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图像文化史·古阙图像卷

中华图像文化史·古阙图像卷
作者: 高子期
出版社: 中国摄影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128.70
折扣购买: 中华图像文化史·古阙图像卷
ISBN: 9787517907107

作者简介

韩丛耀:韩丛耀,男,1956年10月生,江苏新沂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图像传播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代表性成果有:《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专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图像传播学》(专著,台湾威仕曼文化公司,2006年版)、《新闻摄影学》(教材)、《瞬间论——HCB的话里话外》(论文)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何之为阙 本章探讨阙的起源、阙的实用物质形态、阙的精神内省意义,以及阙出现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从阙的类型,包括城阙、宫阙、宅邸阙、封禅阙、祠庙阙、陵墓阙,分 析不同阙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 历代对阙的认识 一、阙的起源和演变 一、阙的起源和演变 在本节,笔者将讨论中国古代阙的起源问题,这只能是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可能与史实还会有一定的差距;同时还要讨论“阙”的词源问题,这和阙的起源有一定的关系。此外,再大致介绍一下古代中国人对于阙的基本认识。 1. 阙的起源 阙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它的起源并不十分清楚,许多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说法,但基本都是猜测性的意见。笔者认为,阙,从一开始时就可能具备双重的含义:即居住地的标志和象征的意义,以及村落、聚落用以登高,兼具瞭望守卫的作用。 在文明起源的初期,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尚处于混沌状态,许多自然现象早期人类无法解释,就将其视为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加以膜拜。早期较低的社会生产力也不具备营造结构较为复杂建筑的能力,人们往往于聚居区边缘树立一根比较高大的石柱或木柱,作为原始村落的一种象征,这在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聚落居住地区中可以见到。这种石柱或木柱,在具备象征意义的同时还兼具有聚落标志性的作用。尽管中国原始社会是否有图腾崇拜至今还有一定争论,但较高的柱饰(包括一些古老民族的图腾柱),是原始 村落常见的标志性建筑物。同时,人们出于自我防卫的目的,往往在聚居区的 周围挖筑壕沟,编筑围栏。在围栏上开出缺口以便于出入,并在缺口的两旁, 将筑壕剩余的出土垒成墩形,然后在墩台形之上修造竹木楼阁,以作聚落对外 防御登高观望之用。这种对峙于围栏两旁的竹木质楼阁,加上高高的柱饰,应 该是原始阙作为建筑实体的发端。 《中华图像文化史》是我国第一部中华民族的视觉文明通史,分专题深入研究了自远古至1949年大中华地区的图像,以及中华图像文化的形成机制。 图腾艺术是中国早期的自成体系的艺术,对古代各种艺术和审美观念发生过巨大的影响。 图腾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各种文化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了解、研究中国的图腾文化,可使我们明了这一奇特文化现象的面貌,使我们懂得今天许多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