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精)

思考快与慢(精)
作者: [美]丹尼尔·卡尼曼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思考快与慢(精)
ISBN: 9787508633558

作者简介

丹尼尔·卡尼曼,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普林斯顿的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及国际事务学院荣誉教授。凭借着与阿莫斯·特维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卡尼曼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内容简介

简的钱包是怎么丢的呢? “弗雷德的父母来迟了,酒席承办商应该很快就到了,弗雷德很生气。 ”你知道为 什么弗雷德会生气,也知道他生气不是因为酒席承办商还没来。在你的联想 网络中, 生气和不准时被看成是可能的因果关系,但生气和盼望酒席承办商来的想法 却没有 这种联系。在你读到这句话时,脑海中马上就形成了一个连贯的故事,你立 即知道 了弗雷德生气的原因。找到这种因果联系是理解一个故事的一部分,也是系 统1的一 种无意识行为。而系统2——也就是有意识的自我——在接收到这个主观理 解后,也 接受了这种因果关系。 纳西姆·塔勒布所著的《黑天鹅》一书中,有一个故事阐明了对因果关 系的自 主研究。他指出,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在伊拉克的藏身处被 捕的那 天,债券价格就开始上涨。早晨时,投资者显然想投资更安全的资产,而且 《彭博新 闻社》打出了这样的头条:美国国债上涨,萨达姆被捕不会遏制住恐怖主义 。半个小 时后,债券价格下跌,标题被修改为:美国国债下跌,萨达姆被捕刺激风险 资产。显 然,萨达姆的被捕是这一天的重大事件,因为自主搜索原因的方式影响了我 们的思考, 这件事就成了那天市场变动的原因了。这两个标题表面来看好像可以作为解 释市场发 生震荡的原因,但是对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作出解释的那条陈述其实什么都 解释不了。 事实上,所有的标题都要满足我们对逻辑连贯的需求:一件大事必然会带来 一些后果, 而这些后果也需要一些原因对其作出解释。我们对那天发生的事情所知有限 ,于是系 统1便熟练地将这些知识片段组合成一个连贯的因果关系。 请读这个句子: 在纽约拥挤的大街上逛了一天,欣赏完美景后,简发觉自己的钱包丢了 。 研究人员对读过这个句子的人(这些人同时也读过许多其他故事)进行 了一次突 击性的回想实验,发现这些读者认为“扒手”这个词比“景色”一词与该句 子联系 更紧密,尽管后者在句子中出现了而前者却没有。联想连贯性原则告诉我们 实实在 在发生的事情。丢钱包这件事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钱包从口袋里掉了出 去,或 者落在了餐厅等。但是,丢钱包、纽约以及拥挤的街道三种想法同时存在时 ,这些 读者都把丢钱包的原因指向了扒手。在那个喝汤的故事中,无论是第一位喝 汤顾客 在服务生碰他时做出的极端反应还是另一个顾客在喝汤时往后退,其结果都 将对最 初那次惊讶反应作出联想性关联的解释,因此整个故事看上去也是合理的。 比利时的贵族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米乔特(Albert Michotte)在1945 年出版的一 本书(1963年被译成英文)中颠覆了几个世纪来关于因果关系的思考,使人 们至少 回到了休谟对想法关联的研究时代。过去人们普遍接受一个观点,即我们通 过对不同 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反复观察,推断其在自然状态下的因果关系。我们 曾无数 次看到一个运动中的物体碰触另一个物体,使之随即开始运动,且运动方向 相同(也 并不总是相同)。这和台球相撞的情形一样;同样,当你推一个花瓶时,也 会发生同 样的事。米乔特却持有不同观点,他说我们能像看见颜色那样直接“看到” 因果现象。 为了展示自己的观点,他在纸上画了一连串黑色方块,让这些方块看起来像 在连贯 地运动,一个连着另一个,而这些方块也立即动了起来。那些观察者知道两 者其实 并没有真正相连,但他们却有种强烈的“因果关系错觉”。如果第二个物体 马上开始 移动,他们就会认为这个动作是由第一个物体“引起的”。很多实验表明, 6个月大 的婴儿会将许多事件及其续发事件看做有因果关系,而续发事件一旦发生改 变,他 们就会觉得惊讶。我们显然从出生时就对因果关系有感觉,当然,这种因果 关系并 不依存于理性思维,它们是系统1的产物。 