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 不争:老子十八讲

世界观 不争:老子十八讲
作者: 杜保瑞|责编:淡霞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1.76
折扣购买: 世界观 不争:老子十八讲
ISBN: 9787559840967

作者简介

杜保瑞,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任教哲学系,兼任人文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抱朴讲堂主讲老师。研究领域为先秦儒学、道家哲学、宋明儒学等,主要著作有《北宋儒学》《中国生命哲学真理观》《中国哲学的会通与运用》。

内容简介

第二讲 老子与儒、佛的同与不同 我们在第一讲中初步地比较了老子与庄、儒、墨、法、佛的思想,第二讲要深入地来谈一下儒、释、道三教之间的同与不同的问题。把这个问题的关节打通,整个中国哲学的大纲就清楚了,当然也就更容易理解老子了。在比较儒、释、道之前,首先还是要把道家的老、庄说清楚。 老、庄固然都是道家,实际上是很不相同的。简单地说,老子是入世的,庄子是出世的。所谓入世,就是对于这个世间的社会体制,有一个很明确的经营的理想,并且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安放在社会体制内的角色的扮演上。照这样看,儒家和法家就是最入世的哲学了,两家都是直接追求在社会体制中的建设事业的哲学。而老子哲学则是预设了儒家、法家的入世立场,加上对人性深刻的了解,借由对所掌握的人际关系变化的规律,让世间的事业可以落实、可以完成。老子的哲学可以说是做事的哲学,重点是掌握做人做事的技巧。在第一讲中,我们还特别强调了老子的智慧属于高阶管理阶层做事的哲学。 那么,老子哲学所掌握的人性的规律是什么、怎么操作,这在后面几讲中会非常清楚地介绍。现在先简单地说一下,这个规律就是“有无相生”和“反者道之动”,而操作的智慧,就是“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强弱的对比是同时呈现的,这就是“有无相生”。如果你不能够好好地处理弱者对强者的嫉妒心理,只是一味地表现自己,就会给别人压力,遭人嫉妒、怨恨,结果你所做的事情就落空了,因为别人会反对你,这就是“反者道之动”。为了避免“反者道之动”的厄运,你在操作上就要懂得运用“弱者道之用”的智慧,意思是要遮蔽自己强势的态度,不要造成别人的压力与反感。总而言之,这些智慧的运用,都是为了掌握人际关系,为了领导大众、团结人心、建设社会。所以,老子哲学是入世的哲学。 庄子就不入世了,庄子是出世的。庄子认为,国家的社会体制根本就是束缚人们的工具,儒家讲的仁义价值,常常是有权力之人虚伪的骗术。在政治上,假如由庄子这种人来担任君王,他绝对不会束缚百姓,他会提倡放任式的政治,任由百姓自由自在地过日子。他认为,这样天下就会十分美好。但是,这样的立场,纯粹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世界的。知识分子本身是君子,不会杀人放火、抢劫、窃盗,却常常受到政治体制的束缚,因此会认为动乱都是来自社会体制,只要社会体制放任不管,人民靠自己就好了。如果不能做到的话,就干脆脱离社会体制而生活,不依赖社会体制而生存,当然也就不会以社会的价值观来要求自己,一切所需靠自己供应,而自己又不为恶,所以,有没有体制对自己的影响并不大。这就是庄子的出世的形态。我们仔细反省一下,这个形态好不好?这个形态是有缺点的,因为这个世界终究还是会有人做坏事,因此有没有社会体制对社会整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社会体制,对于犯罪的防治是没有力量的,对于外敌的侵略更是无法抵挡。所以,体制是不可或缺的,体制虽然有不好的地方,可是如果没有了体制,社会会变得更糟糕。 放任政治的思想,只能对付像庄子这样的君子。如果对小人、坏人也放任,那不是天下大乱了吗?百姓的生活不是更糟糕了吗?所以我们说,庄子对人间社会的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在这个意义上,庄子哲学就只是一套出世间法的哲学。那么,这种思想有没有价值呢?有的,它对于在体制内受到排挤伤害的人是有用的,它对于本身就是各种艺术领域的天才是有用的,它对于有理想有能力却一时无法施展的君子是有用的,那就是安住于自我的生活中,先照顾好自己,持续学习创作,一样会对文化有巨大的贡献。 以上我们说到了老、庄的不同,那么有没有相同的部分?其实老、庄可以说是儒家的补充面或对立面,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也有共通性。老子是儒家的补充,补充做事的技巧,而不会像儒者一样凡事硬着来,结果伤己又误事。庄子是儒家的对立面,否定儒者想要追求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从而不把人生的力气用于此处,结果开出了自己适性自然的天才生命。更进一步来说,老、庄里面其实都预设了儒家,都有儒家的基本的君子人格。只是碰到了问题以后,发展的方向不相同。老子隐藏自己的强势,放下自己的利益,然后跟别人相处,把事情做好。庄子放下了自己的社会角色,追求自己的兴趣,把自己照顾好。 以上是从老、庄的面向上跟儒家所做的一个对比。不过,如果从儒家的角度来看,那我要强调,一个真正成熟的完美的儒家,其实内心也一定都是住着一位庄子和一位老子的。