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于中国视角的政治经济学演变(下册)
作者简介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富布赖特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九至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常委、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中央统战部联络员。主要从事价值和收入分配理论、地租理论以及土地制度和城市化问题研究。 已发表300余篇学术论文,8部学术著作,10部经济学教科书,2部经济学译著。主要学术贡献:创立了广义价值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论和垄断足够价格地租论,论证了非劳动生产要素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同样创造价值以及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价值的观点,提出了优先发展大城市和全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参与了2019年《土地管理法》的修改,设计了拆散五一黄金周、变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同时推行带薪休假制度的改革方案,推动了2008 年国家节假日制度调整。 曾获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入学论文奖(1988);第八届中国图书奖(1994);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88,1994,1996);南开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1988,1990);南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被媒体称为“敢谏直言的政协委员”、“土地委员”和“土地代表”,全国两会“十大言者”。
内容简介
第一篇 从狭义政治经济学到广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本篇作为全书首篇,旨在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提供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一方面来自对政治经济学古典传统的继承和现代范式的借鉴,另一方面来自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批判和对狭义政治经济学范畴的理论抽象。全篇分四章。 第一章试图总结和概括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共同秉持的理念和传统,分析这些理念和传统在尔后200多年经济思想史上经历了哪些变化,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该如何批判地继承以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优良传统。 第二章秉持逻辑批判的精神,揭示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存在的诸多逻辑悖论,强调要贯彻逻辑一致性原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基本理论的统一、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统一、科学理论的逻辑检验与经验验证的统一、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实现途径多样化的统一。 第三章遵循马克思关于最一般的抽象产生于最具体的充分发展的逻辑思维路径,对狭义政治经济学诸如资源配置方式、生产方式、生产劳动、经济剩余和资本等基本范畴,分别从一般、特殊和个别的逻辑层次上做了界定,以期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体系提供可资利用的元素。 第四章在总结前三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6个方法论原则,特别强调要用科学的态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要把一般的经济关系和特定的所有制捆绑在一起,不要把一般商品经济范畴当作资本主义特殊范畴而加以摒弃,不要把社会化大生产共有的特征限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现象而加以否认,不要把实现目标的手段当作目标本身而盲目坚持。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结项成果,理论经济学“两论”“两史”的融合 本书响应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力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开辟新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对政治经济学基本范畴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界定,以此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本元素和逻辑起点,体现了中国经济学界对“两论”“两史”的吸收、融合与运用。 2. 顶尖专家领衔编写,海量文献+实地调研凝成50余万字硕果 本书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领衔40人学术团队,另外8位教授作为8个子课题负责人潜心编写,涉猎的700多篇中英文献穿越350余年、跨越欧美亚三大洲。作者团队调研100余县市区,历时超4年,在丰富详尽的思想资料和新鲜真实的一手信息基础上,为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严谨的中国视角,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3. 创新理论模型,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逻辑根基 现存最有影响的经济学三大价值理论在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存在困难。对此,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为指导,通过对三大价值理论的分析比较和综合,构建了广义价值论模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和体现公平与效率内在统一的国际贸易模型,初步勾勒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出了逻辑一致的理论解释,具有原创性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