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区域整体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思考

独辟蹊径:区域整体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熊秋菊
出版社: 教育科学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独辟蹊径:区域整体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思考
ISBN: 9787519138448

作者简介

熊秋菊 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现任中共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长宁区教育局局长。首创整区推进“标准化+个性化”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有效路径,并接受《人民日报》等媒体专访,分享长宁教育经验与智慧。先后在《人民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

序二 从外生变量走向内生变量的教育数字化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明确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定位及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上海作为教育部批准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率先统筹规划、标准推动、典型引路,开展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利用技术和相关思维方式驱动教育模式创新和生态系统重构的经验;提供了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以数据要素为核心,推动业务全局性、整体性、综合性变革的范例。 上海市长宁区是全市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区域探索先头部队,他们的做法先后在国内外多个会议上做过介绍,今天又以专著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展现了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大胆改革创新,让新兴信息技术从教育的外生变量转变成为内生变量,形成了长宁样板。 长宁区始终把教育数字化转型指向教育模式变革。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用技术支持线上资源共享,融于线下教学,优化知识呈现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施伴随式数据收集和分析,实现基于个体学情的大规模因材施教,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发挥数字技术开放和连接的优势,优化教育管理流程,推进了应用间、学校间数据贯通,为学生提供了跨学段持续成长分析的数据支撑,为各级教育决策提供了多维度、细分领域及其相关性分析的新方式。 长宁区始终聚焦技术与教育需求匹配。从关注基础设施建设走向紧密围绕育人为本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一方面,积极推进教师深度参与数字应用开发优化、数字资源建设共享、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交流合作,促进他们主动基于教育需求选择与运用技术;另一方面,积极推行“低代码”技术,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开发个性化数字应用的机制,使应用技术与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深度融合。这些策略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在充分利用技术、发挥技术最大效用的实践中,提升数字素养。 长宁区始终关注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建设。坚持“标准化+个性化”的原则,建成数字基座,连接全区学校、教师和学生,为市、区、校资源共享、数据贯通、合作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突破了信息技术应用只见“盒景”不见“森林”的困局;构建了数字应用开发、接入基座、复用优化、淘汰下架等机制,以开放性保证应用来源的多样性,以标准化保证优质应用的可获得性与普及性共用,减少了重复建设;调动教育界内外相关方的积极性,多方合作,增强了高效的协同治理和数据驱动的精准教育决策。 经过几年的努力,长宁区教育数字化转型从局部走向整体,从零散走向系统,师生教与学的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已经形成了行政主导、多方参与、合力推进的发展新格局,步入了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发行不仅会系统展现长宁样板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更会进一步促进全国其他区域和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索。我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行政部门一把手,能像熊秋菊局长一样,潜心探索,开拓创新,不断凸显教育数字化的新优势,汇聚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打造中国发展的新赛道。 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 王珠珠 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建设成果 系统展现长宁样板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介绍区域整体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