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和孟小冬
作者简介
李伶伶,女,传记作家,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著有传记作品二十多种,近五百万字。曾获中国图书奖、中国传记文学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十年报告文学奖一等奖、金陵文学奖一等奖等。
内容简介
梅兰芳演出《玉堂春》那年,即1911年,也就是 他18岁的时候,北京戏界举行了一次菊选。在经过专 家评选、观众投票后,公布了菊榜,位列状元、榜眼 、探花的分别是朱幼芬、王蕙芳、梅兰芳。显然,此 时,梅兰芳的名声,还不及和他一起学戏的两个同学 。不过,仅仅一两年之后,他后来者居上,声名鹊起 ,相当叫座了,不仅一度超越了朱、王二人,甚至大 有盖过“伶界大王”谭鑫培和“国剧宗师’’杨小楼 之势,甚至有人极端地说,老谭对小梅也望尘莫及了 。此说并非空穴来风,倒也是有事实依据的。 一次,正乐育化会(戏界自治团体)附属小学育化 小学为筹款,邀戏界名角在大栅栏广德楼演义务戏. 当晚安排谭鑫培演大轴。因为依照习惯。大轴戏或压 轴戏多由名角儿出演,因而除安排谭鑫培演大轴戏外 ,压轴戏由杨小楼担当。梅兰芳、王蕙芳的《樊江关 》被安排在倒数第三出。 不凑巧那天梅兰芳另外还有三处堂会戏,赶不及 广德楼的义务戏。当倒数第四出戏演完后,梅兰芳未 能赶过来,杨小楼的戏便提前上演了。当时戏馆老板 如此安排是以为有杨小楼、谭鑫培最后压阵,有没有 梅兰芳都无听谓。谁料想,他们低估了梅兰芳在戏迷 心目中的地位,当台下戏迷发现应该是梅兰芳出场而 出来的却是杨小楼时,他们认为当时杨小楼的名气比 梅兰芳大,杨小楼绝不会与梅兰芳调换演出顺序,从 而让梅兰芳演压轴,由此推断梅兰芳是不会出场了, 因此大为不满。戏馆里顿时人声嘈杂,乱成一团。 正乐育化会负责人赶紧上台向观众解释说:“梅 兰芳因另外有三处堂会戏要唱,一时赶不过来,但倘 若能赶回来他一定赶来。”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观 众一阵接一阵的叫嚷声打断,他们高呼:“他非来不 可,他不来我们要求退票。” 后来成为梅兰芳师友的齐如山因和育化小学校长 项仲延是老友,所以当晚也被邀前去帮忙。他见台上 那位负责人已无法稳定观众的情绪,便拉项仲延和育 化小学的其他几位教师走下台来,来到观众席中,耐 着性子向观众说好话:“今天的情形,实在是对不起 大家,但今天之戏,是专为教育,诸君虽是来取乐, 但对教育没有不热心的,望诸君看在维持学校的分儿 上,容恕这一次,以后定当想法子找补。”他们态度 诚恳,却仍不为观众所接受,有几位观众站起来大声 说:“我们花钱就是来看梅兰芳的,没有他的戏就退 票,用不着废话。” 正僵持之际,忽然有人宣布说梅兰芳已经来了, 正在后台,等杨小楼的戏唱完,他立即上场。可怜杨 小楼整出戏就在满场喧嚷声中草草收场。这个场面于 他来说不啻一场侮辱和嘲弄,面子一时抹不开,下台 后一句话也没说转脸就走了。谭鑫培见状似乎预感到 自己也将有如此结果,其难过不减于杨小楼,但他心 有所不甘,便早早地把行头穿好,脸彩揉好,只是没 有戴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