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的学生史学生涯

白寿彝的学生史学生涯
作者: 编者:白至德|责编:孙平平//朱冠锌
出版社: 群言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54.40
折扣购买: 白寿彝的学生史学生涯
ISBN: 978751930822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我要了解世界,要 多多了解世界上的新鲜事情 ,好的事情”——一位中国 河南开封的回族少年所讲的 这句话,反倒让在开封的加 拿大教会学校的校长,异常 吃惊,刮目相看。 白寿彝出生在河南开封 一个回族的大家庭。白寿彝 的父亲十分开明,同意白寿 彝进入当时的开封圣公会办 的圣·安得烈学校上学。这 是一所由加拿大人开办的四 年制的教会中等学校。这所 学校除了招收基督教信徒家 庭的孩子,也招收其他家庭 的孩子,只是学费要多收一 倍,为约32元。白寿彝当时 的入学目的,其实非常单纯 ,只是想在教会中学学好英 文,也可以看一些国外的书 籍,多了解一些外国的新知 识、新事物。白寿彝在入学 时,加拿大籍的校长向他发 问: 白寿彝,你为什么要上 我们加拿大的教会学校? 白寿彝不假思索,脱口 而出: 我要学会英语,才能读 懂英文书籍。我要了解世界 ,要多多了解世界上的新鲜 事情,好的事情! 看来,白寿彝的这种想 法由来已久。当这位加拿大 籍的校长听后,异常吃惊。 他在想,一位小小年纪的中 国孩子,居然有如此远大的 想法和极大的抱负,真是让 人刮目相看,内心赞赏,深 感难能可贵!但当白寿彝看 到这位校长的惊愕面孔时, 他觉得大有必要,马上解释 : 当今!已是1923年了, 你们加拿大国在干什么?你 们的邻居美国又在干什么? 你们的同胞又在做什么?中 国与你们有什么区别?我要 学会英语,才能读懂你们的 英文书籍。我要真正了解你 们,我要了解全世界。我要 从您那里学习到我不知道的 和想要知道的一些东西。 啊!初次见面,就使得 这位校长开始对白寿彝产生 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便高兴 地说: 嗯!那很好!我们欢迎 你。 那时少年的白寿彝,才 刚刚14岁。在当时的开封, 能有白寿彝如此想法,虽不 多见,但也不应奇怪。 日本神户大学教授王柯 先生在日本《中国研究月报 》(1999年2月号)中发表 了一篇论文;“少年时代的 白寿彝与开封”。他在他的 这篇论文中有这么的一段话 : 因为在开封具有多文化 和平共处的地域社会的传统 ,并没有出现汉族与回族、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 与近代的对抗。就是在这种 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白 寿彝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 伊斯兰文化的启蒙教育,同 时也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之下 ,受到了多元性文化的洗礼 。 是呀,王柯先生讲得如 此正确!白寿彝也曾在天主 教青年会儿童夜读英文学校 学过简单的英语、数学课程 ,学校的教师是外籍教师, Toms 小姐、Klain太太和 Smith先生都曾经教过他。 要想了解白寿彝少年时 期求新思想的由来,就必须 了解他当时的家庭情况和开 封当时的社会状况。 白寿彝出生在河南省开 封市鼓楼后第四巷17号的院 子里。据讲,在近代开封回 族中出现过四大家,即魏、 杜、李、白,也为“四大姓” 。其中“白”,就是指白吉甫 。白家氏族原本一直生活在 开封市郊外的农村。白寿彝 的父亲白吉甫原是河南开封 东乡阮楼村人,后迁至开封 市内生活。他在开封市的南 土街开了个“卖青果”的“穿 心店”,这是一家做水果小 本儿生意的铺子,当时日子 还算过得可以。白吉甫没有 上过学,文化水准也只限于 记账所用的文字及数字,但 勤劳肯干,很会做生意。白 吉甫从回族工业的创业阶段 起步,就相当出色,生意做 得很成功。他曾同他的合伙 人魏子青、杜秀升在开封和 郑州两市,开办了“开封普 临电灯公司”(1910年)、“ 丰乐园剧场”(1910年)、“ 郑州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 ”(1914年)、“第一百货商 场”(1923年)和“丰乐楼饭 庄”(1923年),当时经营 得还算不错,并在开封城内 购置了房产,在乡下购置和 典当了土地。白吉甫后来成 为了当时的可谓新兴爱国实 业家。 白寿彝的母亲钱相云, 是河南开封朱仙镇人。因她 能诵读并讲解《古兰经》, 而受到当地妇女们的尊重。 他的母亲对家人很好,对她 的公公极尽孝心。那时白家 大家庭里人口多时可达23人 ,但她总是默默地操持家务 ,任劳任怨。白寿彝始终深 爱着他的母亲,她去世时仅 69岁,白寿彝时常怀念他可 爱的母亲。 回族人,通常都有习武 健身的传统习惯,白寿彝自 幼练武。他每天踢腿一百五 十下。他自幼身体较弱,为 了使他强壮身体,他的父亲 经常督促他去练武,也常让 他去放风筝。白寿彝的父亲 为此,也在庭院里专门为他 搭起了秋千,让白寿彝玩耍 健身。经过长期练习,后来 白寿彝的石锁舞得非常好, 一次可舞上百下,身体也就 比过去强壮多了。 1932年,白寿彝的父亲 因病故去,那年他老人家已 82岁高寿,遗产所留不算很 多,当时只因支出并无收入 ,没过多久,白家几乎一无 所有。当时的白家,也只好 被迫搬到了烧鸡胡同,租借 了许亚青先生的家房居住, 日子也就更难维持了,前景 暗淡无光。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