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探秘:过去走向未来的史诗

深海探秘:过去走向未来的史诗
作者: [法]米歇尔·维奥特/奥利维耶·迪福尔诺
出版社: 中译
原售价: 119.00
折扣价: 70.30
折扣购买: 深海探秘:过去走向未来的史诗
ISBN: 9787500172819

作者简介

米歇尔·维奥特(Michel Viotte)是著名作家、演员、纪录片制作人和导演,身兼数职的他才华横溢,在世界不同地区(非洲、格陵兰、北美洲、中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拍摄了多部品质优良的电影,主题多样,包括关于冒险、发现、记忆和艺术创作的作品。他还为许多电视台,主要包括 法德合资公共电视台(Arte)以及法国电视台制作过许多部纪录片。已出版著作包括《好莱坞战争》(2013), 《杰克·伦敦的生活》(2016)等。 奥利维耶·迪富尔诺(Olivier Dufourneaud),摩纳哥阿尔贝一世王子基金会海洋学研究所前海洋政策主任。作为一名对水下世界充满热情的工程师,迪富尔诺的职业生涯始于区域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在与科学家、海洋学研究所和高层决策者之间的合作方面,迪富尔诺发挥着重要作用,就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这一主题而言,迪富尔诺在审视与质疑中一直保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深入研究海洋真正可持续利用的条件,为人类深海探秘的事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内容简介

迄今为止,已经确认的海洋动物物种共计230 000种,涵盖物种小到微生物、大到大型鲸类动物。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航海大考察揭示了有许多物种生活在海洋深处,无论是深海水域(生活在深海开阔的水域)还是海底(生活在海底或近海底)都有生物生存。这种经常令人惊讶的动物群已经能够适应极端环境。 水深越深,同一个物体承受到的水压就会越大。如在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fosse des Mariannes)中,水压相当于1平方厘米承受1吨的重量!为了更好地适应高水压环境,许多动物体型很小,没有游泳囊,这通常可以确保它们在水中浮游。虽然阳光只能照射到水深200米处,但这些深海动物也必须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进化;像陆地的萤火虫一样,许多深海生物会自己发光,这要归功于一种“生物发光”的现象。有些深海生物在它们的侧面有发光的器官,称为“发光器官(photophore)”,其他的则有发光触角、发光的附属器官。这些发光器官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可以用于转移猎物的注意力,也可以用于吓跑潜在的捕食者,还可以向同一物种的其他个体发送识别信号,特别是在繁殖时可以派上用场。 有的物种具备引人注目的技能。如飞脂鲤(学名:Carnegiella strigata),身体扁平,呈银色并反射光线,可以改变其发光的亮度以融入背景。而有的物种会朝敌人的方向分泌并发射可以致盲的发光粒子…… “深海里,幽深漆黑、寒冷且充满饥饿。” ——泰奥多尔·莫诺(Théodore Monod) 大部分深海动物生活在水深2 000至3 000米之间的区域。为了寻找食物,许多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会垂直迁徙;它们以狩猎其他物种、浮游生物产生的或者从地表掉落的有机颗粒为食。在海床上,动物生命的密度要低得多。 一些被称为“投机分子”的物种则通过潜伏在一角,静候猎物游过,然后出其不意,一举捕获的方法生存下来;还有一些通过分食大型鱼类的尸体或鲸鱼的尸体获得营养,这类享受“盛宴”的时刻也是繁殖的好机会,因为此时大量雄性和雌性的动物终于汇集在一起了! 银鲛鱼、飞脂鲤、鮟鱇鱼、宽咽鱼、欧氏尖吻鲛、鼠尾鳕科鳕鱼等深海鱼类,这些常常被捕捞到船只甲板上就已经死去的迷人生物,直到20世纪下半叶,得益于潜艇和遥控机器人的出现,人类才终于可以在其自然栖息地中观察到这些生物活体。 海底的工作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在海平面下只有两种活动:普通作业或军事行动。但海洋对人类而言仿佛是另外一个星球,到海洋中探险始终是一个挑战:如何在水下呼吸?如何抵御随着水深增加而增加的水压? 潜水者屏气潜水以获得海中的各种资源,自古以来就有关于他们潜水的记录。在地中海地区,海绵(éponge)[ 海绵: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6亿年前就已经生活在海洋里,已发展到1万多种,占海洋动物种类的1/15,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的贸易蓬勃发展;红珊瑚(corail rouge)[ 红珊瑚:属有机宝石,色泽喜人,质地莹润,生长于远离人类的100至2 000米的深海中。]也备受欢迎;而由于“骨螺紫”这一颜料专用于浸染罗马皇帝的衣物,腹足钢的软体动物骨螺(murex)[ 骨螺:属软体动物中的腹足类,贝壳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壳坚硬,从潮间带至3 000米水 深的海底均有分布。]成为了众多浮潜者(urinatores)①的主要目标。在波斯湾(golfe Persique),珍珠市场发展迅速。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船舶失事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打捞沉船的货物需要许多潜水员的参与。众多的海上事故也是这类高风险的水下运动发展的原因。除高风险外,潜水活动会导致潜水员早衰、肺部感染或听觉衰退。许多人相信刺穿耳朵鼓膜可以减轻所受的痛苦,结果却徒增折磨。 最初的潜水方式十分简陋,几个世纪内都不曾改变,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有了真正意义的变革。一开始,只有少数潜水装备逐渐面世,例如用作“应急用品”的空气气囊,又如用于改善水下视力的玳瑁护目镜。 200余张高清图片呈现还原人类深海探测一手资料。阿尔贝二世亲王生动作序,让人充满奇思妙想的深海动物解析,潜水钟、深海探测器的诞生故事,人类深海探索历史的有趣解读,家长与孩子共度的不可错过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