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修复档案

文物保护修复档案
作者: 编者:潘坤容|总主编:季崇建
出版社: 上海人美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文物保护修复档案
ISBN: 9787558629051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季崇建,1980年考入上海博物館,在青铜研究部(原称金石组)工作21年,副研究员职称。2017年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并受聘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副院长。2020年受聘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本书作者:潘坤容,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现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技术,为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学生开设《档案与摄影》课程,任主课老师。曾获“2017年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文物活化利用优秀项目”,主持承担2项科研项目,参与了10项纵横向项目,发表《六安双龙墓群出土西汉黑陶呈色机理研究》等文章近十篇。

内容简介

一、在“大历史”中寻找答案 通常来说,历史并非线性的、扁平化的发展过程。同样,上海美术设计机构也不可能 是孤立存在的对象,需要人们将其置于开阔而综合的视野之中。正如黄仁宇在回顾他“写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采用一种综合的幅面”一样,受到李约瑟“以综合为主”治学 方法的影响,他的“大历史”观得以形成。 ? 当然,综合或大历史观也意味着分析、论证复 杂系数的增加,史海钩沉中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是笔者必须面对的挑战,采用适当 的方法克服难题,或许也是本书的目标所在。 为了从“大历史”中寻找答案,我们首先以美术、广告、设计、机构、公司、章程、 包装、印刷、经营等为关键词,从历史档案、各类文献资料中梳理出上海设计发生与发展 的各种可用文本,包括人物、事件、时间、文化、商业、技术、市场、制度、管理等内容, 力求在吸取、归纳已有材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的、多维度(如社会、法律、经 营、审美)的方法书写上海美术设计机构。但如何从诸多资料中选择、判断其可用性,这 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书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结合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内部运作、业务运营与发展状况,梳理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市场经济条件和传达或传播技术 相一致的整体发展脉络,将设计机构与相关历史要素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因此,笔者试 图从历史材料(特别是档案材料)中倾听历史的声音,集中考察机构成立的历史环境、(美 术)设计运作的方式、专业人员之修为、作品分析以及所取得相应的社会影响,较为全面 地勾勒出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历史面貌,以求突出它在上海设计历史中的价值。 其次,寻找“上海设计”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现代设计缩影的历史依据。相对而言, 上海的美术设计机构因地缘关系,有更多机会涉及与人、业务活动、媒介载体、制度(如法 律制度、公司章程)等相关的内容,所以不能仅将它看成是单纯的美术设计创作团体,如何 从极具多样性的上海都市生活和文化机能中分析、论述与之相关的各类活动,亦即梁启超在 《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所说的“读者领会团体生活之意义”,就成为本书的中心任务。 譬如,民国时期规模比较大的广告公司如联合广告公司、华商广告公司、荣昌祥广告 公司等,不仅通过广告设计制作、发布而成为那个时代流行文化和时尚生活的大众代言人, 而且还为大都市的“摩登”景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没有这些公司的“视觉造势”,现代 都市的文化与生活就成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就是说,这些机构将都市社会文化与经 济的功能可视化、具体化了,由此成就了那个时代上海设计在中国的领先地位,同时也让 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文化场景变得绚烂多姿。如果将历史中的上海美术设计机构所做的每 一个成功案例当作“文化事件”来看待,那么这一事件意味着“始终与特定的价值观念相 关联而产生特殊的意义”[马克斯·韦伯(Maxi Weber)语],这就要求人们从人(设计人)、 经济、美学、管理等不同的视野,综合探究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历史活动,达到理清历史 面貌的目的。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以历史材料为佐证,分析、论证铸就上海 设计在中国设计史上“领头羊”地位的合理依据,这是本书探讨的目的或价值所在。 再次,以历史材料为佐证,将上海美术设计机构当作“文化事件”来看待。该事件意 味着机构始终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价值观念相关联,这是本书之所以将“上海美术设计机 构”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的理由之一,而非将其划分为1949年前后两个大的历史段落。原 因首先在于,这两个看似不一样的社会体制实质上都处于现代化的视域之中——1949年之 前的历史着重于“市场现代化”,1949年之后的历史落脚于“工业现代化”。还是卡尔·马 克思说得好,“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 较”?。比较的目的之一是,整体考察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具体发展要素,包括诸种不同历 史条件的互动关系,以求证上海设计曾经繁荣的合理化因素。其次,在前期研究中,笔者曾初步将这两个历史段落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笔者发现,即使在不同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背 景下,1978年之前上海的整体设计面貌趋于一致,其设计水平始终处在国内美术设计界领 先的位置上,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笔者认为,人的社会性趋利倾向或许是答案之一。若将上海美术设计机构视为一个社 会的“利益共同体”,即从社会学的角度同时将它理解为一个利益实体, 一个社会组织, 一个传播机构,甚至是一个创造美、可以引领社会审美趣味的时尚团队,那么在这样的“共 同体”中,每一个利益者都与所处地域文化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继承关系,与所处时代 的各种文化要素也发生着密切关系。尽管在“共同体”内部还存在相互竞争的非和谐现象, 但在技艺传承、对外相互依存的关系层面,上海美术设计机构则表现出高度的同一性。譬 如,在美术设计创作以及人才的培养、教育和专业训练上,曾经活跃在民国时期美术设计 领域的钱君匐、李慕白、金雪尘、丁浩、蔡振华、张雪父等,1949年以后继续为上海美术 设计(实用美术)实践和教育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撇开1949年前后意识形态的差异不 谈,他们的活动就是一个整体的文化事件。 其他方面,如管理机制、运营方式、市场关系,其实都是铸就上海设计整体面貌和历 史地位的重要历史因素。当然,管理也好,市场也罢,这些取自西方现代商业文化领域的内 容,在上海现代化的历程中,也存在如何兼容并为我所用的难题与问题,笔者尽可能地在 相关探讨中给予分析、解答。 最后,探究上海美术设计师审美观念的变迁。考察20世纪中前期的上海美术设计机 构,实际上就是在找寻机构与经济、社会生活服务的历史联系。若这一理解尚有可取之处, 那么,机构的设计美学观就是设计师审美观念的体现,机构审美观念的变迁就是设计师个 人审美观念的变迁。如是,在历时性的考察过程中,笔者将收集、整理与设计师相关的言 说、时人的评论性著述以及设计内容呈现的媒介形态,以便探究在机构社会功能之外设计 师审美观念的变迁情形。 1 全国第一套系统的文物修复系列教材;2 国内著名文物修复专家组成编委会全程指导,上海博物馆修复专家领衔编写;3 既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又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4 有教学视频辅导读者具体文物修复技法。5 详细讲解如何制作文物保护修复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