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文系列:2022最新5年高考满分作文精品
作者简介
"闻钟,著名图书策划人,“智慧熊作文”与“智慧熊阅读”品牌创始人。长年从事中小学语文的教学与研究,拥有数百所名校名师资源,为出版优质的学生用书提供了保障。 其策划并主编的“满分作文系列”,历年来稳居同类畅销书榜首;2010年,由其策划的《小学生作文分类大百科》等被评为“全国优质助学读物”,由其创办的北京智慧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也被评为“2010年度十大书业实力品牌机构”,在全国树立了著名的“智慧熊”作文品牌,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 2012年以来,由其策划出版的“励志版名著”更是成为众多名著版本中的佼佼者,累计销售已近千万册。面对国民阅读率连续下降,浅阅读流行,碎片化阅读盛行的问题,他首次提出了“价值阅读”的理念,并与商务印书馆强强联合,推出“经典名著?大家名译”“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两个系列。2014年以来,经央视等一线媒体的大力报道后,“价值阅读”得到了专家、学者及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同,掀起了新的阅读潮流。2016年,随着部编本教材的起用,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智慧熊”公司共同策划出版名著阅读课程化配套教材,自此,继“价值阅读”之后,“智慧熊”公司又再次开创了阅读先河。 在闻钟的带领下“智慧熊”公司正在成为一个新型的阅读型公司。"
内容简介
" 最新5年高考作文综述及2023年备考策略 最新 年 高考作文综述及 2023年备考策略 5 名师讲解命题规律 分析命题趋势 2018—2022年这五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在稳中求变中亮点迭出。2018年语文高考共8套试题,分别是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江苏卷、浙江卷,其中山东省高考不再自主命题,统一使用全国卷Ⅰ。综观2018年的作文试题,仍是以新材料作文为主,题目材料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时代主题,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之以往作文试题要求先在材料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关键句,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立意并作文,2018年的作文试题有个新的变化,即要求考生能够对所给材料进行综合性提炼与连贯性思考。例如,全国卷Ⅰ的“我和2035有个约”,材料列举了从2000年到2035年的“重大事件”或“标志性事件”,考生需要对这些事件的内涵进行综合思考并提炼主题,才能找准文章的立意;全国卷Ⅲ的“改革开放三部曲”,同样属于此类。这种考查力度更大的作文命题的确不失为一大亮点。 2019年语文高考共8套试题。命题形式在2018年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例如2019年全国卷Ⅱ的命题形式跟2018年全国卷Ⅰ类似,但不同的是2019年全国卷Ⅱ明确规定了写作文体,要求考生写演讲稿、书信、观后感等,让应用文体在高考作文中变得寻常。应用文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常用的实用文体,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写应用文存在很多问题,或写法不正确,或格式不规范等。这种不能学以致用且与现实生活脱节的语文学习现状的确需要改变了。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最近几年,各地考生在高考作文备考期间不仅着重练写议论文、记叙文,还兼顾练写应用文,让应用文写作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2020年语文高考共有10套试题,11道大作文题,其中北京卷有两道大作文试题,供考生二选一。全国卷有5套,分别是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全国新高考卷Ⅰ、全国新高考卷Ⅱ,占作文试题的半壁江山。除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外,新高考试验区江苏省和浙江省继续自主命题。 2020年的作文试题亮点较多。从内容上看,作文命题没有回避时代主题,没有回避时事热点,旨在引导考生关注时代与社会,使之与时代主旋律共振,积极进取,培养社会正能量,落实“立德树人”的考查目标;并且,时代主题、时事热点与每个考生息息相关,面对宏大的时代主题,每个考生都可能有事要叙、有感要发、有情要抒,这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变化的亮点在全国卷Ⅰ,其作文试题的取材与其他作文试题差异明显,以春秋时期的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为材料,带领考生将视线投射到历史典籍中,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资源,有助于考生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可和文化自信,独树一帜,令人眼前一亮。 从文体上看,2020年的作文试题继续保持文体多样的特征,全国 卷Ⅰ要求写发言稿,全国卷Ⅱ要求写演讲稿,全国卷Ⅲ要求写书信,应用文体再成主流,最大的亮点则是全国新高考卷Ⅱ要求写主持词,充分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 2021年语文高考试卷又变为8套,少了全国卷Ⅲ和江苏卷。在数量上,全国卷与地方卷平分秋色,有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全国新高考卷Ⅰ、全国新高考卷Ⅱ、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和浙江卷。试题的亮点有:(1)从价值取向上看,命题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注重弘扬时代主旋律,紧扣时代,关注青年学生的精神风貌;(2)从写作要求上看,较之往年,任务驱动型作文渐渐弱化,让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大;(3)写作文体大为开放,发言稿、演讲稿、书信等应用文体不再成为作文主流;(4)命题形式有所创新,全国新高考卷Ⅱ以书法漫画为材料,要求“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还要“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引导考生同时关注传统文化与新时代。 2022年语文高考试题数量跟2021年的一样,共8套试题,表现为以下两大特点。 三个话题:一是全国甲卷和全国新高考卷Ⅰ分别取材于《红楼梦》和围棋术语,聚焦中国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二是全国乙卷的北京“双奥之城”、全国新高考卷Ⅱ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北京卷第二道大作文题疫情期间的“线上”活动、浙江卷的浙江省人才工程以及新时代浙江青年在不同领域开拓创新的事例,均取材于当下重大事件、社会热点;三是北京卷第一道大作文题“学习今说”和天津卷的“烟火气”,贴近考生生活,比较“接地气”,思辨性强。 两个角度:一是以小见大谈青年成长,如全国甲卷的“根据情境独创”、全国新高考卷Ⅰ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北京卷的“学习今说”和“在线”;二是由大到小谈青年成长,如全国乙卷的“跨越,再跨越”、全国新高考卷Ⅱ的“选择·创造·未来”、天津卷的“寻常烟火气”、浙江卷的“个人未来发展”,都是强调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可见,近五年的高考作文,依然遵循“稳中求变”的传统原则,在稳妥的前提下谋求变化。 2018—2022年,可以视为作文命题方向共性较强的五年。纵观这五年的作文试题,我们发现几个明显的特点及命题方向。 (一)主题鲜明有时代感,体现立德树人宗旨 如今,人们处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高考作文命题方向自然与之关联,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Ⅰ的“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2022年北京卷第二道大作文题,紧扣网络时代、疫情期间,让考生谈线上生活的经历、见闻和感受。