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温热 : 大唐才子的追梦人生

诗酒趁温热 : 大唐才子的追梦人生
作者: 彤管有炜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4.30
折扣购买: 诗酒趁温热 : 大唐才子的追梦人生
ISBN: 9787201181714

作者简介

彤管有炜,硕士,以文字诉求平和,喜爱探寻宏大历史和渺小个人的交错重叠。已于《恋恋中国风》《恋恋中国风·锦色》杂志发表历史散文40余篇。参与出版合集《疯狂阅读·中国风年度特辑》《一诗一世界3:长相思》《莫道诗词无颜色》《雕栏玉砌,书一世风华》《浮生千业,清欢几何》《清风好相伴,西窗话平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内容简介

张九龄:看太阳坠落怀中 张九龄是什么做的? 清晨的风、夏天的草, 和林间挺拔的树。 张九龄就是这些做成的。 张九龄披衣坐起,望着月亮。 那从浩瀚的海上升起的硕大月亮,好像被洗涤了一样,清透而明亮,治愈着一切,独独包裹着思念、平和与宁静,令人摇摇晃晃地,温柔地躺倒在黑夜里。 张九龄被短暂地慰藉着。 六十五岁的张九龄,听了很多别人的意见,但那些都是重伤和谗言;做了很多随心所欲的事情,但那些都被认为是杞人忧天。他的帝王,敬他但不爱他;他的子民,闻他但不知他。宦海浮沉,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归,一次又一次地远走,一次又一次地被信仰与希望折磨。 无人爱他,知他,念他。 这年,张九龄又一次被踢出长安,被他的帝王送去荆州,离他的政治遥遥,离他的家乡遥遥。 这年,他已然衰老。他牙齿脱落,骨头脆弱,头发花白。 张九龄太疲倦了,他不再挣扎。 他求爱,求思念,求知他懂他。 但什么都没有,那一轮月亮也好。 张九龄写诗(《望月怀远》)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他好像永远在赠予、付出与牺牲。 “如果你爱我,知我,念我,请你不要看这个千疮百孔的我。我愿意把我现在唯一的好东西——美丽而温柔的月光送给你请你惠存,做个好梦。” 因为在政治的名利场上,所有的东西都在暗地里填好价格,浮夸又现实。 张九龄出生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仕宦,血脉相承,做官好像就是他与生俱来的属性。 而进入朝堂的文人们又是纯真诚挚之人,他们遵孔孟之道,行公正之路,他们念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书,只不过是想要一个完满的将来。 文人走入名利之所,好像是纯良之人进入染缸,但仍旧有无数人趋之若鹜。因为那里鲜红得如同太阳一样,好像是所有光芒的聚集之地。 张九龄自然也是这被假象蒙骗的一个。 那太阳太遥远了,就像一个美丽的梦。 少时的张九龄读书写文,十三岁时就能写出很出彩的文章。他写信给当时的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说:“此子必能致远。”这时的张九龄还是纯粹懵懂的,圣贤之音已经在他的脑海中一日又一日地重复,仁、义、礼、智、信,他一一践行,又一一刻在骨子里,融在血肉中。 未来是否会抽骨剥皮地成长,谁也不知道。 起码现在他还不曾改变。 他的内心是有远大志向的。每个少年都曾夸下海口,想成为英雄,想铲奸除恶,想让全天下的人都敬他爱他、信他依他。 张九龄也是如此,想走得很远很久,一直从岭南走到长安城中,走到那个梦中。即使那个梦血腥不断,用无数的人命来架起欲望的阁楼。 当时的唐朝,正处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迫害之中。懦弱的唐高宗李治即将走向死亡,而他的妻子,未来独一无二的女皇武则天,正在血洗唐氏宗族,那些血泪被包裹在假意的伤心、暗地的陷害、冠冕堂皇的理由和不为人知的龌龊下。 而后,唐朝迎来一段武周时代。 小朝代更迭之时,正是张九龄向朝堂走去时。 三十而立,张九龄到了长安,备受当时考官的喜爱,并被授予了官职——校书郎。张九龄正式登上了政治的舞台,但在这人才济济的地方,他只不过是一个小人物。虽然当时的文人领袖张说也曾夸奖过他,说他的文章经世致用,很看好他。 