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古籍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21.20
折扣购买: 老子(民族的大智)/国学基础教程
ISBN: 9787532554072
第一章 道与德 在《老子》一书中,“道”与“德”是的两个核心概念,因而《老子 》又被人们称为《道德经》。 那么什么是“道”呢?老子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实 体、自然变化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法则,“道”既不可能用语言来说明, 也不可能用概念来规定,因为一经语言的言说和概念的规定,形而上的“ 道”就变成了形而下的“器”,就由天地之根和万物之宗母变成了万物中 之一物。老子说我们将“道”名之为“道”,只是为了表述方便而万不得 已的权宜之计。 “道”不是世间的一种或一类事物,它便在耳目闻见的现象世界之外 ,视之不见其色,听之不闻其声,嗅之不得其味,触之不得其形,但同时 它又内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我们可以从存在的万事万物(“有”)中去窥见 “道”的广大无边,“道”无处可见,但又无处不在。 既然天地因“道”而生,万物因“道”以成,那么天地万物和人类社 会就无不惟“道”是从。 “德”在儒、道两家的学说中都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但儒、道两家 对“德”内涵的理解却迥然不同。在《老子》中“德”是一个等差概念, 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以“道”为体,以“ 无”为用,“上德”之人德合天地却不自以为有德,所以老子说“上德不 德”。“下德”是“大道”分裂后才出现的,是人们因欲而兴、因求而得 的产物,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世俗所谓的“仁义礼智”,“下德”又可再分 为“上仁”、“上义”和“上礼”三个层次。 一 谈玄论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 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 [今译] 道,如果可以被人们表达出来,那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可以被 人们言说出来,那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开始;有,是万物生成的根本。所以常常地去体察 “无”,就可以去观照“道”的奥妙,常常地去体察“有”,就可以去追 寻万物的终极。 无和有,它们同出于一体而名称不一,但都极其幽深的呵。幽深呵, 幽深呵,这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述评]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通过 语言说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作为万物的生成者和宇宙的本原,“道”并不是万物之中的某一类或 某一个事物,其包蕴至大,其外延至广,我们不可能用文字来规定它,也 不能用语言来表述它。一经文字的规定或语言的表述,也就失去了“道” 之所以为“道”,因为文字规定和语言表述必定要“指事造形”,形而上 的“道”便变为形而下的“器”,便成为可视而见、可听而闻、可察而知 的具体事物,而某一类具体事物当然不能生成万物,不能成为宇宙的本原 ,也不能成为促使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道既然不可言说、不可思议,自然也就不能给它命名,因为名称来源 于事物的性质和形状,而“道”其外既无形状,其内又无性质可规定,甚 至“道”根本就无所谓内与外,因此,永恒不变的“道”就不能被冠以名 称。当我们思议言说某物时,该物就成了我们思议言说的对象,就成为与 思议言说者相对的客体;当我们给一物命名时,该物便被固定为“此”而 非“彼”。一成为主客相对的一方,一分出“彼”与“此”,无论是“主 ”“客”还是“彼”“此”,都受限于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落入了时间就 必有久暂的变化,框人了空间就必有大小的不同,而有了久暂之分与大小 之别就不可能永恒和无限,所以,还是别枉费尽心机去言说“道”或称述 “道”吧。 “无”是万物之始,“有”为万物之母,而“有”又来于“无”。万 事万物的形成必有它最先最早的源头,这里所谓的“最先最早”不是时间 上的“最先最早”,而是逻辑上的“最先最早”。我们如果把“有”生于 “无”理解为天地初开之时,既没有物体也没有形象,茫茫宇宙是一片空 虚,然后从这片空虚的“无”中生成出万事万物(“有”)来,那么“无” 和“有”都统进了“先”与“后”这张“时间”的大网中。“时间”这张 大网中的一切都不会永恒不变。上面已经说过任何事物都是有名的,“道 ”不是任何一类或一种事物,它无形无名,因而也就是“无”。“无”或 “道”永恒不变,它超越时问与空间。我们说“有”生于“无”,是在逻 辑上肯定“无”或“道”作为一切存在的始基与本原。为什么说“有”是 万物之母呢?“道”作为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是“无”,作为能生成万物实 现万有而言又是“有”。“无”言道之体,“有”言道之用。 我们常从“无”处了解“道”的精微奥妙,从“有”中观察“道”的 广大无边。“无”和“有”两者同源而异名,它们都非常幽深玄妙,幽深 而又幽深,玄妙而又玄妙,因而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