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燏院长往事回忆录

罗明燏院长往事回忆录
作者: 冯霆钧|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9.04
折扣购买: 罗明燏院长往事回忆录
ISBN: 9787562377085

作者简介

冯霆钧(1944.10.4—2023.3.3) 曾用名:冯培钧 广东省广州市人,天资聪慧,四岁半入读中山大学附属小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十六岁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广州市第六中学,在国家经济困难、大学全面压缩招生的情况下,仍以优异成绩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1966年本科毕业,因“文化大革命”滞校两年,滞校期间自学了日语和英语,达到日常会话及借助词典翻译长篇文献的水平。之后分配到云南乳胶研究所,做乳胶制品老化研究工作;1984年随单位搬迁到湖南株洲从事工艺设计工作;1986年调入暨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并主持心导管和检查手套的研发,研发的口香糖胶基(JNBM9201和9202)于1992年通过省级鉴定。1997年定居美国,2023年于波士顿逝世。

内容简介

故乡、家世和童年 罗明燏先生的先祖是北 方人,历史上每当中原战乱 ,为躲战祸,北方人多因此 南迁。清代同治年间,为了 生存,其曾祖母携祖父罗子 聪(字冠英)一路逃荒,从 江西赣南越过五岭,经粤北 著名的梅关古道——南雄珠 玑巷,南下广东,辗转到番 禺,然后定居沥浯,即现在 的广州市海珠区(俗称河南 ,珠江河南岸地区)沥浯。 据说这临江的小街镇开埠比 广州还早,有趣的民间传说 “未有羊城先有沥滘,未有 西瓜先有阿哨”(广州方言“ 阿哨”是指呲牙者)印证了 这一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江河成 网,有两千年历史的广州又 名羊城,简称穗。广州河南 被穿城而过的河段和城南河 段包围。上游汇于沙面白鹅 潭,下游汇于黄埔岛(黄埔 军校旧址)。整个地区是冲 积平原,土地肥沃,河涌成 网,水运便利,是物产丰富 、经济发达、人杰地灵的富 庶之乡。勤劳的农民在围堤 上种植荔枝、番石榴等果木 ,围田种植甘蔗、水稻、番 木瓜、蔬菜。农产品可运至 省城、港澳及沿江市镇,甘 蔗运往制糖厂。每年夏天蝉 鸣荔熟之时,河冲围堤上鲜 红的荔枝挂满枝头,一簇簇 火红的荔枝掩映在树丛墨绿 的荔枝叶中,美不胜收。当 地民众除了务农还有人赴省 城及港澳经商、务工;文化 人则治学或出仕。沥浯最大 的聚居家族姓卫,其次姓罗 。 沥滘地方虽不大,故事 却不少。出名的如“沥浯十 老虎”,抗日战争时期,有 同父异母的卫姓十兄弟投靠 日寇,抱团成为黑帮,横行 乡里、残害百姓。后来,共 产党领导的广州市区游击第 二支队派当地人卫国尧发动 群众,设计利用清明“拜山” 之机打“虎”,一举歼灭除老 大、老二漏网外的其余“八 虎”,铲除祸害。卫国尧 1944年7月26日在抗日战斗 中掩护队友突围时不幸中弹 牺牲,他的英勇事迹被广为 传颂。 1840年林则徐奉命禁烟 ,在虎门销烟。同年英国发 起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 此后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 条约》,割地赔款,被逼割 让香港岛,开放通商口岸。 从此大量的鸦片、洋货输入 ,使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为基础的封建王朝加速衰落 。毒品鸦片泛滥,坑害人民 的健康;白银不断外流,朝 廷腐败无能,民生艰难,这 引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 国运动。晚清“四大名臣”曾 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 之洞开办洋务、提倡实业, 力保版图、力扶将倾之封建 王朝。在新思潮影响下,康 有为、梁启超佐光绪皇帝行 改良新政,史称“戊戌变法” ,新政仅百日,遭顽固守旧 的慈禧太后镇压而失败。《 南京条约》的签订,中日甲 午战争的败绩和八国联军的 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为使中国免于被列强瓜 分,孙中山先生组织革命团 体,领导多次武装起义,欲 推翻晚清政府,建立中华民 国。比较有名的有1911年4 月27日的“黄花岗起义”,此 次起义因准备不足、双方力 量悬殊而失败,七十二烈士 遗体被安葬在广州东北郊黄 花岗;1911年10月10日的“ 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南方 多省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 。风雨飘摇的清廷命袁世凯 统兵镇压,形成南北对峙局 面。在双方较量和压力下, 为保“优待退位皇室”和免于 刀兵战火,深感气数已尽的 隆裕皇太后不得不下诏清帝 爱新觉罗·溥仪退位,结束 了清王朝的统治。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 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 统,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 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帝 制。随后革命党人迫于南北 军力悬殊而让步,袁世凯任 民国总统。后来袁世凯窃国 称帝,失败病殁。北洋军阀 执政,形成军阀割据局面。 在清末民初动荡的社会背景 下,广东开风气之先。西学 东渐之时,率先接受西方传 来的一些强国富民的新思想 、新理念,在国学、西学、 旧学、新学交汇碰撞下,不 少有远见卓识的文化人、仁 人志士苦苦追寻兴国救民之 道,普遍认为要以教育为先 、科技兴邦、实业救国。 罗先生的祖父罗子聪, 幼年十分贫困,后得遇机缘 ,成为清末盐商,家产颇丰 。后与当地罗姓认了同宗, 修建祠堂,做善事以同馈社 会。 其时,海南岛发生大饥 荒,罗子聪即捐助白银八万 两以赈灾。其后罗家人丁日 渐兴旺,子孙多有成才,成 为南粤之望族。罗子聪亦订 下子孙辈分排名:“承文明 徵国瑞”。 罗先生祖父罗子聪膝下 共有11位子女,其中最出众 者当属第十子罗文干。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