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吏到疆臣(魏光焘评传)

从边吏到疆臣(魏光焘评传)
作者: 赵维玺
出版社: 中国社科
原售价: 92.00
折扣价: 57.10
折扣购买: 从边吏到疆臣(魏光焘评传)
ISBN: 9787520323956

作者简介

赵维玺,甘肃天水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2003年获得兰州大学历史系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学位。曾就职于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历史系。2009年7月获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进入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代中国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

**章 家世与早期经历 魏光焘,原名光邴,字迁善,一字尊善,号芝香,自 号石龙山人,晚年号老庄,别署湖山老人。道光十七年十 月三十*(1837年11月27*)生于湖南邵阳隆回县金潭乡 。 隆回的魏氏家族,*早可以推及至元代。开基祖为魏 万一,居住于江西吉安泰和县。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和 元*在江西泰和一带展开激战。为了躲避战乱,魏万一的 母亲携带子女向湖南善化一带迁移。在迁移过程中,历尽 了艰辛,饱*了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据魏氏后裔魏斌在 《魏家煅的小铁匠》一文中描述: 元朝末年,元*和反元起义*在江西泰和一带激战。 由于当地百姓参加起义*者众多,元*见汉人便杀。一个 元*头目看到一个妇人带着一群孩子逃跑,孩子们大的十 来岁,小的连走路都还摇摇晃晃,逃跑的速度之慢可想而 知。让这个元*头目惊讶的是:这个手无寸铁的妇人一点 都不惊慌,她不向元兵下跪,也不夺路而逃,而是面不改 色地、坚定地带着孩子们向前走着。元兵堵住他们的去路 ,举起手中的大刀,妇人和孩子们也都是一副大义凛然的 样子,毫无惧色。元*头目动了恻隐之心,制止了一场在 他们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杀戮。如果放他们走,他们也会被 其他的元兵所杀,因为元*在当地接到的命令就是屠杀汉 人。不远处有个像鹅颈一样的土丘,土丘后面是稻田,元 *头目叫妇人带着孩子们躲在那里,并插标加以保护。元 兵没有再进插了标记的稻田去杀妇人和小孩,一些别的逃 难者见状,也逃入田中,一起躲过一劫。这位临危不惧的 妇人就是万一公的母亲。 魏万一举家迁至湖南善化后,迫于生计,学会了铁匠 和炉匠的手艺。 明朝永乐年间,魏万一与其弟魏万二又携眷西迁。“ 兄弟两人轮流挑着炉匠的家当:化铁用的火炉、风箱、装 着煤炭的口袋、铁片、锤子、钳子、锉刀等工具和两张小 板凳……一路补锅打铁,向西而去。”先到邵阳的魏家桥 ,继续前行,到达**的隆回县。 隆回位居湘中偏西南,清时属邵阳县辖境。据《嘉庆 一统志》的记载,明洪武五年(1372)曾在此设立隆回巡 检司,管理该地方事务。清朝建立后,沿袭了明代的制度 。魏万一行至隆回金潭镇,始定居于此,世代生息繁衍。 此即为隆回魏氏家族之大略来源。 魏光焘是魏氏家族中的**7代后裔,近代**思想家 魏源族孙。家境贫寒,少年丧父,兄弟6人,以光焘居长, 在母亲李氏的辛勤抚育下艰难成长。少年时代的魏光焘很 早就肩负起了养家的重担。为了生计,或入山砍柴,或下 河淘沙金,也曾做过厨工。过着食不果腹的艰辛生活。尽 管如此,魏光焘依然没有放弃读书上进的梦想,平时勤于 学习,每至废寝忘餐。据说魏光焘12岁的时候,有次邻家 大叔请客,乡中私塾先生在座,魏光焘也被请去帮忙。席 间,先生为了助兴,曾随口吟诵一联:“手捧米筛团团转 。”让其他人对出下联,在场的客人都未能对出下联。魏 光焘一旁稍加思索,即吟出了下联:“脚踩楼梯步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