2021年、2022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命题依然不回避社会热点,尽量贴近大众生活,让考生都有话可说。例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全国甲卷的作文试题“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紧扣时代热点;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全国新高考卷Ⅱ作文试题的材料也紧扣这一热点;2022年初的北京冬奥会及“双奥之城”,成为全国乙卷作文试题的材料。这些重大事件均在高考作文试题中出现,体现了命题突出时代精神、涵养家国情怀的特征。总之,近五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突出了“紧扣时代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旨。 (二)取材广泛新意迭出,拓宽考生的思维空间 近五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更具开放性,为考生提供了更多元的写作空间。如2020年全国卷Ⅰ的作文试题,围绕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谈谈自己对哪个人感触最深,写一篇班级读书会的发言稿,巧妙地将历史故事与校园生活结合在一起,引导考生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进行深入思考,拓宽了考生的思路,易于考生写出多元化的优秀作文;2020年天津卷的作文试题写对“中国面孔”的理解,让考生结合2020年春节前后全国上下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经历,从实际生活出发,在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中,拓宽视野,放开眼界;还有2021年新高考卷Ⅱ的作文试题要求考生从整体把握“人”字描红漫画的内容和寓意,2022年全国甲卷关于《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情节引发的思考等。这些作文试题对培养考生多角度思考、多元化写作很有益处,同时也可以收获更多“和而不同”的高水平考场作文,让高考作文凸显春天般万紫千红的色彩。 (三)试题灵活有思辨性,拓展考生的思维深度 高考作文的一个考查要点就是了解考生的思维品质,考查其思辨能力,这些在近五年的高考作文中均有体现。如2020年天津卷的作文试题“中国面孔”,“面孔”有狰狞的、有凶狠的、有和善的、有亲切的,“那么‘中国面孔’到底是一副怎么样的面孔呢?”就引发了考生思考和辨析;2021年上海卷作文,围绕“事物的价值被认识”与“时间的沉淀”的关系设置论题,更具思辨性,重在引导考生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展开理性思考;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Ⅰ关于围棋中的“本手、妙手、俗手”的作文题同样具有思辨性,要求考生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2022年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是“学习今说”,虽说考生对学习是最熟悉的,但他们不一定对学习本身有过理性的思考,试题可以引导考生反思自己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拓展思维深度,建立正确的、符合时代的学习观。 (四)强化情境式写作,引导考生写真意抒真情 近五年高考作文试题普遍设置写作情境,其优势是写作情境真实,写作任务明确,便于考生设身处地地展开想象和思考,充分发挥写作水平。如2019年全国卷Ⅱ的作文试题,写作情境有1919年5月4日的学生集会、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等,给了考生一个说真话、说实话的良好环境。2020年北京卷的“一条信息”,与现实生活情境十分贴近,有助于考生结合真实经历自由发挥。而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Ⅱ的作文试题材料“人”字描红漫画,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Ⅰ的作文试题材料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以及2022年全国甲卷《红楼梦》中“大渐进的本手,中国如何在当今涌动的时代浪潮中牢牢立足?“中国方案”,从来都是以本手为基础,稳重周全,彰显了大国的自信和担当,为奇峰突起的妙手创造实现的可能。(感情色彩浓郁,家国情怀深厚,将中国智慧与本手相联系) 以本手为基础,方能成就妙手。人人都渴望一记妙手技惊四座,但更多时候,我们必须凝神聚气下好本手,夯实基础,为妙手铺就垫脚石。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愿你我在人生路上勇敢博弈,以本手扎根,以妙手开花。(语言上追求文采和展现思想深度的有机融合,善化用名句,时有自创金句镌刻文中,成为得分亮点) 借鉴要领之四 论据丰富,素材广博,从个人事例到国家事例,有简笔勾勒更有浓墨描述,让文章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 ①四字句开篇,富有文采。文章采用四字句开篇,优美的词语和整齐的句式,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文采,从而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目光。第一段联系材料从棋谈起,叙议结合,引出论点——“我们人人都在局中,须知眼高手低,难免沦为俗手,只有以本手扎根,方能以妙手开花”,引人深思。 ②结构清晰,论据丰富。本论部分采用的是递进式分论点,思路安排和结构一目了然。整篇文章,论据丰富,广泛运用各类素材,有达·芬奇、杰克·伦敦、方仲永的事例,也有中国腾飞发展的事例,论证有力,颇具说服力。 ①第一段,引出中心观点的句子。 ②结尾段文字,化用名句的句子。 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深化主题。如文章第三段列举了达·芬奇、杰克·伦敦的正面例子,也列举了方仲永的反面例子,从正反两方面来阐释观点,做到详略分明、重点突出,显示出考生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你若盛开,清风徐来 2020年上海一考生 “敏锐者早已从蛛丝马迹中嗅出了时代的变化,有志者亦不甘被平庸所淹没。”(名言开篇,起笔不俗,切题准确)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的,乍如惊雷,偶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我们都非常渺小,如同蝼蚁一般。(演绎材料内涵,为下文的展开铺垫蓄势) 借鉴要领之一 要善于经营文章的开头,做到新颖脱俗不落窠臼,快速吸引阅卷老师的视线,激发其阅读兴趣。 作家史铁生说,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总是让人出乎意料,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凭借顽强不屈的意志和超高的智慧,建立了文明社会,故自强不息,载物之上,定胜乾坤。(再引用名言,自然承接上文,提出文章观点) 纵观整个人类进化史,我们会对意料之外的未知事物感到惧怕。原因有二:其一,人是惰性动物,一旦沉溺于习以为常、毫无变化的“舒适圈”,便丧失了走出“舒适圈”、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其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循规蹈矩地生活,一切事情都在既定的规则下运作,虽有应急预案应对突发状况,但大部分缺乏实际可操作性,难免落入纸上谈兵的窠臼之中。(从人类进化史的层面分析人为什么会对未知事物感到惧怕,条理清晰) 虽然人们在最初面对意想不到的转折时会手足无措,但当我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时,会发现我们有能力将不可控的事件变为可控,面对转折,我们并非无能为力。(第一句承接上文,“但”字一转紧扣到论点上,自然展开下文论述,运笔之妙,看似随意实则独具匠心)西方哲学强调人的主动性的强大作用,在面对“挫折”这座看似不可逾越的高山前,人们始终保有“人定胜天”的决心与毅力,这种意志与物质世界的抗衡,不仅是人们脚踏实地、咬紧牙关啃着“硬骨头”,希望可以改变现状,展望未来的攻坚之战,更是精神领域的升华。 