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一个人时的思考)

独处(一个人时的思考)
作者: 编者:周小博|责编:李杨
出版社: 中国纺织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独处(一个人时的思考)
ISBN: 9787518068555

作者简介

周小博br国家高级管理咨询师br国家高级企业培训师br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br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人力资本分会会员br法学学士、人力资源硕士br曾任国企、上市公司人力资源经理,中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拥有十余年人力资源管理实战经验和一万人次以上人才招募经验,专注于人力资源招聘、培训、咨询业务模块。具有企业薪酬体系优化、绩效考核体系搭建、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等专业能力,多年企业人力资源方面课程培训的讲师经验。

内容简介

什么是独处 最近,在网络上流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开车到 家后会独自坐在车里发呆?对此,一些网友认为,因为打开 车门的一瞬间是个临界点,打开车门就要面对烦琐的生活 、柴米油盐,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但唯独不是 自己,而在车上静静地发呆,这个躯体就属于自己。 这是个简单的问题,但从这个问题,我们也足以看到 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独处是多么渴望,那么,什么是独处 呢? 不少人认为,独处不就是远离人群,一个人待着嘛, 其实不然,在牛津词典中,将独处(solitude)定义为:个 体独自一人、没有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客观状态。 心理学家K0sh给独处下的定义是这样的: “在特定 的时间空间内,与别人没有直接来往时,开放、自在、觉 悟的心态。”他的意思是,独处并不是形式上的与他人进 行空间隔离,而是一种破除外界屏障的一种心理状态。独 处的意义在于开放觉悟自在的状态,而不是孤单寂寞冷、 负能量爆棚的一人蜗居。 对此,也有心理学家进一步指出,只有当个体与他人 在各个层面都不存在交往时才能视为独处。所以,独处并 非只是“个体独自一人”的状态,而是指个体没有社会互 动的一种状态。换句话说,独处既可以表现为独自一人的 状态,如独自一人在房里读书;当身处于人群之中,只要 没有社会互动亦可称为独处,如在图书馆或自习室内独自 地读书或是思考问题也可算作独处。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独处是对自我身心的一种调整 ,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更是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因为我 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长大成人,就是要成为独立的自我, 而不是他人的附属品。 可见, “独处”并不等同于“孤独”,由于外在表 现和内心体现的相似,人们常常混淆这两个词的概念。孤 独是指个体渴望人际交往与亲密关系却得不到满足时的一 种不愉快的体验。独处中的人可能不快乐,也可能是快乐 的。由于独处的人“动机”不同,所以产生的情绪体验也 不同。 例如在失恋后,想远离人群,一个人安静一段时间, 以此来抚平感情中的创伤,并对未来进行更好的规划;抑 或是每天在嘈杂的环境中待久了,想要享受此刻属于自己 的静谧时光放松心情。不论是哪种情况,独处都是对自己 内心的一次提炼,抛掉浮沉,只享受当下的这个时刻。因 为当我们从稚嫩蜕变出来,就背负了越来越多的责任,无 论愿不愿意,你都要将这副烂牌打成一手好牌。你不再是 自己,时间被亲人、工作、朋友、熟人瓜分,直到某一天 ,你忙完所有的事情,一个人坐在位置上发呆,你才发现 ,原来学会独处是成年人让生活慢下来的唯一方法。独处 才是生活中最好的奢侈品。 有人说长大了就不快乐,因为越长大越孤单,其实并 不是长大了孤单,而是我们不懂得调适自己。事实上,我 们大部分人都感觉到累,因为我们马不停蹄地奔跑,甚至 忽视了自己。例如,在工作中,你努力上进、提升业绩, 希望得到认可;每天上下班三点一线,没任何变化,回家 后做饭、吃饭、追剧,偶尔和朋友小聚……工作、家庭和 社交,似乎成了我们的一个个战场,你将自己活成了一个 超人,你是孩子的父母,是朋友的知己,是爱人的伴侣, 但唯独不是你自己,曾几何时,你也想暂时抛下这些烦恼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现在的你,依然按部就班地 工作和生活,其实,当你累了,你可以选择独处,将内心 的烦恼、压力都倒空,然后遇见崭新的自己。 我们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 独处,其实,独处很简单,你可以在楼下的花园散散步, 看孩童嬉戏;可以一个人看一场电影、喝一杯咖啡,看一 小时的书籍,也可以练瑜伽,这个时候你才是真正地放下 ,一个人越是有许多的事情能够放下,越是富有。P2-4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了解、不断认知的过程。 从一开始亦步亦趋地学习,到后来独立思考走进自己的灵魂深 处,独处是最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书从独处的妙处入手,告诫我们如何在独处中探究和发 现自己,并掌握独处的要义。有一天,我们真正与世界独处的 时候,你才能成为你自己,你眼中的世界将变得更加宽广,而 你最终也会在独处中实现完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