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盲文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1.75
折扣购买: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精编大字版周国平人文讲演录)
ISBN: 9787500260004
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爱与孤独》《灵魂只能独行》《只有一个人生》等,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宝贝,宝贝》等。译著有《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
二理性:头脑的认真 人文精神之尊重人的价值,不只是把人当作一种 生命存在,更是把人当作一种精神存在。关心精神生 活,尊重精神价值,是人文精神更深刻的方面。从人 文精神的立场看,人的肉体生存的权利必须得到保障 ,物质生活有其不应贬低的价值,在此前提下,精神 生活又具有独立于物质生活,甚至比物质生活更高的 价值,不可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精神生活是人的高级 天性的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之所在,人真正高于动 物之处。动物有肉体生活,有某种程度的社会生活, 但肯定没有精神生活。精神禀赋是人的最可贵禀赋, 它的自由发展本身即有价值而且是最高的价值。人与 人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也在此,而不在物质上的贫富, 社会方面的境遇,是内在的精神素质把人分出了伟大 和渺小,优秀和平庸。对于一切精神伟人来说,精神 的独立价值和神圣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是无法证明也 不需证明的公理。 精神生活可相对区分为智力生活和心灵生活,前 者面向世界,探寻世界的奥秘,体现了人的理性,后 者面向人生,探寻人生的意义,体现了人的超越性。 大多数哲学家认为,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特征。为了解说方便,我把理性(智力生活)归纳为 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好奇心。好奇心是智力生活的开端和最基 本要素。爱因斯坦称之为“神圣的好奇心’’。为什 么好奇心是“神圣"的呢?也许是因为,好奇心是人 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征,动物只注意与生存有关的事 情,人超出生存而对世界万物感兴趣;它甚至使人接 近于神,受好奇心驱使,人仿佛想知道创世的秘密, 在自己的头脑中把世界重新创造一遍。无论在人类, 还是在个人,好奇心都是理性能力觉醒的征兆。柏拉 图和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开始于惊疑。其实,科学也 是这样,好奇心是科学探索的原动力。惊奇是一种伟 大的能力,表明一个人意识到了未知原因的存在,并 且渴望把它找出来。爱因斯坦谈到,他五岁时看见指 南针在未被接触的情形下转动,便感到异常惊奇,意 识到在事物中藏着某种秘密。这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 象,很可能是他日后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最初动因。 然而,“神圣的好奇心’’有许多敌人,主要敌人有 二。一是习惯,所谓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孩子往 往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一般规律是随着年龄增长,好 奇心递减。在一定意义上,科学家是那种不受这个规 律支配、始终保持着好奇心的人。二是功利心,凡事 都问有没有用,没有用就不再感兴趣。如果说好奇心 是神圣的,那么,功利心恰恰是最世俗的,它是好奇 心的死敌,在它的支配下,科学探索的原动力必定枯 竭,眼光必定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当今教育 的最大弊病是受功利原则支配,其中也包括家庭教育 ,急功近利的心态极其普遍,以马上能在市场上卖个 好价钱为教育和受教育的唯一目标。所以,我把现在 的教育看作好奇心的最大敌人。爱因斯坦早已发出惊 叹:现代教育没有把好奇心完全扼杀掉,这简直是一 个奇迹。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往往也只是着眼于增加 课外知识,扩大灌输范围,仍以有用和功利为目标, 而不是鼓励和保护好奇心。依我看,要真正改变应试 教育,就必须废除高考,把竞争和淘汰推迟到大学阶 段,在大学里也着重考查独立研究的能力而非书本知 识。 第二,头脑的认真。好奇心是对未知之物的强烈 兴趣,它理应引向把未知变成已知的认真的求知过程 。有的人似乎有广泛的好奇心,但事事不求甚解,浅 尝辄止,只能说明他的好奇心仍不够强烈,因而缺乏 推动的力量。真正强烈的好奇心必然会推动人去探根 究底。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所有问 题都作系统的探究。因此,好奇心可以广泛,智力兴 趣必须定向。许多大科学家、大思想家都在青年时期 形成了自己的问题领域和研究方向,那可能是引起他 们最大好奇心的问题,或他们发现的以往知识体系中 最可疑的环节。头脑的认真归根到底是在知识的根据 问题上认真,一种认识是否真理,一定要追问其根据 。所谓根据,一是判断是否符合经验事实,二是推理 是否合乎逻辑,人的理性能力就体现在运用逻辑对经 验材料进行整理。但是,人的理性能力本身是否可靠 呢?如果它不可靠,它所确认的根据就成了问题。在 西方哲学中,这种担忧一直存在,促使人们由追问知 识的根据进而追问人类知识形成方式的根据,对知识 形成的各个环节作仔细审查。因此,知识论成为哲学 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近代以来更成了主题。其中贯穿 着一种努力,便是想把人类知识建立在完全可靠基础 上,否则就放心不下。相比之下,中国哲学一向不重 视知识论,知识论是最薄弱的环节。相对而言,宋明 算是最重视的,但也偏于知行关系问题,所讨论的知 识主要指道德认识,即所谓“德行之知"。在中国哲 学史上,从总体上怀疑知识之可靠性的只有庄子(“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但基 本上没有后继者。苏格拉底所主张的“知识即德行" 是西方哲学家的普遍信念,中国哲学家正相反,信奉 的是“德行即知识’’。由于把知识本身看作目的性 价值,因此,西方多具有纯粹的思想兴趣、学术兴趣 、科学研究兴趣的人,在从事研究时只以真知为目的 而不问效用。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中,最容易产生 大思想家、大学者、大科学家。中国则缺少这样的氛 围,所以不容易出大师。 第三,从思想上把握完整的世界图画的渴望。好 奇心和头脑的认真面对整个世界,就会追问整个世界 存在的根据,因而必然把人引向哲学的沉思或宗教的 体悟。爱因斯坦把这种渴望称作宇宙宗教感情,并认 为它是科学研究的最高动机。到了这一步,头脑与灵 魂便相通了,科学与哲学、艺术、宗教便相通了。事 实上,大科学家都不满足于纯粹经验研究,他们都是 怀着揭示宇宙最高秘密的心愿度过实验室里的日日夜 夜的。 以上所述可统称为广义的科学精神,其实质是对 非功利性的纯粹智力生活的热爱。这是人文精神的一 个重要方面。 三超越性:灵魂的认真 超越性指人对超出生存以上的意义之寻求。与理 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质。动物有某种为 生存服务的认识能力(低级理性),但绝不可能有超 越的追求,不可能有哲学、宗教、艺术。理性的产生 也许可以用进化论解释,但进化论肯定解释不了灵魂 即对意义的追求之来源。P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