借鉴要领之二 学会在论证时紧扣论点来论述,层层深入,既巧妙勾连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又使说理条分缕析,透彻入木。 更为重要的是,(“更”字用得妙,既承续了上文,又在论述上再进一层)当人们在极力扭转事物发展进程的不良局面时,当人们在试图挣脱被动角色的桎梏时,自我力量一次又一次得到突破,在与“意想不到”的未知抗争中,我们的预判能力、抗风险能力得到了提升,而“转折”也自然而然地顺遂人意。朱光潜先生说,人要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诚哉斯言!当人类面对历史重要转折时,更应不畏险阻与困厄,勇敢前行。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动荡不安,孔子在陈绝粮,席不暇暖,以儒学安身立命;墨子主张“兼爱”,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楚国欲攻打宋国时,阻止鲁班造云梯攻宋,在乱世之中安抚民心;庄子曳尾涂中,却以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胸襟,坚守道家清静无为之思,不与权贵同流合污,更道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概述先哲事例,言简意赅,恰当巧妙,很有说服力) 疫情当前,幸有那些勇于面对意想不到的转折的“逆行者”,拨开阴霾,得以让清风徐来,让你我意志之花缓缓盛开。(结尾收束有力,结合当今现实状况,既有称颂,又有感召力) ①立意准确,引用名言。考生从材料入手,鲜明地提出观点“自强不息,载物之上,定胜乾坤”,在论述观点时引用名人名言事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很有见地。 ②结构严谨,肌理缜密。文章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了“引—议—联—结”式结构,开篇由名言引入,演绎材料内涵,为下文的展开铺垫蓄势,自然引出观点;主体部分分别从人类进化史和哲学层面做深入分析,层层深入,义理勾连,环环相扣,析理透彻;末尾回扣现实,收束有力。 ①第三至第四段,层层深入论证的句子。 ②第五段,列举事例的排比句。 文中长句与短句交替运用。长句整饬丰厚,逻辑性强;短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可读性强,有感召力,能引人共鸣。此外,恰当的引用,以及如“诚哉斯言”文言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内蕴,提升了文章的品位。 跳出箱子思考 2019年上海一考生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只有在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我们才会对音乐的“中国味”有更深刻的感受,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从中可以看出,越是熟悉的事物,我们往往越难客观、深入地认识。若想深入认识事物,便需跳出事物本身,从远处重新加以审视。(开门见山,由材料中接触了不同国家、风格的音乐后,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认识的现象,引出文章主题) 借鉴要领之一 通过简要论述材料来切入论题,表达个性化思考,可加深文章与材料的联系,让主题更加明确。 对熟悉事物缺乏深入认识,首先是因为缺少比较。(分论点一,分析对熟悉事物缺乏深入认识的首要原因)由于熟悉之物往往就在我们身边,甚至与自身紧密相关,我们日常所见、所闻皆无所异,久而久之,我们便会以为事物本就如此,而不能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中发现事物各自的特点,自然也不会对其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在比较中,我们才能认识到熟悉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恰是这种不同定义了该事物的特点与价值。正如“中国味”并非绝对存在,而是与异域音调的不同造就了“中国味”。 其次,对熟悉事物缺乏深入认识,还因为我们置身其中。(分论点二,分析对熟悉事物缺乏认识的第二个原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置身其中让我们无法从整体上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从而对熟悉事物的判断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断的色彩。清末士大夫无视当时中西方科技水平的差异,始终以“天朝上国”的姿态审视西方国家,难以看到自身的落后之处,这正是不能“跳出来”看待事物导致的。 由此可见,没有通过比较,一直置身于熟悉事物之中是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事物的。(“由此可见”四个字引出对上文分析论证的总结,同时引出下文“如何打破局限”的思考) 而要打破这一局限,对熟悉的事物进行更深入的认识,需要做的就是跳出事物本身与其拉开一段距离,在对比中认识事物,洗去主观色彩而客观地认识事物。正如西方谚语所说:“在箱子外进行思考。”(通过引用的方式点题,让文章紧扣主题)只有当我们跳出事物本身,用客观的眼光重新审视早已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与他物的比较中把握其特点与本质,我们方可对事物有更深的体悟,恰如在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乐后,我们方可认识“中国味”的真正内涵,在“中国味”的特色中感悟其独特价值与美感。(再次回顾作文材料,呼应前文) 借鉴要领之二 通过简要论述材料来切入论题,表达个性化思考,可加深文章与材料的联系,让主题更加明确。 更进一步说,跳出熟悉事物的最终目的,还是回到熟悉的事物上,发现身边事物的美与价值。千百年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人们先是发现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只是无数行星中的一颗,而它又如此特别,有蔚蓝的海水、丰富的植被、多样的动物……跳出熟悉事物的局限,重新认识事物,正如人类摆脱“地心说”的傲慢,在客观的认识中,真切体会地球之美。(举例贴切主题,分析透彻) 艾略特曾说,我们不停地探索,所有探索结束时,都是物归初始,都是此境初识。他依然还在探索。跳出箱子思考,方可对习以为常之物有新的认识,挖掘其美与价值。 ①底蕴深厚,立意深刻。这篇文章紧扣材料,化用谚语作为标题,新颖别致而内涵深厚。考生从不同角度对如何深入认识熟悉事物进行分析,显示出其善于透过事物表面抓住本质的能力,体现了考生出色的思维能力。在论证中,考生自如地引用了不同领域的素材、谚语、名言等,体现了深厚的学科素养和积累功底。 ②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文章开篇紧扣材料点题,然后从两方面分析“对熟悉事物缺乏深入认识”的原因,进而分析打破局限、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进一步推进,“回到熟悉的事物上,发现身边事物的美与价值”。文章论证结构层层推进,分析透彻,可谓丝丝入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①第二段,分析“对熟悉事物缺乏深入认识”的首要原因的句子。 ②最后两段,总结观点、呼应前文、点明主题的句子。 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结构顺序行文,可使文章内在联系紧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反映出考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野蛮筋骨承载青云之志, 淬炼意志以许家国赤诚 2021年湖北一考生 百余年前,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写道:“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百余年后,中国从积贫积弱发展成为世界强国。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强者依赖自身之强不爱惜身体,身体总有一天会弱下去。同样,弱者如果能坚持体育锻炼,身体也能强健起来。当代少年秉持这样的体育精神,以野蛮筋骨承载青云之志,淬炼意志以许家国赤诚,踏破时代的迷雾,剑指天涯,于强国之路上浩然慨歌,奔赴曙光澄明的未来。