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说唱词话研究

宋元明清说唱词话研究
作者: 韩志强//李雪梅//于红|责编:吕绘元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78.40
折扣购买: 宋元明清说唱词话研究
ISBN: 9787203125426

作者简介

于红,女,1983年生,山西文水人,博士,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201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文学院,现任职于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明清文学,研究方向为俗文学与俗文化。在《学术界》《经济地理》《江西社会科学》《域外汉籍研究集刊》《中华戏曲》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各1项。

内容简介

绪论 1967年上海嘉定县城东公社澄桥生产大队宣家生产 队墓葬中出土了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为我们今天的俗 文学研究打开了一扇研究中国古代说唱词话的窗口。这 一窗口对接了20世纪初敦煌文献中说唱文学变文、词文 的发现,再通过前延后续,为我们架设起从先秦《诗经 》四言叙事长诗—两汉南北朝乐府(《孔雀东南飞》《 木兰辞》)五言叙事长诗—隋唐五代宋变文、词文七言 叙事长诗—元明清民国至今说唱词话七言、十言叙事长 诗等汉民族叙事长诗的历史长桥。中国古代说唱词话历 史脉络的贯通,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研 究中的一项重要发现,不仅对古代长篇说唱文学这一宝 贵文化遗产做了历史总结,也为我们现今及以后的说唱 文学研究与创新开辟出新的途径。 一、顾颉刚对说唱词话学术价值的定位 1929年2月,顾颉刚为姚逸之编述的《湖南唱本提 要》作序时,曾有这样一段论述: 这几年来,我多到了几处地方,看见各地方的形形 色色的唱本,屡屡打动我去搜集的兴味。我总觉得它们 是一种可以研究的东西,倘使我们不注目于文章的好坏 上而注目于民俗的材料上,那么唱本的内涵实在比歌谣 为复杂。歌谣固然有天趣,但是它大都偏向于抒情方面 ;要在里边求出民间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民众们脑 中的历史,它实在及不上唱本,唱本是民众里的知识阶 级作成的,他们尽量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写在唱本里,他 们会保存祖先口传下来的故事,他们会清楚的认识下级 社会的生活而表现他们的意欲要求,他们会略具戏剧的 雏形而使戏剧作家 有取资的方便,并且从唱本进一步便是长篇的弹词 和大鼓书,所以唱本也是这些史诗的辅佐。 顾颉刚作此序言时,并不知道这批“形形色色的唱 本”即是说唱词话(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1967年才从墓 葬中出土并逐渐为人所知,顾颉刚去世于1980年,应知 道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但他并未就此现象再进行过探 讨)。唱本应来自底层知识分子的初级创作,难免会良 莠不齐,白字俗字连篇,结构也不会精致圆满,读唱本 自然不如读诗有品位,诗歌创作是经诗人千锤百炼留下 来的,诗人们在作诗过程中删除丢弃的诗歌数量可能更 多,进入诗集流传至今的只是一小部分,如清代咸丰时 翰林学士董文焕曾在其日记中自述:“此余壬子迄己未 八年所作也,挞杂数十纸,漫无伦次。或家塾课余之作 ,或街途纪游之什。酒酣耳热,丹书之邮亭垩壁,稿即 随手散去。其存者,则多草之计簿。”而顾颉刚拿当时 正是研究热门的歌谣与唱本进行比较,认为歌谣来自底 层民众的口头创作,但大都偏于即兴抒情,要想从民间 作品中寻求更为深层一些的东西,唱本的优势明显高于 歌谣,唱本中体现着“民众里的知识阶级”的思想与愿 望,真实且珍贵,而且它们是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产生 并传播的,口传下来的故事往往也会被文字记录下来, 代代加工,层层累积,这类作品往往具有长久的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