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此即彼
作者简介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Kierkegaard,1813—1855)19世纪丹麦神秘主义哲学家,基督教思想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他的作品种类繁多,充满思辨和个性。他认为人生应该经历审美、伦理和宗教三个阶段。从《非此即彼》到《十八训导书》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演进轨迹,而《致死的疾病》则是他思想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初恋 凡是有意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一定注意到了,就是由于偶然的外部环境为 实际创作提供了机遇,只有那些在不同程度上受既定目标激励的作家也许会 否认这一点。但是,这是他们自己的损失。因为,他们由此被剥夺了真正健 康的作品的支柱。其中的一根支柱就是被人们传统地称为灵感,另一根支柱 就是机遇。灵感这个表达方法可能会引起误解。灵感可能一方面表明我呼唤 灵感,另一方面表明灵感呼唤我。任何如此天真无邪的作家相信所有事情都 依赖诚实的意志、勤奋和刻苦,以及那些厚颜无耻出卖精神作品的作家都将 不会吝惜热情的灵感和大胆的强求,然而,这一点并没有取得长足的进展。 因为,韦斯尔关于上帝品位的说法仍然是有效的:“被所有人呼唤的人很少 出现。”可是如果一个人把这句话理解成为这是灵感在呼唤,我并不说这是 对我们的呼唤,而是对那些有关人士,的呼唤,那么这种说法则获得了另外 一种意义。灵感出现之前,作家呼唤灵感出征,与此相反,其他人处于尴尬 的境地,因为,为了使他们内在的决心能变成外部的决心,他们还需要一个 因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机遇,当灵感召唤他们的时候,灵感远在天涯海角 向他们招手,所以,他们只能听到她的声音,万千思绪展现在他们面前。由 于这些思绪如此的深奥,尽管每个词意既清楚又形象,但是,看来这些词不 是他们的语音习惯。那么,当意识自然而然产生的时候致使它占据了整个内 容,尔后,包括可能真正创作的时机业已到来,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东西, 失去的就是机遇,人们可能说机遇也是必不可少的,尽管从另一个意义上说 来,它是无足轻重的,这样他取悦上帝来进入这些最大的矛盾之中,这是造 就现实之谜,是犹太人的绊脚石,同时也是希腊愚人的绊脚石,机遇总是意 外的,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当我逻辑地思考意外时,意外就像必然一 样的必然,机遇不是理想意义上的意外;但是机遇被理性认为是意外,然而 ,在意外之中它又是必然的。 就我们一般的机遇而言,一直有许多模糊的认识,一方面我们对它了解 得太多,另一面我们知道的又甚少,平庸的创作活动既忽视机遇也忽视灵感 ,不幸的是,这种创作活动已比比皆是。因此,相信这样的创作活动永远是 合时宜的,我们也得承认这一点,它完全忽视了机遇的主要意义,也就是说 ,机遇无处不在,就像一个饶舌的人不失时机、不厌其烦地谈论他自己和他 自己的所作所为,但在这方面显著的特点丢失了,在另一方面,创作活动和 机遇形如伉俪密不可分。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可能说机遇无所不在,持另一种 观点的人可能说任何事情都来自于机遇。在这些人当中包括许多有特殊机遇 的作家,以及那些从更严格意义上说来,机遇包括一切人,因此,都使用相 同的韵文,相同的准则,并仍希望对有关作家而言,机遇将是一个获取合适 谢礼的机遇。 这种并非重要和意外的机遇有时在我们的时代里能试图导致变革。机遇 常常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情的成败,它使作品和作家或者成功或者失败, 机遇在这方面能随心所欲,诗人期待机遇能赋予他灵感,同时诗人也惊讶地 看到机遇并非能使他如愿以偿;或者他创作了他内心深处认为无足轻重的作 品,尔后,看到了由于机遇使得他的作品名声大振,他个人也因此受到全方 位的尊重和承认,他深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机遇,这些人倾心于机遇;而我 们前面所说的人则忽视机遇,因此,他们总是怀才不遇。 P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