(开篇语言典雅严谨,观点鲜明,过渡自然、得体) 野蛮筋骨方能披荆斩棘,淬炼意志方能策马扬鞭。(分论点以警句形式展现,体现在体育精神滋养下我们可以拥有强健体魄、培养坚忍意志,这样才能披荆斩棘,笃定前行)幸福是花,成功是果,若想欣赏花的娇艳,品尝果的甘甜,必须拥有强健的体魄、坚定的信念。钟南山院士曾打破男子四百米跨栏纪录,如今八十多岁高龄的他仍坚持锻炼,精神矍铄地奔走在抗疫一线,永远不会被风雪的寒威所吓倒。2019年的女排世界杯上,中国女排11连胜,哪怕只剩1%的机会,也要付出100%的努力,虽一路走得摇摇晃晃,但心中仍有坚定的信念。当下,所谓的野蛮筋骨,淬炼意志,并不是要求人人都拥有如专业运动员一般的身体素质,而是希望你通过体育锻炼,能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以及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体育锻炼使你不会被羸弱的躯体拖慢奔跑的步伐,面对前行路上的沟壑坎坷能勇敢地迈步跨过去,一往无前奔赴黎明。以强健体魄为马,方能行万里不知疲倦;以坚忍意志为舟,方能在汹涌的时代浪潮中笃定前行。 少年自强方能铸盛世中华,众志成城才能谱就时代华章。我们高喊着“少年强则国强”的壮辞,这不是年少轻狂,而是铮铮誓言。年轻的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在勇夺多枚冠军奖牌后,得到了美国滑雪队抛出的橄榄枝,但她毅然选择回归祖国怀抱。她虽然出生于美国,但小时候常随母亲回北京,家庭也重视对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她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一口地道的京腔诉说着当代少年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与对祖国的赤诚热爱。或许,自强的少年来自大江南北,却有着共同的信仰和使命,他们终将凝聚成磅礴的力量,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我辈今日之自强不息,必将成就明日之盛世中华。 奋斗不息尽显大国担当,砥砺前行方能破局出新。(分论点在内容上成逐步深入之势,且与前面两个分论点句式相仿,成排比结构)时代的进程是环环相扣的乐章,时间的刻度是奋斗者的足迹,从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到1949年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从南海边奏响《春天的故事》,到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代表的铿锵发声,中国在一代代青年的奋斗之下,已走到了世界舞台中央。当代青年需牢记,强者若是故步自封、安于现状,终会被后来者超越。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方可长治久安、盛世恒昌。放眼当下,我们携手并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休戚与共,在云谲波诡的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争当新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在危机中寻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篇章。 弱者不必自悲,自强前路由我;强者不可自喜,须知来日方长。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我必将以野蛮筋骨承载青云之志,淬炼志以许家国赤诚,在自强道路上无畏跋涉、奋力开拓。以千山为证,我辈自强不息;以万水为凭,我辈不负韶华。(辩证分析强与弱的关系,增添了行文厚度,彰显了考生的思维深度) 借鉴要领之一 引入论点自然贴切,语言描写细致精巧,如“野蛮筋骨承载青云之志,淬炼意志以许家国赤诚”,文采飞扬。 借鉴要领之二 论据要典型,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据,突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略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考生用一两句话将钟南山、中国女排的事例讲述出来,语言简洁、有力。 ①审题深入,立意准确。考生对材料的理解非常深入,抓住“秉持体育精神”这一关键点,设立了三个分论点,分别从个人发展、时代责任、大国担当三个角度展开论述,最后用简洁的文字总结全文,进一步进行辩证分析,深化主旨。 ②结构清晰,论证严密。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最后用简洁的文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在论证过程中,考生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①第二至第四段,简述分论点的句子。 ②最后一段,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的句子。 考生极其重视语言的锤炼,如三个简述分论点的句子,经过考生的精雕细琢后,使得语句意蕴深厚、表现力强,展现了考生的文采,夺人眼目。除此之外,文章最后一段“你我必将以野蛮筋骨承载青云之志,淬炼意志以许家国赤诚,在自强道路上无畏跋涉、奋力开拓”,长短句交错使用,节奏明快,读之朗朗上口。 借鉴要领之三 以句式整饬、论证逐步深入、富有思辨性的句子作为分论点,使文章结构清晰,表达更有力度。 借鉴要领之四 文章结尾力求升华,要善于进行辩证分析,让文章更具深度。 借鉴要领之三 对于人们熟悉的素材进行概述,形成铺排,可丰富例证,增强表达效果。 借鉴要领之三 结尾时要适时点题、扣题。在论述中引用名言,可以增添表达效果。 借鉴要领之一 引入论题要自然巧妙,不着痕迹而又水到渠成。 钱江潮涌看精神 2018年浙江一考生 提到浙江,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钱塘江的潮水。“八月十八潮”,来时排山倒海,势不可当,弄潮儿们从高墙一样的潮水上冲过去,拼搏超越、激流勇进。为此,人们对浙江这块神奇的土地,平添了几分敬重,对“勇立潮头、务实创新”的浙江精神,更是赞赏有加。(从钱塘潮水说到弄潮儿,再说到浙江精神,过渡自然,入题巧妙) 古时候的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土地资源极为短缺,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浙江人的生活条件实属艰难。但浙东学派有一群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他们有渊博的学识,善于独立思考、质疑辩证、开创新说,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不仅对浙江历史文化传统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对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整体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阐述古时候的浙江人,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精神世界极为富有)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拨开荆棘,孜孜探索,这是我所看到的浙江精神。(单独成段,总结上文,条理清晰)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群义乌敲糖帮人,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用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开始了他们艰辛的创业之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义乌人对富裕生活的向往驱使他们走出家门,挨家挨户地去收鸡毛。从最初的鸡毛换糖开始,到成立第五代小商品市场,再到通过网络全球化与世界接轨,从事小商品国际贸易,到最后创立亚洲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人凭着这种敢破敢立、敢闯敢拼的精神,经过多年的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素材丰富,荡气回肠,极有气势) 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候,也要敢于尝试新事物,这是我所悟到的浙江精神。