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
作者: 孙丽|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8.83
折扣购买: 门阀士族
ISBN: 978710807912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王俭与礼法政治 王俭入仕后,因精通朝章礼仪制度而被统治者重用 ,被尊为“一代儒宗”。他的经学研究,最重《孝经》 和《丧服》。 《孝经》宣扬爱敬忠孝之道,是儒家经 典的代表之作,影响深远。王俭以为,《孝经》“明百 行之首,实人伦所先”。他编订《孝经义疏》,在其编 撰的目录著作《七志》中,改变了儒家经典以《易经》 为首的惯例,将《孝经》排列于“经典志”的最前面, 冠群书之首。同时,他力排众议,在国子学中立郑玄《 孝经》博士2 ,突出了《孝经》在经学中的地位。王俭 重视《孝经》,不仅是为了发展经学,更重要的是用其 理论解决 当时严峻的社会问题。首先是皇权与门阀士族之间 的矛盾冲突问题。 刘宋王朝重建皇权政治,与门阀士族进行了一系列 的斗争,从任用宗室、寒人分散门阀士族手中的权力, 到对威胁皇权的士族大开杀戒,谢晦、谢灵运、王彧、 王蕴等人皆因此丢了性命。但门阀士族雄厚的经济实力 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却是皇权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 对此,不仅宋、齐的皇帝不满,习惯于门阀政治的高门 士族也不满。他们瞧不起出身寒微的皇帝,对寒人掌机 要愤愤不平,与皇权的冲突屡有发生,加剧了政局的动 荡。 屡次争斗之后,统治者意识到,要让士族臣服于皇 权,仅依靠政治和军事打压是不够的,而必须寻求皇权 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理论根据,在文化上将士族彻底 征服。当时士族中流行的玄学推崇君主无为,显然不符 合统治者的要求,唯有主张君主集权、宣扬“君为臣纲 ”的儒学才是最佳选择。刘宋统治者的文化水平不高, 无力承担引领文化潮流的重担,因此,尽管他们尽力复 兴国学,也取得一定的成就,却始终未能真正振兴儒学 ,也不能解决士族与皇权的矛盾问题。 士族在屡遭皇权打击之后,意识到自己在政治、军 事上不是皇权的对手,不宜公开对抗,便转而从文化素 养上打击文化水平低的统治者。从郑鲜之有意逼得刘裕 出丑 ,到王僧达嘲讽路琼之(宋孝武帝母路太后兄之 孙),上表辞官,言语不逊,都是以文化为傲人之资。 但是,郑鲜之不被刘裕重用,王僧达则被孝武帝下狱赐 死,给士族留下了浓重的心理阴影。在 皇权政治下,士族也急需寻求既与皇权妥协,以保 全自己的性命和权益, 又能适度逍遥的思想理论根据 ,他们熟悉的玄学显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南齐初,重新阐释皇权政治下士族与皇权的关系, 指导当时的社会生活成为时代所需,这一理论建设任务 最终由王俭完成。 永明五年(487),王俭与太子萧长懋讨论《礼记 ·曲礼》中的“无不敬”的议题。王俭明确指出君臣关 系需要遵从的准则:“资敬奉君,必同至极,移敬逮下 ,不慢而已。”一方面,王俭承认君主的威权,肯定臣 子必须的敬上行为,要求臣子以君主为纲,“进思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