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不存在(精)/未来哲学丛书
作者简介
马库斯?加布里尔(Markus Gabriel),28岁即成为波恩大学讲席教授,是德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哲学教授,代表性著作有《意义域:一种新实在论的存在论》《为什么世界不存在》《古代怀疑论与观念论》《写给二十一世纪的心灵哲学》等。 译者简介: 王熙,波恩大学哲学系硕士。 张振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著有《斗争与和谐:海德格尔对早期希腊思想的阐释》《心如直弦:一个青年学人的德国札记》,译有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特拉夫尼《苏格拉底或政治哲学的诞生》、特拉夫尼《海德格尔导论》(合译)等。
内容简介
我们无法知晓一切,因为不存在将一切都聚集并组织起来的原则。世界并不存在。如果我们将“上帝”看作这样一种原则,那么上帝也将由此而不存在。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总是处于寻找的过程中。正如克尔凯郭尔与海德格尔所指出的,我们正是这种始终身处找寻自我之路的生物。每一种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回答来打断这段寻找自我之旅的尝试,都是一种迷信与自我欺骗的形式。宗教是对世界进行说明的对立面。宗教与世界并不存在的论题关系紧密,这几乎不是偶然——从印度教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梦,到耶稣的名言,他的王国不是这个世界,再到佛教对世界的克服。我们甚至可以略带挑衅意味地说,宗教的意义在于指出上帝并不存在,上帝不是保证了我们人生之意义的客体或超级对象。若人们认为存在一个掌管宇宙与人生的宏大统治者,那么他们就犯了错。因为并不存在这样一种某人需要去加以统治的世界整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宗教或者对上帝的谈论都是无意义的。相反,宗教的意义应被看作是对我们自身有限性的承认。宗教采取一种保持最大程度的距离的态度。之后宗教又向着人类返回,通过与上帝的交互人类才得以进入到精神历史的历险中。没有宗教便绝不会有形而上学,没有形而上学便绝不会有科学,而没有科学便绝不会有我们如今能够表述出来的这些知识。并不能将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仅仅简单地视为启蒙的一种形式。宗教的分崩离析并非现代的标志,我们对自由的理解的不断扩张才是。此间处于现代中的人类认识到,他是精神并且该精神拥有一种历史。这一维度在过去对我们而言隐而不显或者只是初露端倪。所以人们同样不应将对精神及其历史的承认斥责为是前现代的或者一种退步。宗教已然建立在对精神的承认的基础上。宗教中自然也存在欠缺的形式,存在纯粹的迷信与操控性的教派。然而科学中同样也存在欠缺的形式,存在科学上的错误,离开了这种错误就不会有科学进步。人类的某种立场有发展为病变的危险,从中不能推论出我们应该将其废除。因为对精神的清除行为本身就是精神,诚然这只是精神的一种最坏形式——如克尔凯郭尔所言,是对自己的拒斥与非本真的绝望的精神形式。因此,在处理“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比某些笨拙的教派或新无神论者所认为的更加谨慎。谁若在处理上帝的问题时不考虑精神的历史性,谁就已经真正地错失了这个问题。德国观念论者和伽达默尔都已正确地强调了这一点。上帝的存在问题不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因为上帝显然不出现在宇宙中。任何宗教认为上帝出现在宇宙中,人们便有充分理由将其作为一种错误、一种拜物教的形式而加以摒弃。然而并非一切宗教都是拜物教式的。毋宁说宗教本质上关涉的是人类及其在意义关系中的定位。我们无法通过求助于专家意见来“外包”这样一种定位,因为并没有通晓人之存在的专家能够替我们分担这一责任。 本书是德国波恩大学史上最年轻的哲学教授、“新实在论”代表人物马库斯?加布里尔的代表作之一,由德文原文忠实译介而来,文字生动朴实、浅显易读,是了解“新实在论”这一当代哲学思潮的优选书目。1. 当代著名哲学家经典力作。 本书作者马库斯?加布里尔28岁即成为波恩大学讲席教授,是德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哲学教授,也是当代哲学新思潮“新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本书德文版出版于2013年,从德文原文忠实译介而来,译文信实可靠、生动流畅,是国内读者了解这一哲学思潮的不二之选。 2. 趣味横生的大众普及作品。 本书虽然是一本纯哲学著作,介绍的是当代学术思潮,但作者一改此前哲学著作和论文长篇大论、枯燥乏味的写作方式,文字浅白生动,叙述娓娓道来。作者极善于拿生活中的事例来举例,并大量借用小说、电影、电视等当代媒介的例子,将艰深的理论融于生活的日常,既不失深刻又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