(进一步阐释浙江精神的内涵) 如今的浙江,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过去,“大锅饭”“公社制”的分配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严重束缚了经济发展,但浙江人始终萌动着强烈的市场意识,自发地进行着商品经济的尝试,最终取得成功。富有创新精神的浙江人走南闯北,率先改革,创新创业,探索市场模式,让浙江经济发展写下了众多的“全国第一”,如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个股份制企业在这里初露锋芒,中国第一辆民营汽车从这里驶向世界各地…… 即使在最安逸的时候,也要居安思危、创新奋斗,这是我所体会到的浙江精神。(从另一个层面阐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浙江精神的全新内涵) 钱江潮涌,奔腾不息。站在人生新起点、时代新阶段,我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敢破敢立、敢拼敢闯的浙江精神而骄傲。同时,也更期待浙江精神能够与时俱进,被赋予更多新的内涵,成为“中国精神”的强大支撑。(总结全文,由衷表达骄傲之情,同时展望未来,期待浙江精神被赋予“新的内涵”,并由此提升到“中国精神”的层面) 借鉴要领之二 以独立成段的句子总结上文,能使文章脉络分明,结构严谨。 借鉴要领之三 要善于锤炼自己的语言,让文章更有可读性与感染力。 ①开篇自然,入题巧妙。文章开篇先写“提到浙江,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钱塘江的潮水”,再从钱塘潮水说到弄潮儿,最后说到浙江精神,入题巧妙,过渡自然。 ②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文中不仅提及浙江的自然景观,更有能够真正体现浙江精神的代表人物,从古至今列举了浙东学派的学者、义乌的小商贩,对观点的论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 ①第一段,引入论题的句子。 ②第四段,阐述义乌人不惧艰苦,体现浙江精神的句子。 适当使用过渡句,承上启下。如文章第三段、第五段、第七段都以独立成段的句子总结上文,使得文章脉络分明,结构严谨。 2022年高考满分典范作文代表作 2022 年 高考满分典范 作文代表作 详解真题思路要点 呈现满分作文典范 1.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转向“线上”,你一定有不少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 请以“在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校学生会成立新社团“悦读会”,要拟一则招新启事。请你围绕“阅读带来审美愉悦”这一宗旨,为启事写一段话。要求:语言简练,有吸引力。 (2)核酸检测排队时需要两米安全距离,一些社区为两米间隔线设置了安全贴心、形式多样的标志,有的是撑起的晴雨伞,有的是贴在地上的古诗词图片。请你选择一个检测点,依据其环境特点,设计两米间隔线标志,并写出设计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3)请以“像一道闪电”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022年的北京卷高考作文延续了以往议论文与记叙文并重、现实与传统兼顾的特色。从议论文体的“学习今说”到网络时代的“在线生活”,都要求考生写作时结合现实,紧跟热点, 同时思考现实与传统之间的联结,体现出中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辩证的思维能力。 第一道作文题“学习今说”要求考生关注“传统文化传承问题”,以经典儒学篇目《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入题,让考生结合实际生活,围绕“学习”这个主题做古今对比。古人的“学不可以已”与今人提倡的终身学习都说明无论是进入大学还是踏入社会,学习都是不可以荒废的事情。以此要求考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同时借助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更新知识。“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即要探究古今学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则暗示了写作方向。首先是学习的目的和价值,一个人的学习必然是为了提升自我价值,进而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其次是学习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这一点要求考生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谈谈在学习中应该采用哪些合适的学习方法,获得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最后一个则是“评价标准”,要求考生从学习效果考虑,暗示考生要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考试、升学、功利化学习等现象写出自己的思考。当然,在学习态度和价值取向上,考生须将学习建立在“家国情怀”“传承文化”的基础上,以此来诠释新时代下对“学习”的全新认知。 第二道作文题则给出了明确的背景——网络时代,而且是疫情影响下的网络时代,关键词是“在线”,要求考生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着手,写出自己的真实体悟。材料的思维导向分别是“网络时代”“疫情”“经历、见闻和感受”,现实导向则是“活动转向‘线上’”。因此,写作的重点要放在“线下”到“线上”的生活改变。疫情为背景,我们可以结合电脑、电视、手机上看到的资讯,合理想象,将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联结。注意写作时不能停留在“线上学习”,而应该以此为基点,拓展延伸来关注社会动态,观察整个社会的改变。特别要注意从“线上生活”来映照自己在各方面的思考,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做出价值判断,体现出自己对生命、人生的思考。要求“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这明确规定了不能脱离实际,要写得“真实”,写出“细节”。 构思角度提示: 题目一:学习今说 :从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入手。“学不可以已”是一种美好品质,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需要终身坚持的活动,这是学习自身的意义。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长期坚持的道路和方针,必然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同时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终极目的必然是实现自我价值,进而创造社会价值,这里可以结合“传承文化”“文化自信”等来写作。 :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入手。信息时代,我们学习的方式有许多,可以借助网络,可以借助传统的书籍,可以与同学、老师一起学习、进步,也可以走入社会从现实中学习知识。学习的方法有许多种,可以根据时代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谈谈自己如何借助新科技不断提升自我,这里可以结合“与时俱进”“学无止境”等,在写作中须强调紧随时代而学习的重要性。 :从学习的价值和标准入手。对于学习,不可以简单地将之与“成绩”“考大学”“考出好名次”直接关联,而应该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在于增长见识,而不能用功利的数据来衡量学习的意义。判断一个人是否力学笃行,关键看他内心是否充实,精神是否饱满,是否用知识为家庭、社会、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这里可以结合“学以致用”来写作。 题目二:在线 :从“在线”的生活实际入手。考生亲身经历了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与生活,因此可以以自己的真实经历或见闻为素材,详细叙述一则事例,可以是身边的人、事,也可以是在网络、电视上看到的人物事迹,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写出真实感受和体验。 :从“在线”的利弊角度入手。“在线”是疫情当下的一种选择,有防止疫情扩大的意义,但“在线”的生活也有不便利的地方。考生可以以时间为线索,谈谈进入“在线”生活后依次发现了哪些利弊,并写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选择典型事例,谈谈其中各方面的利弊,写出个性化的、具有思辨性的感悟。 :从“在线”带来的改变入手。考生可以从“在线”这种特殊的生活状态入手,由浅入深,逐渐深化对“在线”的理解,写出在“在线”生活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改变,继而思考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面对事情的心态等怎样转变,以此写出种种变化叠加之后人生方向如何调整等,也可以描述线上学习是一种怎么样的生活状态,以此写出真情实感。 微写作: 本次三道微写作都体现了多层次合理表达个人认知的特点,既贴近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又突出问题情境,考查了多种应用文范式。第①题要求为学校社团写一则招新启事,属于传统的应用文写作,考生要注意抓住核心词“阅读”“审美愉悦”来写作,号召大家重视阅读,同时表明本社团愿意提供阅读园地。第②题要求为核酸检测点设计两米间隔线的标志,考查图形设计的创意以及解读,综合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第③题则是抒情文类或现代诗歌写作,考生可以根据“闪电”的内涵展开联想,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与“闪电”类似的物象,赋予相应的内涵,也可以从诗歌、现代文、文言文等经典作品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篇目,尝试从中触发灵感,表达个性化理解和体验。 第①题侧重“号召”,第②题强调“说明”,这两道小题都偏重对生活场景设置的解读,要求考生从生活实际和日常观察入手,激活相关生活体验,允许多元开放的解答。第③题则偏重诗意解读,“闪电”可以联想的东西有许多,提供的思考空间较大,要求考生从多维度理解其内涵。纵观这三道题,都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入手,写出自己对现实的真知灼见。 学习今说 北京一考生 百家争鸣的时代,“王官之学衰而诸子兴”,虽是乱世,全新的思想不断涌现,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善学巧思,便成了诸子得以开宗立派、扬名天下的不二法门。其中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劝学》中阐发的学习观,在今天仍然很有意义。生于“知识爆炸”时代的我们,当对前贤观点进行借鉴和改进,树立适应当下社会的学习观。 《劝学》开宗明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学习就像孤帆渡汪洋,汪洋无际,学海无涯;知识正如一座深渊,深渊无底,知识无尽。无数杰出人物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荀子这句话。著名科学家霍金身残志坚,他没有因为健康状况而停止学习;数学家冯康喜爱古典音乐,于是将图书馆中的有关书籍逐一借阅,他没有因为专业束缚而停止学习。即使物质条件匮乏,我们的先辈仍然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坚持学习,当今社会的瞬息万变更要求我们广泛而长久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俗语妇孺皆知,“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的箴言振聋发聩,我们要树立勇攀书山、敢游学海的决心。 然而,知识浩瀚如海,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渡济沧海?唯有持思考之楫,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方可安然驶于学习之海而不迷失方向。正如孔子告诉我们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之道漫漫,独立思考就足以抵达知识的宝山吗?不,还不够。韩愈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我们在学习中必然会遇到困惑,而面对困惑,除了独立思考,还要学会勤问,借他人之智慧藤蔓攀登陡峭的书山。善思勤问,从师而学,才可以在学习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百舸争流的潮头、风云变幻的隘口,人类以学习适应变迁,才能在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中,矗立于人类文明的金字塔。时代的广阔舞台为你我开启,世界的航道宽广无比,让我们手执思考之楫,脚踏交流之舟,向着知识的海洋驶进,驶进,再驶进! ①环环相扣,行文流畅。文章紧扣材料中的“学不可以已”来写作,行文有条不紊,分论点环环相扣。开篇点出观点,在“信息爆炸”时代,“当对前贤观点进行借鉴和改进,树立适应当下社会的学习观”,接着通过杰出人物的孜孜不倦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再以“渡沧海”“登宝山”两个比喻逐步引出善思、勤问这两个学习方法。观点之间环环相扣,内容层层递进,一线贯穿,富有说服力。 ②结构严谨,主题集中。开头点出观点,中间部分以“学习要坚持”“学习要思考”“学习要勤问”三个要点紧扣主题“学习观”集中展开,结尾处再进行归纳总结,呼吁人们“手执思考之楫,脚踏交流之舟,向着知识的海洋驶进,驶进,再驶进”,使全文结构严谨而圆融。 在线 北京一考生 “急,急,急……”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王佳一边念叨一边来回走,居家隔离的在线生活,让她快急成热锅上的蚂蚁。 “不行,我一定要出去,总不能只在线上确定爸爸安好。”王佳心里说。她转身扭开门锁,打算嘶啦一下就将门前的封条一把扯下去。当将要把门推开的时候,王佳眼前浮现志愿者送菜时的温和笑容,居委会大妈耐心开导的亲切笑容,“大白”拒绝帮送东西时充满歉意而又坚决的温和目光……王佳的手一顿,放在门上的手缓缓垂下了。 “可是,爸爸怎么办?” 这个念头瞬间将王佳击垮,她无力地瘫坐了下来,耷拉着脑袋靠在门板上。在这白色的封条后方,她无奈地闭上了眼睛,想要忍住那不由自主的啜泣,却丝毫安抚不了焦灼的心。 滴滴滴…… 微信收到信息的声音响起,王佳有气无力地拿起手机。是爸爸打来的微信电话!她接通视频一看,心里叹气,“哎,又憔悴了。”本来爸爸在乡下住得好好的,没承想摔了一下,把右手摔骨折了。王佳只好让爸爸来城里住,方便她照料。爸爸来了,却又需要隔离14天后才能进小区,只好在附近租了个平房暂时住下。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王佳住的小区偶发病例,自己被封闭在了小区里。 哎!只能在线联系的爸爸怎么办?他人生地不熟,又没有亲戚朋友,父女俩唯一的联系方式只有微信了。只能在线上确认彼此安好,这是多么心酸而又无奈呀! 一声长叹! 滴滴滴……刚挂下的微信电话又响了,还是爸爸打来的。 王佳疑惑地接起电话,刚接通就听到了爸爸开心地说:“囡囡,别着急别着急,爸爸有吃的啦,居委会的大妈刚来过,说是你托‘大白’送来……” 什么?王佳眼前一下又出现了那充满歉意而又坚决的目光。 滴滴滴……是一条微信发来了,上面写着:“王佳女士,您好。我是‘大白’,实在抱歉,防疫无小事,门口封条真的不能撤。但是您父亲的情况我们也了解了,我已经联系居委会人员给您父亲送上生活物资了,请您放心,安心隔离。” 王佳眼前一下模糊了。 后记:防疫期间,不少人都经历了“在线”生活,我也是其中一员。听说了这件事,我不由得感慨:原来,在线的生活,不因疫情而冷漠。 ①巧设悬念,情节曲折。本文的构思非常巧妙,通过“居家隔离”的际遇写出了“在线生活”的无奈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文章先设置了悬念,王佳着急要出门却被封条阻隔住,让人不禁思考她着急出门的原因,接着写她担忧爸爸,却只能“在线”关注爸爸的生活,以父女俩的无奈衬托防疫形势的严峻,最后则以爸爸的一通电话和“大白”的一条微信,点明防疫人员为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所做的努力。如此一番曲折之后,在后记画龙点睛,点出文章主题“在线的生活,不因疫情而冷漠”,水到渠成。 ②紧扣材料,一线串珠。材料中给出了特定的背景——疫情期间,本文抓住封条、微信、物资送达、隔离心理等要素来写,以“情”串联全文,隔离中的父女亲情、彼此守望相助的温情、“大白”和居委会的热情等,都通过这个特定的事件展示了出来,读来线索明晰,故事情节十分动人。 第 1 题 北京一考生 为了进一步用读书涵养心灵,在阅读中感受愉悦,我校学生会近日成立了新社团“悦读会”。