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干燥
ISBN: 9787532185207
徐楚舒 90后,大学里教摄影技术课的老师。 曾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留学,拥有金融学和动态影像两个硕士学位。 在伦敦读书期间,与同学组建乐队,在西区一家名叫“Alley Cat”的酒吧演出。 在悉尼工作期间成立个人工作室——极目传媒。2018年自编自导的音乐短片Edda由Yanni Markovina 、Katarina Grobler担任主演,Tahsin Rahman担任摄影指导,悉尼3By3工作室担任片尾曲的录制,于同年7月在悉尼大学公映。 本书《干燥》是基于短片Edda创作而成的长篇小说。
你在物色一个杀人犯 暴雨在车站涌动 电光撕裂了天空 静下心来 不要再说谎了 你的内心再也燃不起火焰 血管干燥脱落 再无自由的喘息 就是他了吗 他是你杀死自己最合适的人选 对于你是谁或不是谁 他早已没了知觉 刹那是寂静的 恒久的黑夜与盘旋的星空 没有疼痛 只有一扇门 你为他留了一扇门 你没有真的死去 只是消失了 等着他来找你 ——摘自林野的音乐专辑《Before & After》中的第九首《Holborn》。 录制于2012年12月 英国伦敦 人死前,活着的一切会像幻灯片一样从眼前闪过。 当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还在英国的艺术学校里读书。 伦敦雨后湿润的空气,混着口中涩涩的咖啡蔓延开来,夹杂着些许惬意。我们坐在学校一楼的餐厅里,颇具闲心地看着那些期末临近的学生,绷着脸健步如飞地穿行。影子落在围栏上,脑袋的地方圆滚滚地凸起,身体被折射拉长,好像五线谱上移动的音符。 我不是个能够适应校园生活的人,她也是。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都保持着沉默,与同学的关系也较为冷淡。学校让我恐惧,艺术院校尤为如此。到处充斥着逃避现实的利己主义、矫情的怪物与自以为是的综合体。他们学习艺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自由的表达,而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与众不同。 学校餐厅的工作人员会在下午五点关门前,在货架上摆放免费自取的司康与酸奶,我和她是这个时间段的常客。芒果混合榛子粒,蓝莓混合燕麦,正巧最后两杯,是我们喜欢的口味。我喜欢看她坐在我对面吃东西,她总是对甜品抱有热情,不管吃什么都动作自然舒展,极少见到她弄脏衣服。 我躺在餐厅的沙发上,细细地咀嚼着坚硬的榛子粒,思考着未完成的毕业作品。 到底要不要接受导师的建议加入低音单簧管呢? 脑海里断断续续地播放着加入低音单簧管后的可能效果,我在心中反复调试。 创作的开始总是无比美好,激情化作火光,在键盘上肆意挥洒,精力充沛,连觉都舍不得睡。然而,只凭灵感维系的火光很快就会燃烧殆尽。卡顿、停滞、枯竭,翻来覆去地修改,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 前一秒,精神富足得像个国王,后一秒,沦为乞丐。 完美主义者的悲哀,始终无法放过自己。 “林野,你这么纠结是做不好艺术的。” 低音单簧管的声音渐渐淡去,我用意念启动了“白色作曲”法。 “艺术本来就是展示自我意识的过程,独特且无可替代。你反复想着别人怎么看待你的作品,背离了创作的初衷,只会让自己痛苦。” 她一直是个有主见有个性的女生,唯独缺乏体恤他人情绪的能力。她不知道这首谱子是我写给她的,整首音乐里面只有三个和弦,和弦的级数是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间。这是我表达浪漫的方式,也是我对她的纪念。