1944年,米乔特发表了他对物质性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几乎就在同一 时间,- 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和玛丽一安·西梅尔(Mary— Ann Simmel)运 用一种和米乔特相似的方法展示了他们对“意向性”因果关系的看法。他们 做了一部 总长度只有1分40秒的电影,在这部微电影中,你能看到一个大三角形、一 个小三 角形和一个圆形。这些图形绕着一个貌似门开着的房子的图像转。观看者看 到一个 气势汹汹的大三角形正欺负一个小三角形,而那个圆形也受到了惊吓。圆形 和小三 角形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大三角形的欺侮;他们还看到门周围(圆形和小三角 形)的 动作很多,最后小电影以一个爆发性的反击结束。毫无疑问,每个人对意图 和情感 都有很强的洞察力;只有患孤独症的人才体验不到这一点。当然,所有这一 切全都 在你的大脑中。你的大脑愿意甚至急切地想要辨别一些因素,确定这些因素 的特点 和特殊意图,并将其活动视为表达个人偏爱的举动。再次说明一下,我们生 来就长 干意向性归因:一岁以下的婴儿能辨别欺凌弱小的人和受害者;不管他们去 抓什么 东西,都知道要走最近的那条路。 按自由意愿行事的体验与物质性因果关系没有什么联系。虽然是你的手 捏起了 盐,但你并不认为这件事与一连串的物质性因果关系有什么联系。你感觉这 个行为 是由一个“无形”的你做出的决策而引起的,因为你想要在食物里加点盐。 很多人 发现将自己的心灵描述成行为的根源和原因是很正常的。2005年,心理学家 保罗·布 鲁姆(Paul Bloom)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发表了有争议 的观点,即我 们生来就具有区分自然性和意向性的因果关系的能力,而这一能力也解释了 宗教信 仰的普遍性。他发现,“我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感知完全不同,所以 我们才可 能对没有灵魂的身体和没有身体的灵魂进行想象”。我们注定能够感知得到 的这两种 因果关系模式使我们能够很自然地接受众多宗教中都存在的两个主要信念: 无形的 神是物质世界所有现象的最终原因,而不死的灵魂只是在我们活着时暂时控 制我们 的躯体,我们死后,灵魂也将离开躯体。在布鲁姆看来,因果关系的两个概 念在进 化过程中是分别形成的,同时也将宗教的起源追溯到系统1中去了。 因果性直觉的特点是本书一再出现的主题,因为人们总是很不恰当地将 因果性思 考用于需要统计论证的情景中。统计性思维总是根据事物的不同类别和总体 性质得 出个案的结论。可惜的是,系统1并不具备这种推理能力;而系统2通过学习 可以进 行统计性思考,但几乎没有人接受过必要的相关训练。 有了因果关系心理学做基础,我决心用两个比喻来描述心理过程,几乎 不必考虑 什么连贯性问题。我有时将系统1比喻成有着某些特性和偏好的媒介,有时 又将其看 做通过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模式来表现现实的联想工具。这个系统和工具是 虚拟的; 之所以用“媒介”和“工具”这两个喻体,是因为它们符合我们对原因的看 法。海 德的三角形和圆形并不是真正的媒介,只是把它们比做媒介来思考问题更轻 松,也 更自然。这样做不用那么费力思考。如果按照所发生事情的特点和意图(即 两个系 统)来描述它,或者有时按照呆板的规律性(即联想工具)来描述它,我觉 得你(和 我一样)就会发现了解思维活动更加轻松。我并不想让你相信这两个系统是 真实存 在的,不想像海德那样,想让你相信那个大三角形是个欺负弱小的角色。 P58-61 《思考,快与慢》受到著名经济学专家巴曙松、知名地产商任志强的微博推荐,网友大量转发(近800条),好评如潮;并受到“商业价值-商学院”、“商业评论网”、“新京报书评周刊”、“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每日好书推荐”、“经典经济学”等微博推荐。在决策中,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但是人类往往最不了解的就是人类自己。在《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Slow)中,行为经济学的大师以办公室饮水机旁闲谈的叙述方式,与我们一起讨论快思考和慢思考、直觉与理性、以及决策过程中人类的缺陷,增强了人类对自己的了解。;——来自巴曙松微博人生如戏,更在意结局。直觉也许是错的。——来自任志强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