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精)/论衡

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精)/论衡
作者: (日)三浦国雄|责编:张钰翰|译者:李若愚//张博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精)/论衡
ISBN: 978720816991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希世之异人 南宋人沈晦尝语人日:“ 自古及今,天下秀才只有三 个。孔大头一个,王安石、 苏轼合一个,和晦乃三个也 。”把自己加入天下秀才之 列恐怕是沈晦的玩笑之语, 不过他的言论也能从一个侧 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评价。 王安石在宋人的眼中确是希 世之异人。便是今日,若以 公心来论,笔者也并不觉得 沈晦的评价有多大问题。王 安石无愧为一代杰出人物。 他犹如彗星一般显现于十一 世纪中国的天空,其前无古 人的大改革企图将旧有的社 会制度连根拔起。只是不待 克尽全功,王安石却又倏然 从历史的天空消失了。 王安石自幼聪慧,读诗 书过目不忘,且博通儒释道 三教经典,甚至创立了被称 为“王学”的学问体系。他不 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还是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文 学家。王荆公文章简洁,抒 情清丽,用典绚烂,即便是 他的政敌,对其文学造诣也 不得不表示钦佩。如此兼具 学、识、才的王安石,其卓 越的政治天分,纵览中国历 史也极为罕有。沈晦将“快 乐的天才,,[2]苏东坡与 王安石相提并论,但王安石 在政治上的手腕却远非苏轼 可以比拟。 王安石既然惊才绝艳, 凭借这份天赋,他的人生是 不是便顺风顺水呢?答案是 否定的。王安石曾位极人臣 ,但这并非他真正的追求。 宰相之位于他不过如敝屣, 时机一到他就挂印辞官回归 江宁。而他与世俗相抗、波 澜壮阔的六十六年,也在喧 嚣与非难中走到了终点。 文章憎命达,杰出人物 的人生之路往往格外坎坷。 在笔者看来,王安石的天性 与现实格格不入,他心中的 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永远无 法调和,这也是其一生坎坷 的根源所在。然而,王安石 主持的新法就是从“不调和” 中孕育出来的,他诗作中的 落寞寂寥也与“不调和”不无 关系。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晚 年皈依佛门后心性大变的王 安石能从佛教中获得精神的 慰藉。怪只怪王安石出生太 早,领先时代上百年,以致 他不能见容于当世。正是这 种先觉性导致了王安石的怪 异。王荆公命运的悲剧同时 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不过在讨论时代先觉者 王安石的心理与行动之前, 笔者想先谈谈他的外貌。王 安石生前曾让几位画家为自 己画像,比如李公麟在定林 庵的墙壁上为他所作。定林 庵坐落于江宁钟山之中,王 安石晚年隐居于此。王安石 亡故百年之后,南宋诗人陆 游游览定林庵留下了这样的 记录:“八日晨,至钟山道 林真觉大师塔。(中略)塔后 又有定林庵,旧闻先君言, 李伯时画文公像于庵之昭文 斋壁。著帽束带,神彩如生 。文公没,斋常扃闭。遇重 客至,寺僧开户,客忽见像 ,皆惊耸,觉生气逼人,写 照之妙如此。今庵经火,尺 椽无复存者。” 王安石也请江宁的传神 者(肖像画师)李士云给自己 画过像,并且赠了一首诗给 画家。诗日:“衰容一见便 疑真,李子挥毫故有神。欲 去钟山终不忍,谢渠分我死 前身。”此诗中有死的阴影 ,诗人说哪怕他的躯体因为 死亡不得不离开钟山,他的 画像却能如他的分身一般替 他留在这里。 下面是王安石身后人们 为他所绘的三幅画像。肖像 一据邓广铭在其著作《王安 石》(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年)介绍,为宋徽宗崇 宁五年(1106年,王安石殁 后二十年)在王安石家乡抚 州临川建立他的祠堂时,临 摹前述李公麟绘像而制。邓 广铭认为这是王安石归隐江 宁之后的样貌。王安石自归 隐到去世经过了十年的时间 ,笔者以为这肖像大概反映 的是其间较早时期的面容。 画中的王安石尽管有些年纪 ,双目却依然炯炯有神,散 发出难以名状的锐气。这样 的人一旦决心做某事定然会 排除万难,拼命一搏吧。不 过在坚毅面容的深处,笔者 似乎还看出了一丝慈父般的 微笑。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