临近毕业,毫无由来的伤感淤积在心底堵成一面墙壁,而她却像一缕烟雾,远远的抓不住,靠近了就散了。 我没办法不去想那些细节之处的残缺,纵然可以使用一些花哨的手段骗过观众,但终究无法违背内心对创作的忠诚。我曾跟她形容过这种感觉,就好像进入平淡期的情侣,在伴侣以外的人脸上偷偷落下的吻。 而这个偷来的“吻”,不堪之处只有自己知道。 没有舞台演出经历的人或许很难体会,在明明清楚自己谱了首烂曲的情况下,生硬的转折,依旧要装作情绪高昂地表演下去。表演可以粉饰外壳,却无法改变糟糕的本质。就好比我们会将出于善意的谎言称为“白色谎言”,将披上浪漫情调外衣的奢靡资本主义影片称为“白色电话片”。 而我将这种自欺欺人的作曲方式称为“白色作曲”。 “你最近在忙什么?”我问她。 “在研究一个装置艺术的展览。我的毕业作品已经交了。” “已经交了?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我有些惊讶。 “完成了就交了,我不需要别人的意见。” 这话说得好像跟我赌气一般,多少听起来有些刺耳。 她是我大学时代的女朋友。我们在同一个学校读书,不同学院。 毕设前期,她带我去画廊寻找灵感。长长的回廊,数百部油画作品按照绘画的风格、时期、派别及作者整齐摆放。 艺术是感性的,抽象的,是瞬间的回眸。艺术品的吸引力在于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连接,不受时空的限制发生感应,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无需只言片语,就能唤起共同的情绪与记忆。缓慢地挪步,感受着光影明暗的变化,画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着作者在眼前一点点的描绘。 我的思绪被猝然击中,停下了脚步,久久无法转开视线。画中死去的男人躺在冰冷的棺材里,伤口清晰可见。所有的颜色消失殆尽,只剩下冰冷、悲伤、令人绝望的蓝色。 “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画中的人是他年轻时最好的朋友,叫卡萨吉马斯,也是个画家。十九岁时,他们结伴到巴黎寻求发展。” 耳边传来她清冷的嗓音,油画专业的她自动为我讲解起来,“他们在巴黎过了段纸醉金迷的时光,但事业迟迟没有起步,经济拮据,卡萨吉马斯很快就陷入了绝望。” “他是怎么死的?” “自杀。” “自杀?” “卡萨吉马斯在巴黎爱上了一个街头女,他倾其所有,爱得炙烈,但女人很快就移情别恋了。痛苦绝望中,卡萨吉马斯拿枪指着自己的女友,一枪射偏,女人躲在桌子底下逃过一劫。而他却以为女人死了,饮弹自尽。” “可看画中并不觉得卡萨吉马斯死了,好像只是在沉睡。” “因为毕加索扮演了他的角色。” “代替他继续生活?” “是这个意思。毕加索在卡萨吉马斯死后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搬进卡萨吉马斯的公寓,同他的女友睡觉,并在公寓里作画。你看右手边那幅毕加索的自画像,也是蓝色的。” “无法接受好友的死去,所以将自己想象成他。” “艺术家是不是很疯狂?” “一点也不,很浪漫。” 我看着画中蓝色相拥的裸体,陷入了沉默,内心却始终无法平静。我和她靠得很近,我的下巴轻轻地抵着她的肩,安静地闻着她身上“法国菩提”的香水味。清冷、抽离、孤独,仿佛与蓝色融为一体,成了创作的一部分,旋律在心中涌动。 气味也是记忆的一种,即便时隔多年,变了音容笑貌,一旦闻到那个熟悉的气味,就会被瞬间带回当初的美好。人的气味独一无二,有些人的气味是诱惑,是擦肩而过的惊鸿一瞥;而有些人的气味是屏障,是将自己束之高阁与外界分离。 “如果我死了,你会代替我继续活下去吗?” 旋律暂停,目光交叠,化为无声。 我不知该如何回答,乐队配合着沉默,徒留心底的节拍如轻烟般散去,多了几分悲伤,亦多了几分回味。 “林野,人死前,活着的一切会像幻灯片一样从眼前闪过。” “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我经历过。” “你看见了什么?” 她抿着嘴唇,细细薄薄的优美弧线,却有一丝难以言状的绝望从她的眼睛里稍纵即逝。她的嘴巴动了动,而我却什么也没听到。 “你说什么?” 我把手放在耳朵旁,示意她再讲一次。 “滋……滋……”电流划过的声音。 我晃了晃脑袋,还是什么都没听到。 我的耳朵仿佛突然间坏掉了,耳膜内系统出了故障,所有的声音都被一种刺耳的金属音替代,我赶紧捂住耳朵,却无济于事。金属音越来越大,耳膜隐隐刺痛。 我看着她,用目光寻求她的帮助,而她那双琥珀色的眼睛,却流露着陌生而失落的情绪,像是穿透了我的身体看向一个遥远的维度。她的脸在逐渐虚化连同周围的布景一起,有细密的水珠从天花板上降落下来,滴在我的脸上。 就在这一瞬间,我的腹部突然急剧绞痛起来。 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疼痛,足以摧毁一切,仿佛一只野兽要把我的身体一块一块地撕碎。痛感牵扯着全身的肌肉与神经,我深吸一口气,弯下腰蜷缩起身体试图减轻这股强劲的疼痛。喉咙干痒难耐,我试着咳嗽几声,却加剧了痛感,口腔里涌出一股腥热,腹部肌肉猛地一阵抽搐,仿佛被闪电击中的刺痛袭遍全身。 我趴在地上动弹不得,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了。 我想说话却说不出来,我想喊她的名字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我看着周围的一切,墙壁、楼梯、毕加索的画,全都在旋转,朝着同一方向扭曲,仿佛快速融化的棒棒糖…… “林野!林野!你快醒醒!你不能睡啊!” 我坠入无尽的黑暗,那是一个女人的声音,高亢嘹亮,中气十足。她隐约穿着一条无袖的白底印花连衣裙,裙摆上一朵鲜艳的蔷薇印花极其显眼。她的身材高挑修长,四肢纤细,按理说应该是个美女。可是她拼命拍打着我的脸和手,却厚实有力,掌心纹路粗糙,像极了一个男人的手。 “林野!快把眼睛睁开!不能睡!你听到没有!” 我想努力集中起精神,体内却有一股强劲的反作用力抵抗着我,腹部还在剧烈地疼痛,疲惫感随之而来,身体忽冷忽热,小腿肌肉开始痉挛抽搐,意识逐渐混沌。远处的灯光若隐若现,很多人影跑来跑去。 救护车的声音渐渐清晰起来,有个医生模样的人带着听诊器,拿手电筒不断地晃着我的眼,在我的胳膊上扎进一根透明的输液管。两个穿着绿色医护服的男人,一个托着我的背部,另一个抓着我的脚踝,把我从地上野蛮地拖拽起来,垂直移动到了担架上。我的后脑勺被女人的手托着,我看不见自己的身体,但从女人惊慌失措的叫喊声中,我知道自己一定流了满地的血。 鲜血离开身体,冰冷随之袭来,我开始控制不住地哆嗦,手脚随之开始颤抖。从未感受过这般疼痛,无法忍耐且难以言喻,五脏六腑被强行扭曲,痛到只想死去。或许是医护人员给我注射了镇静剂的缘故,我的痛感缓慢地消失,伴随着强烈的困意席卷而来。那个长着一双粗糙的男人的手的女人还在呼喊着我的名字,用力拍打着我的脸,可我的知觉却在缓慢消失,直到一片空白。 若如她所言,濒临死亡,生前的片段会像幻灯片一样从眼前闪过,那刚才发生的一幕就是我死前的回忆了吗? 她和我说了什么? 为什么我会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刻,还在回忆这个片段? 我回到了十年前,回到了伦敦,回到了我的学生时代。 而她,依然在我的身边。 …… ★两个毫无关联且相隔十年的案件环环相扣,将所有人的命运都牵扯到了一起,引爆惊天谎言。 ★犯罪小说也可以有如此强烈的感情、如此极致的刺激及如此骇人的动机。 ★文笔精炼、构思巧妙、场面宏大、气氛唯美,最后三章拍案叫绝的层层反转,完全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