内心住着一位庄子,很多外在环境的事情看得破、看得开,心里轻松一些;内心住着一位老子,很多权力资源的事情放得下、想得开,能够把事情做好。这是一套非常重要的结论,希望大家深思。 至于哲学史上的儒、道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说说庄子和儒家在理论上的对立与冲突。庄子总是批评儒家,认为儒者老是做一些不可能成功的事情,更严重的是,儒家所强调的仁义道德常常被虚伪化了,结果变成大盗窃国者束缚人心的工具。在生活中,建设社会的事情总是无法完成,所以他们宁可做个隐士,就这样否定了儒家。面对庄子的这个立场,我们要稍做讨论。其实仁义被虚伪化,并不是儒学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自己做事情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性的问题,一种人性的现象。人性有善恶,那些做恶的人,自然会利用仁义的价值去做损人害人的事情。暴虐的国君、无耻的官员,有可能利用仁义的价值去伤害好人、残害百姓,因此是仁义被坏人利用了,而不能说儒家的仁义是用来伤害好人的。 当然,现实确实很残酷,暴君权臣确实是很坏,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常常再怎么努力都做不好。社会总是有不美好的一面,人民创造的资源被滥用,个人的功劳被抢夺,所以不如不做,于是乎庄子形态的人物就选择做个隐士,隐于朝、隐于野,都是隐。但是庄子有一点还是跟儒者一样的:社会虽然恶劣,自己却清清白白,绝对不搅和在里面,绝对不伤害世人。所以,庄子首先也是一位儒家的君子,在可以服务的时候一样服务社会、照顾弱小,只是如果碰到更大的场面、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利益、更大的权力,小人倾巢而出,君王又一样地无能,天下大事又不可为的时候,庄子形态的君子就选择了隐蔽自己,追求另外一个天地世界,那就是个人的技艺达到绝顶水平,成为天下的高手,成就一个人的天才。因为这些君子都是有才华、有能力的人,他们的理想就一定要有一条出路,个人天才的发挥就是这条出路。而儒者,却永远是积极入世的,要以各种不同的角色做各种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作为一个儒者,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做法。第一种,就是跟暴君权臣、小人坏人抗争到底。结果通常就是惨烈地牺牲了,比如说商纣王的大臣比干、箕子。其实是没有被道家洗礼过的儒者才会这样做的,不过,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求仁得仁,也是对的。 第二种不选择牺牲,而是跟暴君权臣、小人坏人虚与委蛇,想办法找机会维护人民的利益,保卫国家的安全,那他就必须委曲求全,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牺牲小我。这种做法就充满了老子式的智慧,这就是儒家和道家相辅相成的地方。老子的智慧主要是在谈这个问题: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把事情做好,而使自己不受伤害。当你是个理想主义者时,你就要掌握这种操作的技术,这一点老子讲得很清楚。 还有第三种做法,虽然避开了官场,但还是要积极找一些事情做,追求理想,服务社会,而不是一切都不管。通常最好的出路就是投身教育,孔子、孟子都是这样。当然,只要继续在相应的岗位上为社会服务,离开了高层,还是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的,比如,可以做实业者、志工,这就是儒者的第三条出路。这也是儒家跟老、庄可以有的共同的形态。孔子不是说吗,“《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讲了儒家跟道家老、庄不同的形态,我们还要思考另一个大问题,即老、庄跟佛教的同与不同的问题。因为在中国文化里,儒、释、道三家,地位相同,理解儒、道的关系,还不足以把道家完全看清楚,还要再度定位道家跟佛教的关系,才能够把道家看得更清楚。其实,道、佛的差异,比儒、道之间的差异还要大。 ▼人文通识名家杜保瑞,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抱朴讲堂主讲老师。他长期从事传统经典读本的宣讲、培训,身体力行,活学活用中国古代传统的智慧。其思路清晰,表述精到,将云山雾罩、玄之又玄的老子讲得明白晓畅、趣味盎然,读来让人醍醐灌顶。 ▼比较的视野。本书以《老子》五千言的重点文句为分析对象,将其置于比较的(孔孟庄韩及佛)视野下,处理中层领导者和上下级的欲望。它不追求出世,也不张扬、冷酷,而是冷静,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团结人心,以服务来成就高阶的理想。 ▼老子儒家的一面。结合职场、官场的现实,本书提供了一种高端的成就理想人生的办法,不争、让利是法宝,以退为进、以静制动、无为而有为,是其特殊的智慧形态。如此,儒道不仅互补相通,老子本人也成为最大的儒者。 ▼小开本,封面新颖、别致,设色温馨。正文采用70克进口瑞典轻型纸,是极佳的人文通识读本。既有扎实的学理知识,又有通俗的文字表现;既深入解析《老子》的思想智慧,又回应了现实社会里的真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