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8.50
折扣购买: 旅游质性研究方法
ISBN: 9787100224581
余志远,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旅游管理系主任、博士,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指委委员,辽宁省文旅融合专家库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文化和旅游部研究课题1项,省教育厅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2019年大连市优秀科学著作二等奖,在《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地域研究与开发》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中国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迄今已走过40 余年的路程。在这段历史进程中,学者们在旅游学科的田野里精耕细作,并已培育出一大批丰硕的果实。单就体量而言,可谓蔚然大观。而其中用于诸多问题分析的方法,从最初的逻辑分析与哲学思辨,到各种数理统计和多元质性研究方法不断涌现,一时之间,颇有百花齐放之感。但其中有一个现象应引起国内学者的警觉——这是国内旅游研究方法应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态势,即定量性质的实证研究在国内旅游研究的现阶段正在大行其道。有学者曾在十年前就敏锐地观察到了此种现象,并指出:“国内旅游学界的方法应用经历了从没有方法到普遍应用定量研究方法的过程。”定量研究方法在旅游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无疑反映了旅游学界的科学方法取向。这与早期常用的方法相比较,显然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但是,过度实证化和对定量研究方法的一味追捧让人有矫枉过正之感。事实上,谢彦君、张金山对实证研究方法在旅游研究中应用不适与过度等问题作出过反思和批判。比较而言,质性研究方法越来越被更多的旅游研究者接受及青睐,这或许来源于三个方面的事实。首先,国内旅游学术界目前已普遍感受到了因理论缺位而带来的研究困境,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旅游产业实践发展的困惑,这些现象都在迫切地呼唤旅游基础理论的构建,尤其是唤起中国本土理论建设意识的觉醒。2020 年7 月,《旅游导刊》召集举办“研究转向与理论建构系列研讨会”;同年12 月,海南大学召开“《旅游学刊》理论创新工作坊首期论坛”。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和论坛的举办,或许能够反映当前这个阶段国内旅游学人对理论缺位所产生的警觉,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一种集体焦虑或忧患意识。尽管定量研究也能产生理论贡献,但该理论形成路径过程中理论假设的提出实际上源自于质性研究的结果或者理论思辨与逻辑推演。从这个角度来看,质性研究在理论构建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在旅游产业发展实践过程中所涌现的各种有待讨论和分析的问题当中,并非所有性质、所有类别的问题都能由定量研究解决,该方法在面对意义与情境等问题的分析时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无能为力。从更苛刻的意义上来说,社会科学中的定量研究遵从的是自然科学方法论的逻辑与要求,但在人文主义者看来,人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与差异,自然现象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和可量化性,可以对其加以客观实证的解析与说明,而人文社会现象,尤其是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则具有非确定性、个别性和非量化性,它们本质上是个意义世界、价值世界,不可能被客观地加以解析和说明,而只能通过理解才能把握。从这个角度来说,质性研究在旅游研究中具有存在或应用上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最后,经过方法论学者的不懈努力,质性研究不再局限于纯粹的思辨或形而上学,现象学、类属分析、扎根理论、话语分析等彰显着科学与理性的质性研究方法为越来越多的旅游学者接受、认同并加以广泛应用。本章重点对科学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与重要话题进行讨论,首先阐释什么是科学,科学研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以及从质性研究的角度审视科学方法的特征;其次,剖析科学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概念、命题、理论和范式等基本范畴;再次,从不同的角度回顾科学研究的类型;最后,有必要讨论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本书从哲学角度谈旅游研究中的方法论,逻辑严密又不失律动有趣。本书系统讨论了旅游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方法,非常适合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还可作为其他研究者的案头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能获得较好的出版效益。读者面广,有较为稳定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