但是经世致用有什么用呢?没有人看到,也没有人会听到。 “我好像是世界的孤儿,游走在蝼蚁走过的角落。” 哪个青年不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呢?可惜世界之大,有才之人如过江之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张九龄兢兢业业地校勘典籍,就这样过了几年。 然后神龙政变爆发,武则天退位,之后的七年时间,唐朝换了三个帝王。 曾经那个遥远的太阳,张九龄离得近了,却忽然发现它千疮百孔。那些政治舞台上的宠儿,穿着华服,拿着刀,戴着微笑的面具,来刺破这个世界。那些人中间,有高高在上的皇族,也有曾经一无所有的文人墨客。 如果说皇族之争自古有之,但那些面目全非的文人们呢?是什么把他们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满口仁义道德,满手沾满罪孽。 人生的路,以自我为原点,不是走向世俗,便是背离世俗。 张九龄的工作日复一日,枯燥、乏味,好像永远都要这样下去。 但是年少时的梦想啊,这么近。 张久龄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炙热地烤着他的心。 张九龄萌生退意,他摇摆不定。 还是太子的唐玄宗拯救了他。一场东宫的选拔让张九龄正式跻身于朝堂。 张九龄成为一名拾遗。顾名思义,捡拾遗漏,只不过这个是捡拾帝王的遗漏,纠正帝王的决策,是为谏官。 张九龄留了下来,仍旧在长安。兜兜转转,他不再寂寂无名,在政治的舞台上,他一步又一步地向中央走去,但这何其艰难。张九龄不曾戴面具,不曾穿戏服,他好像是一个突兀的小丑,忽然闯入一个精彩绝伦的戏中。他让所有的演员都惊慌失措,因为他那样真,如同一个异类,惹得他们嘲笑,也让他们害怕。 四十多岁的张九龄,果真没有疑惑了,他不再犹豫,望着千疮百孔的太阳,他要修补一下。 张九龄上书帝王,希望选官可以重视人员的贤德和能力,而后他直指政治舞台的男主角——当时的宰相姚崇,提醒他在用人时应该消除是亲戚就举荐的陋习,应以才取人。 张九龄的胆气像四十多岁的人,他好像还停留在意气风发的二十岁,愿意为了一个目标,像个疯子一样冒着傻气地执着。他的喉咙坚硬,声音掷地有声,心却极为柔软,没有被世俗打磨。他直言敢谏,刚正不阿,像一个闯入靡靡之音的不和谐的音符。但他终究是凡人一个,会被权势打压,会被流言击中,会被这繁华赶轰出去。 张九龄招致姚崇的不满是必然的。 世俗总会想办法打磨你的骨头,抽出你的血液,使你向它跪下,向它屈服。 张九龄因为反抗,日渐疲倦。 十四年的官场之路,张九龄走得如此不顺。十年的蹉跎,四年的坚守,张九龄回头看,为了一个太阳,他在这牢笼般的官场里自我禁锢、自我挣扎得太久了。他坚持自我,又丢掉自我。 张九龄回到家乡,让岭南之风治愈他。 从北至南这条路,不知道他翻越了多少座高山,流下了多少滴汗水,又走了多少个日夜。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歌都要唱绝,篇章都要不复。 张九龄居家一年,诗酒唱酬,结交知己,但他也不闲适,开通梅关古道,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后人称之“古代的京广线”。古道修通后,全长十几千米,路两旁栽种树木,俨然是当时最便捷的南北通衢大道。张九龄而后还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当时的境况。 改变世界,治愈世界,又何必困于曾经的方寸之间,天地之间皆可为。 因为太阳的光耀,不是为了帝王,而是为了人间。 ★读唐诗懂历史。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段段纵情江湖的经历,23位天才诗人勾勒出大唐的盛世华章。 ★唐朝的诗人们,也有迷茫、不堪,也会贫穷、困顿,他们铸造了一个黄金时代,但好像又不断地同时代挥手,去做自己的事情,追求属于自己的信仰、梦和远方。诗人们从未走远。我们下个街角相见。 等着,诗酒给你,旗帜也给你。 ★喝浓烈的酒,说风趣的话;写风骚的诗,干风流的事。有趣又有料,解读大唐诗人的快意人生。 ★装帧精美,配精美插画,图文并茂,青春版大唐才子风华录,典藏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