本社团以“涵养心灵,愉悦精神”为目标,立足于阅读经典名著或美文佳作,每周将定期举行读书分享会,筹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快乐地遨游于书海。诚挚邀请您参加我们的“悦读会”,让阅读充盈我们的心灵,让“美”从书的海洋溢于你的心湖。 这则启事目的明确,行文规范,符合“招生启事”的要求,紧扣住“阅读”的“审美愉悦”来写,并将之具化为“涵养心灵,愉悦精神”,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同学们参加,最后呼吁大家“让阅读充盈心灵”,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第 2 题 北京一考生 我会将“两米间隔线”标志设计成一道检测闸门的形状,两侧写一些引导性的文字。适用的场所是火车站、高铁站的出入口广场。原因是这个地方本来就有很多检测闸门,易于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让人自觉遵守规则。闸门的形状十分显眼,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更不容易被人们忽略,对人们的心理暗示强,能达到较好的防疫效果。 这则微写作对材料中的“环境特色”的理解到位,抓住广场人员密集、检测闸门众多的特点,从造型显眼、心理暗示强的角度说明自己的设计理由,比较有说服力。 第 3 题 北京一考生 像一道闪电 苏翊鸣 像一道闪电 用那绝佳的翻转轨迹 照亮我的双眼 谷爱凌 像一道闪电 用那高超的抓板技艺 照亮我的双眼 我还想起来 苏炳添像一道闪电 在那个夏天里 听他冲过终点的呐喊 愿你也能有这样一天 像一道闪电 在我心灵的海面上 闪映出人生的璀璨 考生的构思精巧,对“闪电”的理解没有拘泥于形状,而是从奥运会的明星人物入手,抓住他们的运动特点,赋予了“闪电”独特的内涵,写得十分有诗意。最后从运动员推及读到这首诗的每个“你”,自然而然地提出希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22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依然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由生活中的“烟火气”将深厚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与老百姓的日常温情相结合。这道作文题在抗击疫情和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紧扣时代脉搏,追寻时代精神,以熟悉的生活氛围引导考生充分认识自身与社会、自身与时代的关系,思考寻常“烟火气”之于国家、民族、个人的价值,表达其感悟。该命题立意明确,逻辑清晰,既关注现实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又引导考生去感受当下生活中最平凡的美,让每个考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论。 有句话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次作文首先要抓住“烟火气”这个关键词。烟火气就是有生活的味道,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材料由这个词入手,从家庭和国家两个角度指出了“烟火气”的基本内涵外延,并列举了“烟火气”的三种表现:“家人团坐”“国泰民丰”“温情祥和”。“家人团坐”即传统概念上的生活气息,也许是家家户户一日三餐的朴素温馨,也许是记忆里家乡的炊烟袅袅,它是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国泰民丰”既是烟火气的表现,又是烟火气的保障,只有国家繁荣昌盛,老百姓生活富足,寻常生活的烟火气才能更富有底色和生气;“温情祥和”是烟火气的内核,也是烟火气寻常而又弥足珍贵的原因。命题者从这三个方面展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爱家爱国的情怀,传达了关注民生、人民至上的精神理念,同时也指出,个人在享受烟火气的幸福的时候,也要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将烟火气的幸福美好带给更多的人,让国家、民族的烟火气越来越浓烈。 材料最后指出,“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肯定了烟火的价值,更激发了考生对自我幸福、人生价值的思考。烟火是寻常,但能坚守寻常却是一种伟大。至此,也激发了考生去思考,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贡献力量,守护这份“烟火气”,创造“最美的风景”。在思考中,考生就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从小家到大国的精神升华。 总的来说,这次作文就是让考生从生活实际、人生感悟、理想信念、家国天下等方面进行多维度思考,在烟火气里体会生命的温度、心灵的宽度和自我价值的广度,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力量和希望,去成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创造。 构思角度提示: :由小及大,展现家国情怀。从“家人团坐”入手,谈烟火气的温情,给人的成长"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这些试题材料的情境性、反猜题功能很强,很好地避免了套作、宿构的可能性,让考生真正临场发挥,写出真正的想法。 (五)文体要求更加开放,允许考生有个性发挥 近五年高考作文试题的文体呈现多元化,有传统的议论文、记叙文及自选文体,也有要求写某一种应用文体,如2019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的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2020年全国卷Ⅰ的发言稿、全国卷Ⅱ的演讲稿以及全国新高考卷Ⅱ的主持词。到了2021年、2022年,高考作文试题基本不再限制文体,这给了考生自由选择文体的空间,也展现出了“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美丽景象。 从近五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来看,“立德树人”的命题方向不变,主题也较稳定,但取材却更广泛且具有深度。因此,我们在备考高考作文时没有必要去猜题押题、背范文,而应该在把握好命题方向的基础上,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审题立意及不同文体写作的训练上。要想写好高考作文,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高考命题指南,作文备考有目标 我们都知道高考作文命题是有其规则和标准的,在备考时也要熟知这些命题规则和标准。因此,我们建议考生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关注命题五趋势。(1)强调青年学生的使命感。选取和当代中学生息息相关的热点事件,把这种对现实的认知和感悟放在时代的背景中,真实地体现出考生的价值判断、时代情怀和责任梦想。(2)主题鲜明的开放性。把话题直接摆到面前,让考生自由选择,梳理关系,筛选角度,以文显情,以文化人,以文载德。(3)思维清晰的辩证性。寻求“多元多维”突破,不再是“非此即彼”“非白即黑”,而是深度思考后的理性分析。(4)强烈的时代意识。材料、话题来自当下社会热点,主题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先进性、前瞻性。(5)题意主旨的深刻性。主题往往体现深刻的哲理性,能够以小见大,给人以启发。 二是关注高考作文的主旋律。如个人奋斗、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家国情怀、文化传承等。 三是关注时事关键词。如科技创新、机遇与挑战、家国责任、时代使命、逆行英雄、中国精神、世界命运等。 高考作文紧跟时代步伐,我们备考也要与时俱进。 (二)创新作文训练思维,作文备考有路径 高考备考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尤其是作文备考更要有规则、有路径、有目标。目前,各种作文辅导书琳琅满目,其辅导方法也大同小异。对此,我们在选择作文备考方法时,应秉持这样的观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里介绍几种通用的作文备考策略,考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一是明确政策路径,作文备考有方向。从近五年的高考作文可知,高考作文是有命题“指挥棒”的,“指挥棒”就是作文命题的行驶路径。