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60强-毕竟东流去
作者简介
朱增泉,中将。1939年12月18日出生,江苏无锡人。195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干事、教导员、科长、处长、军政治部副主任、27集团军政治部主任、27集团军政委、国防科工委政治部主任、总装备部副政委、中纪委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参加过老山轮战。 长期坚持业余写作,已出版诗集、散文随笔集48本,约500万字。先后获得八一文艺奖、中国诗人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诗歌、散文入选几十种选本。散文《中国西部》入选中学和大学语文课本。散文《文赤壁》被选为高考语文分析范文。主要作品有《战争史笔记》(五卷)、《朱增泉散文与随笔》(四卷),另有诗歌作品集三部。
内容简介
灯下读史,避开帝王看 将相,注意两个人:一个范 蠡,一个吕不韦。在漫漫五 百年春秋战国这出风云际会 的长剧中,这两个人一前一 后,一东一西,先后粉墨登 场,分别出演过重要角色。 范蠡在长江之滨当过越国大 夫,吕不韦在黄河岸边任过 西秦相国。两人的经历异中 有同、同中有异:范蠡先做 官,后经商;吕不韦先经商 ,后做官。在他俩由做官到 经商、由经商到做官的过程 中,又各有一位他们心爱的 绝色女子,为他们的事业或 献身或殉情。 官职、财富、美人,这 三件宝贝,哪一件里面都夹 杂着善恶并存、祸福相依的 成分;倘若再将这“三原色” 挤到同一块调色板上,那就 对不住,贪婪者志浊情浑地 涂抹出一幅幅污浊画面者众 ,而能以大智大德绘出灿然 景致者寡焉。 独独范蠡此人,一生“居 高官,致巨富,挟美人”, 却能“名垂后世”,千古称奇 。他是先做官,后经商。那 就先看看他为何做官,又如 何做官吧。夫范蠡者,楚国 人氏,虽“出身衰贱”,却苦 学有成,有奇志大谋,怀治 国安邦之志。然其时之楚国 ,君主无为,贵族专权,国 运衰落。他又死也不肯去走 权贵们的路子,只得埋没民 间,装疯卖傻。当权者清明 公正招贤,昏庸徇私纳亲, 古今通律,无可奈何。幸而 春秋战国时代“人才市场”相 当活跃:一些在本国得不到 重用的文武人才,反被招纳 天下贤士的别国吸引了去, 破格重用,位至将相,这样 的例子屡见于史。思想上的 百家争鸣,组织上的人才竞 争,相映成为春秋时代诸侯 并起、群雄纷争之际的奇异 社会景观。楚国上层的政治 腐败,造成本国人才严重外 流:伍子胥、伯韶奔吴,文 种和范螯赴越,都到别国去 做了“客官”。吴、越两国得 了这几位人才,吴越之争也 就拉开了跌宕起伏、精彩纷 呈的一幕。 这里有个问题:范蠡此 人在本国混不到官职,竟跑 到别国去做官,“官瘾”如此 之大,他不以为耻吗?问得 有理。然而叹我人类,为了 治理这乱纷纷相争相扰的社 会,自古至今,总得有人出 来做官。孰荣孰耻,其实并 不全在想不想做官,而在为 何做官、如何做官。况且当 时之楚、越,其实都是中国 ,范蠡并未出洋。他离楚之 前,曾同好友文种做过一次 长谈,两人都为楚国的现状 和前途忧心。他俩谈论的命 题是:为了报效楚国,必须 到越国去图谋发展。文种问 :“你我离楚,何以反能效 楚?”范蠡答:“今楚之危, 莫大于东邻日盛之吴。而能 牵制吴国西向犯楚者,越国 也。你我辅越图强,必能牵 制吴国,以轻楚国之危也。 ”范蠡心系故国盛衰安危, 真可谓苦心孤诣。由此可见 ,范蠡决意到越国去,绝非 为了想去混张绿卡什么的, 切望诸君稍加留意古今出国 之士情怀之高下。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