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
作者: (美)南希·麦克威廉斯|译者:钟慧
出版社: 轻工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70
折扣购买: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
ISBN: 978750199895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患者与他人发生联系的固定的关系模式与个体的 认同密切相关。认同所反映出的是,谁是患者的榜样 以及榜样的哪些特征是患者想仿效或拒绝的,而关系 模式则反映出个体如何表达自己与重要客体之间的关 系。母亲可能充满慈爱、令人尊敬,而她的女儿也许 希望自己各方面都与母亲相像。然而,女孩最初与母 亲建立关系的主要方式可能是依从或叛逆、疏远或缠 绵、苛求或舍弃,或其他任何方式。通过与人建立关 系,养育者所拥有的人际交往风格及交往基调,还有 他们更具统计学特征的品质(人们倾向于称之为“特 质”)被儿童所吸取。在第七章,我就内化了的客体 进行了讨论;在这一章里,我将讨论一个更加复杂的 主题,即内化了的客体关系。 在初始访谈中通常没有必要特地询问患者的关系 模式。因为,反复出现的人际问题常常是患者寻求心 理治疗的主要原因,因此,通常每次治疗伊始,患者 就会描述自己持续存在的适应不良的人际关系模式。 当治疗师请患者描述,是什么原因令他们来寻求心理 帮助时,患者常常这样回答:“我总是爱上有虐待倾 向的男人”或“每当爱上一个人,就会发现她的一些 缺陷,然后就会大失所望”或“我与权威人士总是相 处困难”。当人际问题成为患者的主诉时,对关系模 式的表达会相对直接一些。而当患者呈现的问题是情 绪障碍,或强迫思维,或创伤后应激反应,或其他与 人际关系没有明显联系的问题时,治疗师必须从移情 及患者的过去史中推断出核心的关系冲突。有时以下 诸如此类些问题也许有所帮助:“请你描述对你来说 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或“你的婚姻关系如何?”或 “你有亲近的人吗?”或“你如何评价他人?”但是 更可靠的信息往往来自治疗过程中患者对治疗师的反 应。 让我举一两个在初次访谈中重复出现的关系模式 的例子。我最近接诊了一位来寻求治疗的妇女。她说 她总是喜欢将男性权威人士理想化,并渐渐地迷恋上 他,尽管自己婚姻很幸福。我听着她的叙述,对她很 有好感,觉得自己也许可以帮助她解决问题,而且发 现自己期盼着能给她治疗。在这次治疗临近结束的时 候,她提起她以前曾接受过的治疗与咨询——都是女 性治疗师——我问她是否曾考虑过男性治疗师,这样 也许她与男性之间重复出现的关系会立刻在治疗情境 中激发出来。她的脸沉了下来,我可以肯定,她将我 的建议理解为我不想替她治疗。 但转眼间,她认为寻求男治疗师的帮助也许是个 好主意。她开始向我询问这一领域男性治疗师的情况 ,但很显然,她心不在焉。我打断了她的问话,告诉 她,我只是好奇,仅仅想知道她为什么只找女性治疗 师,但她仍然将信将疑。我能感到她似乎具有某种驱 使,想照顾我,而不顾及自己的需求。即使如果我想 摆脱她,她也不想给我添麻烦。当我们一起对这一点 进行深入探究时,发现她所有重复出现的依从及照顾 他人的行为模式都继发于对拒绝的恐惧,这才是她与 男性及女性交往的行为特点。 我最近接诊的另一名患者是一位严重抑郁的女性 。因为我已没有时间接待新的患者,所以我打算将她 转诊。她推测自己抑郁的根源在于家庭环境。她排行 最小,而且是母亲意外怀孕后所生,她总感觉自己是 多余的。在童年早期,她的父母负担很重,经济窘迫 ,整天忙忙碌碌。她感到父母从来没有兴趣听她说话 。她说她学会将自己的内心感觉很小心地隐藏起来, 不让父母知道。她曾接受过几次治疗,但她认为这些 治疗只是令她对自己的缺乏兴趣更感内疚。在访谈结 束时,我感到对她的理解很不完全。 P139-P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