因此要了解作文设题的政策变化。 二是选择实用方法,作文训练讲实效。首先,统筹布局,作文训练要科学化、系统化。其次,抓住自己的薄弱项多训练,如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写作前,务必要厘清这些问题:作文题中有哪几个任务?如何驱动成自己的作文?如何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弄清楚这些问题后,写起作文来才能思路敏捷,如行云流水。 三是训练多种文体,作文体裁求多元。高考作文要求考生能写除诗歌之外的多种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及各类应用文体等。平时在作文训练时要熟悉各种文体的格式和写法。我们可以以同一个作文试题写多种作文体裁,训练多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自如地在考场上应对各种文体。 四是积累作文素材,作文内容更充实。没有作文素材,犹如无米下锅,是很难写出内容充实、有说服力的高考作文的。因此,平时多为高考作文“备料”很有必要。 (三)掌握高考作文“套路”,考场作文有技巧 考场作文与平时的作文有很大的区别,因为我们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写出能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作文,力求少出错、多出彩。因此,我们在熟知考场作文的诸多特色之后,要有针对性地掌握考场作文的特殊写法。 第一,审题三步骤。 要准确无误地审好作文题,最好做到三个步骤:一是读懂材料明要求,二是准确立意定中心,三是确定文体拟题目。例如,2022年广州二模作文题目:根据漫画《资料找时方恨多啊!》的内容和寓意,表达你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很明显,这道以漫画为材料的作文试题跟我们常见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一样,可以采取“三步法”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明要求。在漫画中,有一位戴着眼镜的人在一堆“学习资料”中找东西,地面上散落一地的书本。由此可知,他是找了很久也没能找到需要的资料,此时他满头大汗,发出感慨:资料找时方恨 多啊! 读懂材料:漫画中的场景,既表现了一种现实状况,也传递了一种隐喻。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在面对浩瀚无边的资料时,陷入筛选、辨析、汲取、消化等多重困境。 看清要求:作文题要求“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写作要求,也就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指令,一般有三个:(1)找准作文的“中心语”,即关键词,这个漫画的中心语就是“资料找时方恨多”;(2)表达你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3)表达你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 第二步,准确立意定中心。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写作方向。议论文里叫确定中心论点,记叙文里叫确定中心思想。作文立意一般有五个要求:(1)中心——明确而集中;(2)格调——积极而高尚;(3)内涵——丰实而深刻;(4)形式——新颖而别致;(5)感情——情真而意切。而漫画作文审题要注意四点:一是漫画作文也属于材料作文;二是要认真看懂、解读画面内容;三是要特别注意标题和其他文字;四是要联系社会现实和个人实际。画中人的感叹“资料找时方恨多”也是揭示漫画主题的点睛之笔。如何快速处理海量的信息,做到高质、高效利用信息?如何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如何提高搜索信息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确定立意方向: (1)在“信息爆炸”时代,让信息真正为我所用;(2)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自救”? 第三步,确定文体拟题目。确定立意之后,马上要明确文体,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或是写其他文体,我们应选择最有把握、最能表现立意的文体。明确了文体,再根据文体拟出作文题目。不同文体的题目能传达出不一样的感觉,比如写议论文,立意方向可以直接转化为作文题目,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拟恰当又别致的题目。 第二,考场作文提分要素。 考场作文最直接、最抢眼的提分要素是题目、内容和文章结构。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简短、直接又具体的题目最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简短,就是题目字数不要太长,最好不超过12个字;直接,就是题目要紧扣题意,最好出现作文关键词,尤其是议论文的题目最好能够代表文章的中心论点,让阅卷老师一看题目就知道你的文章写了什么,是否紧扣了题意;具体,就是题目要突出中心,让题目与中心论点保持一致,或者让题目直接代表中心论点。 要想写出字数足够、内容充实的作文,我们可以在文章架构以及素材上下功夫。如写议论文,我们可以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论点,接着分析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在论证部分,可提出三四个分论点,论述时先阐述分论点,再举例论证分论点,最后小结分论点。这样显得文章结构清晰,思维逻辑严谨。此外,我们要尽量使论证方法多元化,除了使用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还可以通过正反事例去论证观点,增强说服力。在选择作文素材时,尽量不要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应突破时空,兼顾古今中外。在往年的考场作文中,大部分考生列举的事例过于大众化,这样的考场作文往往令人感觉乏味,所以平时要记得积累一些独特的、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素材备用。 总之,高考作文备考是需要智慧和技巧的,犹如驾驶帆船,既要有行驶的目标和方向,又要有熟练驾驶的操作方法,做到了这些,自然就一帆风顺了。有了明确的备考目标和内容,又习得写作之法,何愁高考作文不得高分? 审视高考作文, 感悟备考之道 ——2018—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全景观察及2023年作文备考策略 广东省特级教师、作家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 邹天顺 作文研究专家谈高考作文满分技法 满分技法 作文研究专家 谈高考作文 专家详解满分技法 助力考场写作 立意“四字经”,亦可得高分 ——考场作文之立意技法探微 高考作文研究专家 祝振全 “语之所贵者,意也。”文章亦如此,文以意为主,“意”就是文章的主题和核心。一篇文章没有了“意”,其结果就是文不成文,章不成章。所以,对考场作文而言,尤其是对现在的“自定立意”作文而言,立准意、立好意颇为重要!在高考作文备考时,欲使作文分值高,立意方面的专题训练必不可少,甚至要贯穿整个高考备考复习过程。笔者结合平时作文教学以及自身写作经验,总结了套关于作文如何立意的“四字经”,与大家分享,以供参考。 “准”,即准确,不模棱两可。立意准确,是评判考场作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历年高考作文题目,除命题作文题目外,其他任何类型的作文题目,如果立意不准确,不仅会偏题、跑题,还可能满盘皆输。考场作文若要立意准确,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解读: 1.抓住关键词句,深层解读。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对于高考作文题,尤其是材料作文,只有抓住了关键词句,立意才能准确无误。如2019年上海卷的材料作文——“如何去认识事物”,要先抓住该材料的关键词:中国味。再深入解读材料内容:中国味,即中国音乐味、艺术味、文化味,等等。然后抓住关键句“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就不难拟出准确的立意,如寻中国味,树文化自信。 再如2018年江苏卷作文题所给 材料: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