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始末(精)

三案始末(精)
作者: 温功义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三案始末(精)
ISBN: 978710804518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宰相之为帝王的辅佐,其渊源是很久远的,也可 以说自从有了 帝王以来,就有了地位仅次于帝王的宰相。 这一制度,历来便都为论者所肯定。每当说到太 平治世,总是 以明君善于择相、贤相能竭诚事君,作为主要因素。 很多相处得较 为和美的君相之间,彼此也常以融合无间、如鱼得水 ,相互赞誉。 粗粗见来,似乎君相之间总是以和衷共济、同心协力 才是正道。但 历观史籍、揆诸实际,却又不然。自殷周以来,便是 君相合力共治 之局,其间帝王掌握着最高权力,处理实际的政务则 较宰相为少; 宰相掌握着次高权力,而处理实际的政务却较帝王为 多,彼此互为 消长,彼此意见相合时固然常有,而彼此相异时却也 时见。相合自 然无话可说,相异则不免要相互让步,或竟发生冲突 。伊尹放太 甲,成王疑周公,便是极早的例证。自此而后,君相 之间的斗争就 没有断过,只不过是冲突的缓和与激烈各不相同而已 。这其间,霍 光、曹操、司马氏父子和桓温等人,都是以相权压倒 了帝权的突出 人物。 君相之间虽说不断有些争持,但从权位上来说, 优势自然总是 在帝王一方面的时候为多。而且每逢改朝换代,君相 之间的权势总 要有些变化,这变化的趋势则是帝权不断上升,相权 则不断下降, 因为每个开国之君为了保全他的基业,总要除掉一些 前朝制度中对 帝王起到约束作用的条文,而添上一些扩大王权的条 文。历代继续 这样修改,帝权与相权之间的距离也就越来越大。这 样,到了明 初,帝权和相权之间相距便已绝远,但明太祖朱元璋 还是觉得宰相 的权力对他的帝业终究是个威胁,最后终于把这个行 之已久的宰相 制给废除了。 废除了宰相制,君权越发增重了,君主专政,至 此已发展到了 顶端。这对于帝室的稳固自然是有利的,在有明一代 的一十六帝 中,于童年间便即位为帝的很有几个,另外又还有些 倦于理事的 人,多年避居深宫,很少临朝问政。然而即便如此, 帝权还是很巩 固的,并没有出现过权倾一朝、足以代立的人物,其 最主要的原因 当然应该说是取消了宰相制的缘故。不过,也正由于 居安无危,明 代诸帝,除去建国初期的所谓二祖以外,都极缺乏历 练,只有宣 宗、孝宗,稍为后世加以称许,其余都不过是些碌碌 无为的人,坐 视国是日非而振作乏术,终至内外交困,以至于亡。 这又是一心只 为增重帝权而殚精竭虑的人所没能想到的。 明太祖朱元璋之终于废除了宰相制,是在他建国 为帝后,为了 巩固帝权,经过多年的思虑和谋划,最后才毅然决定 的。最初,他 对设立宰相辅佐国政的制度,也是一如前代,并无一 点疑虑。早在 他建立大明帝国之前,还是称为吴国的时候,便已经 设立起了宰相 的职位了。从吴至明,宰相都称为丞相,共有左、右 二员。那时位 居左丞相的是李善长,位居右丞相的则是徐达。朱元 璋建立了大明 帝国,即位为帝以后分任左、右丞相的还是李善长和 徐达两人。那 时丞相的任所称为中书省,丞相之下设有左丞、右丞 、参知政事等 职称的属员。徐达在中书省为右丞相的时间并不久, 只有两年略多 些,后来便因要率领军队出征而离开了那里。李善长 在徐达离去不 久,也因病致仕(即退休)家居。继李、徐而任职丞相 的,又有汪 广洋和胡惟庸两人,汪是在李善长于洪武四年正月致 仕之时即被任 为右丞相,继李而来掌管中书省的事务的。胡惟庸比 汪广洋的入相 要晚两年多,他是于洪武六年七月才被任为右丞相的 。有明一代曾 任职丞相的只有李善长、徐达、汪广洋和胡惟庸四人 ,只从洪武元 年到洪武十三年初,有过以左、右丞相为首的中书省 ;到洪武十三 年,胡惟庸以谋叛被诛,中书省也随之而被撤销,此 后丞相的官名 和职所便都化为乌有了。 明太祖朱元璋是在即位为帝后才逐渐感到帝权和 相权之间的冲 突,几经设法想要加以调整,但都并不令他满意,最 后才决意废除 这一制度的。从他们君相之间自开国以至最后李善长 一家都被族 诛,明太祖的不断谋划,事后看来,还是很显然的。 徐达在相位的时间最短,他又是四个丞相之中唯 一未被处决的 人,所以在他和朱元璋的关系之间,有关宰相制的废 除的迹象并不 多。可以略去不说。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