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9.70
折扣购买: 胡适四十自述
ISBN: 9787201094847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徽州绩溪人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主要著有《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胡适文存四集》《胡适自传》《胡适日记》《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选》《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齐白石年谱》《先秦名学史》等。
第一章九年的家乡教育 一 我生在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一八九一年十 二月十七),那时候我家寄住在上海大东门外。我生 后两个月,我父亲被台湾巡抚邵友濂奏调往台湾;江 苏巡抚奏请免调,没有效果。我父亲于十八年二月底 到台湾,我母亲和我搬到川沙住了一年。十九年(一 八九三)二月二十六日我们一家(我母,四叔介如, 二哥嗣秬,三哥嗣秠)也从上海到台湾。我们在台南 住了十个月。十九年六月,我父亲做台东直隶州知州 ,兼统镇海后军各营。台东是新设的州,一切草创, 故我父不带家眷去。到十九年十二月十四日,我们才 到台东。我们在台东住了整一年。 甲午(一八九四)中日战事开始,台湾也在备战 的区域,恰好介如四叔来台湾,我父亲便托他把家眷 送回徽州故乡,只留二哥嗣柜,跟着他在台东。我们 于乙未年(一八九五)正月离开台湾,二月初十日从 上海起程回绩溪故乡。 那年四月,中日和议成,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 湾绅民反对割台,要求巡抚唐景崧坚守。唐景崧请西 洋各国出来干涉,各国不允。台人公请唐为台湾民主 国大总统,帮办军务刘永福为主军大总统。我父亲在 台东办后山的防务,电报已不通,饷源已断绝。那时 他已经得脚气病,左脚已不能行动。他守到闰五月初 三日,始离开后山。到安平时,刘永福苦苦留他帮忙 ,不肯放行。到六月廿五日,他双脚都不能动了,刘 永福始放他行。六月廿八日到厦门,手足俱不能动了 。七月初三日他死在厦门,成为东亚第一个民主国的 一个牺牲者! 这时候我只有三岁零八个月。我仿佛记得我父死 信到家时,我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门 口的椅子上。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 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东边房门口坐的珍 伯母也放声大哭起来,一时满屋都是哭声,我只觉得 天地都翻覆了!我只仿佛记得这一点凄惨的情状,其 余都不记得了。 我父亲死时,我母亲只有二十三岁。我父初娶冯 氏,结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国之乱,同治二年(一八六 三)死在兵乱里。次娶曹氏,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 儿,死于光绪四年(一八七八)。我父亲因家贫,又 有志远游,故久不续娶。到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 ,他在江苏候补,生活稍稍安定,他才续娶我的母亲 。我母亲结婚后三天,我的大哥嗣稼也娶亲了。那时 我的大姊已出嫁生了儿子。大姊比我母亲大七岁。大 哥比她大两岁。二姊是从小抱给人家的。三姊比我母 亲小三岁,二哥,三哥(孪生的)比她小四岁。这样 一个家庭里忽然来了一个十七岁的后母,她的地位自 然十分困难,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 结婚后不久,我父亲把她接到了上海同住。她脱 离了大家庭的痛苦,我父又很爱她,每日在百忙中教 她认字读书,这几年的生活是很快乐的。我小时也很 得我父亲钟爱,不满三岁时,他就把教我母亲的红纸 方字教我认。父亲作教师,母亲便在旁作助教。我认 的是生字,她便借此温她的熟字。他太忙时,她就是 代理教师。我们离开台湾时,她认得了近千字,我也 认了七百多字。这些方字都是我父亲亲手写的楷字, 我母亲终身保存着,因为这些方块红笺上都是我们三 个人的最神圣的团居生活的纪念。 我母亲二十三岁就做了寡妇,从此以后,又过了 二十三年。这二十三年的生活真是十分苦痛的生活, 只因为还有我这一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 寄托在我的渺茫不可知的将来,这一点希望居然使她 挣扎着活了二十三年。 我父亲在临死之前两个多月,写了几张遗嘱,我 母亲和四个儿子每人各有一张,每张只有几句话。给 我母亲的遗嘱上说糜儿(我的名字叫嗣糜,糜字音门 )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给我的遗嘱也教我努 力读书上进。这寥寥几句话在我的一生很有重大的影 响。我十一岁的时候,二哥和三哥都在家,有一天我 母亲问他们道:“糜今年十一岁了。你老子叫他念书 。你们看看他念书念得出吗?”二哥不曾开口。三哥 冷笑道:“哼,念书!”二哥始终没有说什么。我母 亲忍气坐了一会儿,回到了房里才敢掉眼泪。她不敢 得罪他们,因为一家的财政权全在二哥的手里,我若 出门求学是要靠他供给学费的。所以她只能掉眼泪, 终不敢哭。 但父亲的遗嘱究竟是父亲的遗嘱,我是应该念书 的。况且我小时很聪明,四乡的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 儿子是能够念书的。所以隔了两年,三哥往上海医肺 病,我就跟他出门求学了。(p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