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日报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1.80
折扣购买: 一生一事:33位笃行者的毕生坚守
ISBN: 9787511579263
做儿科医生,除了要有 医术,还要懂得更多” 郑惠连出生在战火纷飞 的年代,“眼睁睁看着许多 身边人,尤其是孩子,因为 缺医少药而失去生命……” 回忆往事,郑惠连眉头紧锁 ,自家的3个姊妹兄弟幼时 也因病去世。 从那时起,学医的念头 ,成了郑惠连心中不停燃烧 的火苗…… 抱着这个信念,1944年 ,郑惠连考入国立上海医学 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 身)。毕业后,她来到上海 第一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工 作,开启了儿科医生生涯。 “祖国号召广大青年支援 西南,你愿意去重庆支援建 设儿科医院吗?”1955年, 一道选择题摆在了郑惠连面 前:留下,可以在自己熟悉 的地方安心工作生活;西迁 ,可以支援西南医疗体系建 设,保障更多孩子的健康。 郑惠连没有犹豫:“1956年 初,记得是大年初三,我来 到了重庆。” 刚到重庆时,郑惠连很 不适应——听不懂的方言, 不好走的坡坎路,以及饮食 习惯不同……“从两路口走 到观音岩,要爬200多级台 阶。”脚上磨起血泡,就脱 了鞋光着脚继续走。这些她 都不在乎,一心只想着儿童 医院建设的事儿。 彼时的儿童医院尚是一 张白纸,怎么建?作为筹备 组里唯一的医生,郑惠连想 ,虽然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 ,“但不能照搬,也远远不 够”。为此,她拜访了当地 各大医院的儿科。做调研、 问流程、学规则,从病床尺 寸、医疗器械,到医生处方 笺、护士体温单……郑惠连 关心的,不仅是有关医疗的 事务,医院的整体建设,郑 惠连也仔细询问,生怕漏了 一点半点。 半年后,重庆医学院附 属儿童医院开诊,病人涌进 医院。作为医院唯一的主治 医师,郑惠连忙得团团转。 “做儿科医生,除了要有医 术,还要懂得更多。”虽然 忙,郑惠连还是抽出时间, 针对儿科创立了辅餐制、预 诊制,儿童医院的制度规范 逐步建立…… “我们面对的是儿童,必 须要高度负责” 一次走在路上,不远处 的墙角,蹲着一个瘦弱的小 姑娘。郑惠连看到了,心里 直犯嘀咕:“是不是身体不 舒服呀?”看到小姑娘的父 亲在旁边,郑惠连忙赶过去 ,进行了自我介绍,也说了 自己心中的疑虑…… 这时,小姑娘的父亲一 下子抓住郑惠连的胳膊:“ 看了好多医生,都不知道是 啥病,能帮帮我吗?”通过 仔细检查,确定小姑娘是甲 状腺功能低下患儿。多亏了 及时治疗,小女孩逐渐康复 ,如今已长大成人,过上普 通人的生活。 这个小姑娘,只是郑惠 连治疗过的众多孩子中的一 个。时间长了,郑惠连想: “孩子的病,怎么都看不完 。” “要把更多功夫下在预防 阶段。”到了20世纪70年代 末,“儿童保健”的概念进入 郑惠连的视野。当时,儿童 保健在全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可借监的经验。郑惠 连带领团队,组建了儿童保 健教研室,这一干,又是几 十年。 为了尽快填补儿童保健 领域的空白,郑惠连阅读了 大量医学书籍和文献,并从 临床中逐渐积累经验。原卫 生部(现国家卫健委)全国 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儿童保 健学》第一版,便是郑惠连 牵头组织编辑的。 每次为儿童检查,她都 把手搓热了再触诊,学生们 也学着郑教授,手里常常揣 个暖水袋;有的父母缺乏儿 童保健常识,郑惠连比父母 都着急,可一转头,又会耐 心地给他们讲注意事项…… “我们面对的是儿童,必须 要高度负责,不仅要技术过 硬,态度更要好。” 在别人看来,儿童保健 工作十分烦琐,怎么喂养, 如何做好营养均衡,如何养 成好的性格……可在郑惠连 眼里,这是让孩子一辈子都 受益的事,无论多么琐碎, 都很值得。 “我愿意做一辈子快乐的 行医者” 年近花甲之时,郑惠连 又有了新任务。 20世纪80年代,郑惠连 先后4次率领团队出国考察 。英语过硬的她,每天晚上 为中国学员“补课”,翻译当 天的学习课程再分享给大家 。社区儿保、伤残儿童管理 、世界妇幼工作动态……回 国后,郑惠连更加明确了儿 童保健的研究方向,也推出 了更多在业界有影响力的成 果。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