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文津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30
折扣购买: 名典名选丛书 大家读老子
ISBN: 9787805547756
尹振环(1934-2020),河北沧州人,曾任贵州省委党校教授,长期从事简帛本《老子》的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老子》的论文150余篇。1998年、2000年、2006年,先后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所著《帛书老子辨析》《帛书老子与老子术》《今本〈老子〉五十七个章中的模糊点》。2001年,所著《楚简老子辨析》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由中华书局出版。2003年,所著《帛书老子再疏义》再次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新辨析帛书老子——据简帛佚籍及战国、两汉文字编进行再考证”(03BZX025)结项成果《帛书老子再疏义》,入选国家社科基金第二批成果文库。
一① 敦厚朴实,利天下而不敢自利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②;下德不失德③,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④;下德为之而无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仍⑥之。故失道。失道矣⑦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此章乃今本三十八章,是帛书乙本之首章。颠倒篇次之后,它成了今本的中间章。严可均曰:《老子德经》,王弼作《老子德经下篇》此章为今本下篇首章。 ②③历来释“上德”为上德之人、有德之人;“下德”为下德之人、无德之人。从帛书增减的文字看,“上”指君上,绝非“高上”之上,“下”指人民。道家认为燧人氏以前的社会乃是至善之世,三代之后开始堕落。《鹖冠子·世兵》说:“五帝在前,三王在后,上德已衰矣,兵知(智)俱起。”“上”即君上。所谓“不德”,即《说苑·复恩》说的:“夫施德者贵不德”,即有德不以为德。而“下德不失德”,即人民有德没有丢失纯朴之德。“是以无德”——也就无所谓德与不德。这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论语·泰伯》:“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孔子对于行事以天为准则的帝王,一再赞以伟大、崇高,备加尊崇,可见对“上德不德”是何等向往。孔子思想是否是对《老子》思想的借鉴,发挥?值得研究。下一章提倡德要纯一,是否与孔子有关,也值得玩味。 ④诸本多作“无以为”,帛书乙本末有“也”字,也有作“无不为”。何为“无以为”?即无以私为。《管子·乘马》:“无为者帝,为而无以为者王,为而不贵者霸。”韩非《解老》及范应元释“无以为”为“非求其报也”“非以要誉也”“无所为而为之也”,它与“不德”义近。而“无不为”即无所不为。从帛本找不出“无不为”三字。楚简本《老子》虽有“无不为”,但它在另外的章,含义亦不同。 ⑤即:人民也不会以德为私。此句为西汉本所加。 ⑥帛书乙本作“乃”。《说文》:“仍……乃声。”即“乃”是“仍”之同声假借之省写。王、傅、范等本作“扔”。扔虽有“引”意,但有“强行”之意。所以有人译“攘臂而扔之”为“扬着胳膊,使人强从”。《韩非子·解老》所说的“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即“仍”,依然也。礼而别人不应,依然彬彬有礼,无强从之欲,而有“引导”之意。 ⑦帛书甲本有“故失道”三字(影印本脱此三字),且下句多一“矣”字。这些字至关重要,是上述各句之总结。上古之君上,德而不知德,不以德自居;仁而不以仁为私,为礼得不到回应,仍然执礼如故。后来之君上,不德而德,不仁而仁,己不礼却强人以礼,“故失道”。此句加重语气,有助理解前半部分之文义,有画龙点睛之妙。 【译文】 〔上古的〕君上有德而不敢以德自居、自利、自傲,所以有德;人民并未失去纯朴的德性,所以无所谓德与不德。君上之德无私为,也不会以德为私;人民也不会以德为私。君上仁人爱民有所为,但无私图;君上做宜于义理的事,而有所作为;君上以礼仪待人行事,虽得不到回报,依然振臂恭敬去做。所以〔说,现在早已〕背离道了。背离道之后有了居心之德;背离德之后有了居心之仁;背离仁之后有了居心之义;背离义之后有了居心之礼。所谓“礼”这个东西,不过表明忠信之淡薄和祸乱的开端罢了。所谓先知先觉者,不过是所谓“道”的虚华现象,而实际上是愚乱的起源。因此大丈夫立身处事要敦厚而不要浅薄,要心存朴实而不尚虚华。所以应该去掉浅薄、虚华,心存敦厚朴实吧! ·古本 依据四种古本《老子》对今本进行校雠,努力追寻《老子》原貌。 ·今诠 从文字语义和文本结构出发,对《老子》进行与众不同、独出机杼的阐释。 ·译解 在校雠、诠释的基础上作简要的今译,帮助读者理解《老子》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