,何蕙珍充当了翻译。初见蕙珍,梁启超见她粗头乱服如村姑,没有在意。然而入座传语、流利顺畅、悦耳圆润的西语,顿时令梁启超大吃一惊。留神一看,才觉察出她目光迥迥,聪慧喜人。 宴毕临行,梁启超与众人握手道别。何蕙珍一番细语拨动了梁启超的心:“我万分敬爱梁先生。可惜仅爱而已,今生或不能相遇,愿期诸来生,但得先生赐以小像,以遂心愿。”这席话使梁启超如入梦境,不知所对,只好唯唯而已。 第二天各大西报遍登梁启超的演说之辞,称颂梁启超的名论,同时也大赞何蕙珍的才华。其时,有一家西文报纸,大肆诬谤梁启超,何蕙珍却屡次隐名写文章予以驳斥,梁启超知悉后,越加感服何蕙珍。蕙珍的音容笑貌已时常萦绕在他的心头,“剪不断、理还乱”。几天后梁启超便按何蕙珍的要求赠她小像一枚,蕙珍回赠了自织的两把小扇。 不久,梁启超航海到附属各小埠演说。这段时间,二人虽未见面,但期盼之情常存。梁启超由敬爱到特别思念蕙珍,蕙珍则越加眷念梁启超。半个月后梁启超返回。一回来,友人便为蕙珍来说媒,并告诉梁启超,数年前,何蕙珍因檀香山无一男士足当她一盼,而发誓不嫁。唯有见到梁启超后,情感的堤坝被冲开,有“直教生死相许”之势。她虽然知道梁启超有妻室,但只要梁启超愿意,她宁愿以侍妾身份相伴,也毫无怨言。 听完这段话,梁启超如梦初醒,蕙珍不仅才华横溢而且胸怀大志,对自己更是一往深情。梁启超陷入了困惑之中,而正是这种困惑,反映了梁启超的真实情怀。以情感上说,他被蕙珍的痴心感动;从道义上说,他又不能接受。于是他动情地告诉友人,他当初曾经参与创建了一夫一妻世界会,提倡一夫一妻,自己是决不能违背自己的信义的,况且他如今流亡海外,被朝廷通缉,随时可能丧命,连原配夫人他都无力照顾,又怎么能再拖累一人呢?梁启超的一番表态,令人油然起敬。 5天后,何蕙珍的老师宴请梁启超,蕙珍又为梁启超充当翻译。此次相见,俩人深谈良久,虽没有道明心事,但他们从中国女学不兴、整顿小学校、造切音新字、劝梁启超入耶稣教,到未来的展望,真是无话不谈,甚是投机。更让梁启超心动的是,此时何蕙珍毫无爱恋抑郁之态,而是滔滔不绝、长篇大论,一派大丈夫气概。酒阑人散,终夕不能成寐,梁启超愈益思念蕙珍,几乎不能自持。 何蕙珍点燃了梁启超的情感火焰,也把他带进了困惑的沼泽。为了理想,为了信念,也为了一夫一妻制的模范表率作用,梁启超最终理智战胜情感,与何蕙珍以兄妹相称。这出“檀香山恋曲”是梁启超情感世界里的一件大事。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梁启超,看到了英雄气概外具有细腻心灵的梁启超。 更可贵的是,通过这件事,我们看到了梁启超与李蕙仙的真诚情怀。在梁启超因何蕙珍心乱如麻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向自己的妻子李蕙仙诉说心事,让她分担。表面上看,这不合情理,但这恰恰说明他们肝胆相照的情义。 梁启超向李蕙仙分析了自己爱恋何蕙珍的原因,不仅是由于自己“风云气多,儿女情少”,何蕙珍有男儿气,而且他希望能通过何蕙珍学习好英文,以便他将来更方便地游走于世界。李蕙仙接到信后,心里不是滋味,她准备将此事禀告公公。梁启超连忙复信解释:“其于蕙珍,亦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已。” 变法革命领袖之身;文体风暴倡导之祖;少年思想启蒙之师 一个开启民智的人。 一个在迷茫时代寻找出路的人。 一个在各种经验中寻求正确经验的人。 一个被誉为国史上百科全书式人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