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
作者简介
陈小文,现任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编审。1982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入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跟随熊伟先生学习海德格尔哲学,获哲学硕士学位;2001年入北京大学法学院,跟随罗豪才教授学习宪法与行政法,获法学博士学位。译著有《通向思的事情》《哲学──这是什么?》《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节选)》《收藏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等。
内容简介
自序 如果在十多年前问我弗洛伊德是何许人也,我会瞠目以对。第一次知道弗洛伊德的名字还是在西方哲学史的课堂上,当时老师超出题外讲到弗洛伊德的泛性主义观点,使我们这些刚进大学的少男少女既羞涩又兴奋,此后就一直琢磨着要找本书来看看。北大图书馆的藏书目录卡上有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论》,也有台湾版《梦的解析》,每次我们把条子递进去的时候,都被管理员打了回来,告诉我们是禁书不借,并以奇怪的目光盯着你,使你有偷看黄色书籍的难堪。当时撩人心性的还有尼采,他的权力意志使我们这些刚入大学的“天之骄子”听了耳热,想从其书中找点成名成家的精神动力。其时尼采被当作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前驱,他的著作也属禁阅之列,但是在北大图书馆的文科阅览室里,居然有一本复印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供人自由阅览,因此我们当时愤然不解:为什么法西斯主义理论者的著作可以自由阅览,而作为心理学家的弗洛伊德的书籍却被禁止借阅?甚为感叹道德的禁锢甚于政治。 1984年,商务印书馆重印《精神分析引论》,举世为之注目,外电纷纷报道,商务印书馆为此还专门召开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可见其意义之重大。记得当时我们也异常兴奋,奔走相告去抢购。由于购书人太多,新华书店只满足提前预订者,一时间持有预订单的人成了人们追逐的对象,一如上海股民追逐股票认购证一样。为了买到书,大家纷纷涂改订单,将一本改为十本,两本改为二十本。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买到这本书的。当我以猎奇的心态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以后,购书的兴奋转变为阅后的惊恐。按照书中的观点,我不断地反躬自问是否有恋母恨父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否有自恋的纳西索斯情结;一觉醒来,就要回忆昨晚是否做梦,其梦境又具有什么样的性的含义。我有轻度恐高症,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之所以恐高是因为担心别人推你下去,之所以担心被推下去是因为你无意识中有一种推人下万丈深渊的欲望,或者说儿时受过这方面的创伤,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我有推人下万丈深渊的欲望吗?我小时候把人从高处推下去过没有?当时弗洛伊德着实使我担惊受怕了一阵子。其后弗洛伊德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版了,还形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热潮,而此时我倒冷静了下来。 重读弗洛伊德是在读研究生之后。我研究的方向是海德格尔,不知为什么我总感到海德格尔与弗洛伊德具有某种共通的地方,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想法,但我相信不会错。因此,在读书时我不断地将其对比,经过不断思索,我逐渐认识到,那就是在自由和人的问题上,他们两人都使自由由外在转向内在,使人从抽象走向具体。弗洛伊德的这一思想被弗洛姆和马尔库塞阐释得更清楚。 1991年秋,洪汉鼎老师讲到东大图书公司正在编辑一套《世界哲学家丛书》,问我是否愿意为之撰稿,我挑选了尼采和弗洛伊德,因为这两人都是我非常熟悉的人物,写起来可能会得心应手些。承蒙傅伟勋教授的支持,同意我撰写弗洛伊德。我原本拟定半年时间写完,可是当我拟定写作提纲时,越来越感到要全面准确地评介弗洛伊德何其难也,我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书籍,力图从中找出一本便捷的参考书,最后不得不放弃这一企图,决定直接从原著着手,从弗洛伊德本人那里找出一条便捷的通达他的思想的途径。我至今还记得我意外地借到弗洛伊德研究版全集时的喜悦心情,我激动得语无伦次,来不及擦去书上的灰尘就心急火燎地翻阅起来。我从原著中理清了思路,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将其思想分为导论和本论两个部分,导论包括过失、梦和神经病的研究,本论包括无意识、本能和文化哲学的研究。但是架起了屋架并不意味着造得成大厦,开得出菜单不一定炒得出菜,写作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章的完成真如尼采所说,有如母鸡下蛋的痛苦,当然亦有母鸡下蛋的痛快。好几次都有打退堂鼓的念头。感谢武维琴老师和洪汉鼎老师的不断鼓励和支持,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写出了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也许这座大厦造得不好,也许这道菜不合口味,但是每念及自己已尽其能,也就心安了,唯一希望的是,请读者多多批评指教,以便提高我对弗洛伊德的认识。 1994年 ★ 《世界哲学家书系》精选国内知名学者来撰写,兼具学术性与现实性,囊括弗洛伊德、伏尔泰、斯宾诺莎、叔本华等多位世界哲学大师,构建起全面的哲学思想平台。 ★ 本套书系其语言精练,内容丰厚,思想深邃,印刷精美,装帧雅致,受到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交口称誉。 ★ 本套书系还在内容上统一规格,包括(1)原哲学思想家的生平;(2)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3)思想传承与改造;(4)思想特征及其独创性;(5)历史地位;(6)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历代对他的评价);以及(7)思想的现代意义。 ★ 本套书系旨在能引起读者对有关时代课题的关注与反思,走进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聆听生命的省思,仰望理性的光芒,全面地把握哲学发展的脉络,放眼天下,开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