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传(从山乡农民后代到大清干国良臣)

陶澍传(从山乡农民后代到大清干国良臣)
作者: 陶用舒
出版社: 湖南人民
原售价: 80.00
折扣价: 52.00
折扣购买: 陶澍传(从山乡农民后代到大清干国良臣)
ISBN: 9787556117246

作者简介

陶用舒,男,1938年生,湖南省安化县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史系,中**员,湖南城市学院退休教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出版著作有《陶澍评传》《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古代湖南人才研究》《陶澍师友录》等12部;主编大专教材《中国现代史》等3部;在**60多家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曾主持或参与整理出版《陶澍集》《陶澍全集》。

内容简介

第二章政治家陶澍 **节从七品京官到干国良臣 陶澍从嘉庆七年(1802)中进士,进入翰林院 ,到嘉庆二十四年(1819)任川东兵备道的17年中 ,有1年请假回乡,3年丁忧离职,其余13年一直在 北京为官,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编修 )、翰林詹事、江南道监察御史、陕西道监察御史 、巡视中城、户科给事中、顺天乡试内监试官、吏 科掌印给事中、丁丑科会试内监试官、都察院稽查 储积仓银库颜料库事物、戊寅科顺天乡试巡墙官、 巡视东城等官职。中间有两次出京外任,即嘉庆十 五年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嘉庆二十一年奉命巡视江 南漕务,两次外放的时间约1年。嘉庆二十四年被任 命为川东兵备道,是年夏离开北京,此后一直在四 川、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省任地方官职,直 至两江总督。 一、京城奋斗十三个春秋 嘉庆九年(1804),陶澍从家乡回到北京翰林 院。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具有艺能人士 供职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 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 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诏书的职责,翰 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 了专门起*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 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 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 以后翰林原来的职责被内阁等代替,翰林院成为养 才储望之所,翰林负责修书撰史,起*诏书,为皇 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 地方官员以至阁老重臣的重要途径。各朝各代,翰 林始终是社会地位*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 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因此,入选翰林 院被称为“点翰林”,是**荣耀的事情。翰林学 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踊跃参与政 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 科举时代士大夫人生*美好的理想。 嘉庆九年冬,陶澍与嘉庆七年同科进士朱珔、 顾莼、吴椿、夏修恕、洪介亭发起成立消寒诗社。 “消”,可作减削、耗费解;“消寒”,意在共同 消磨、消遣寒冷的冬天。成立诗社的目的是以文会 友,联络感情。**次集会在朱珔家的双槐书屋举 行,以赏菊为诗题,陶澍的诗题是《消寒**会, 朱兰友邀同洪介亭、顾南雅、吴退旃、夏森圃,双 槐书屋赏菊》:“连*西风如发覆,催放堂前金色 菊。诗人速客展重阳,一樽对花巾不漉。入席杂坐 礼数宽,尔汝脱尽儒生酸。袖中赋*出新制,颜弓 宛转同传观。下酒直与汉书似,花底开函真可喜。 封姨回袖拂帘栊,万点奇香生卷里。浊贤清圣不计 觞,酒后耳热声欢扬。十指突出小肉阵,人影摇动 红烛光……”几个同年好友在一起,饮酒谈笑,吟 用史实发言,用政绩说话;陶澍,一个有志向、有能力、有政绩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