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原售价: 90.00
折扣价: 50.40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300句
ISBN: 9787807703969
李军,博士研究生学历,武汉大学国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贵阳孔学堂高等研究院肖立斌研究员;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邓国宏副教授;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李大华教授;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付星星副教授;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贾梦雨讲师;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周之翔研究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及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基本的 关系,人类总是在与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给世人怎样看待自然、怎样对待人与自然的 关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原则。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属于天 人论。中国古人的天人观蕴含着丰富而具体的先进理念,足可成为支持今 天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中国可以贡献给世界环境保护 事业的独特民族智慧。 中国古人对于自然持有一种有机主义的理解,将宇宙万物看作是一 个普遍联系而又生生不息的有机整体。从中国哲学来看,自然界不仅是物 质活动的场域,还是鸢飞鱼跃的充满生机的生命之域,它迥然不同于西方 近代以来的机械主义的自然观,具有深刻的生态哲学的意义。在这个意义 上,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古人持有一种生态自然观。中国古代比较成熟的自 然观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形成,主要体现于对“天、地、人”关系的理解和 认识。天人问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哲学基础。在中国古人看 来,天人关系从来都不是主客分离、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的,这在“天人合一”“万物并生”“法界一体”等传统思想中均有所体 现。总的来说,中国古人的生态自然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其一 ,关于自然界的起源与构成:有机的整体论与动态的活力论。 “气”的观念是中国古人理解宇宙万物的基础。早在西周时期,伯阳父就 已经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地震等自然现象。《管子》 一书中则提 出了精气的概念,用来说明人类的生命与精神意识。《周易》以阴阳概念 为基础,普遍探讨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原理,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 道”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与王充虽然一者大谈天人感应, 一者疾斥 虚妄,但都立本于“气”来构建自己的宇宙论图式。王充说:“天地,含 气之自然也。”到了宋明时期,理学派、心学派和气学派,在心性与道德 问题的理解上纷争不已,但在宇宙论上同样都肯定气的本原地位。《二程 004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300句 遗书》中说:“万物之始皆气化;既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明清之 际的思想家方以智说:“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中国古人 认为客观世界中的宇宙万物均由“气”组成, “气”本身具有运动的能 力,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相互感动而形成动态、有机的自然世界的一切有 条理的现象。自然界的本质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人和万物一样都必须遵循统一的“气化”的自然法则。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存有的连续论。中国古人将人 与人的世界看作是自然世界的延伸:人本身就是自然世界的组成部分,人 文世界与自然世界不可分离。《周易》提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 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 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从天地自然到人伦世 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 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庄子曰: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人只不过是自然世界的一个环节与部分而已。宋明时期的理学家更 是大谈“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程颢说:“人与天地一物也。”王阳明 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中国古人强调人 与自然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相互作用的协调性、和谐性,认为人是自然界 的有机组成部分,主张万物一体,反对仅仅把自然界当作人类生存环境的 二元论思想。 其三,人与自然具有不同的职能,相互依存而不相互脱离。荀子讲到 礼仪的本原与依据时说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 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 亡焉,无安人。”天地与先祖、君师在人类的文明生活中均不可少。荀子 又言:“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天地者, 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天地生君子,君 子理天地……”凡此都在说明和强调人与自然具有不同的职能,相互为用 而不可相无。董仲舒提出:“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