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1.40
折扣购买: 以动物为镜子
ISBN: 9787521748901
费陀斯·德浩谢尔(Vitus B. Dr?scher),当代最负盛名的动物行为学家,全球最受欢迎的动物题材科普作家,德国汉堡州人文科学院院士。大学期间,德浩谢尔专攻动物学和心理学,自1954年起开始从事动物学研究并发表专著。 在对六大洲多种动物的行为进行了几十年广泛深入考察的基础上,他撰写了30余部动物行为学著作,包括《动物们的神奇感官》《感官的魔力》《友善的野兽》《温暖的巢穴》《从相残到相爱》等。这些作品曾获德奥多尔·沃尔夫奖和施文·西蒙奖等多项国际大奖。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3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总发行量超过千万册。他还为电视台拍摄、制作了大量动物题材的节目,并担任报纸杂志的专栏作家和特约撰稿人。 德浩谢尔是一个具有哲学家气质的科学家,他的动物行为学研究侧重于动物行为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理解与指导人类行为的借鉴作用。在德语世界中,他的名字与动物行为学主要创始人康拉德·洛伦茨一样家喻户晓。
如何成为“兽群”之王?成为首领的两种方法 生活在加拿大北部高纬度地区的狼群,若像许多被“无能的领导者”掌管的公司一样,被头狼用严格、独裁、刚愎自用的方式带领,便注定走向灭绝。新的动物行为学研究一致将此作为在野外生存的动物研究的核心内容。对“恶”狼与兽群首领及其统治方法的陈旧观点仍然体现在诸如“伴君如伴虎,跟庄如跟狼”这样的可笑谚语中。 1955年前后,一位对学界贡献巨大的行为学研究者(在此隐去其名)仍试图通过人类的方式,设法使自己成为研究所的兽笼中一匹完全成年的狼的“首领”。他采用的方式如下:穿着棉垫填充的皮革西装、高筒靴、防弹背心和防护头盔,每天走入异常狭窄的兽笼中三次。一旦狼对他表现出攻击性,这位行为学家就用鞭子残忍地鞭打它。“必须告诉这只动物,谁才是这里的主人!”采用这种古代的集权者们所使用的方法,还自认为是按照狼群的自然规律在做,怎么可能建立起他的首领地位呢? 不用说,这个人惨遭失败。那只狼变得越来越狂野、凶狠。当它隔得老远嗅到“主人”的气味时,便开始在笼子里怒吼。不久,它被卖给了一家动物园,关它的笼子上安了一块牌子:“小心!非常凶恶!” 仅仅几年后,伯恩哈德?格日梅克同样试图将一只狼变为家庭成员,他关于动物人性化的观点总是让我感到很亲切。“为了省下养狗的税费。”他微笑着向我透露。 相比前面提及的那位学者的尝试,格日梅克采用的方法完全相反:他通过爱、友谊、关心、日常玩耍,甚至在地板打闹、打滚,与狼共同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共同体。狼晚上睡在格日梅克的床边。一次,他垂下手臂,用手摸了摸狼的头。“我头脑里所有的同情都转移到了这个动物身上”。从第二天早上起,他们俩就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了。 格日梅克步行穿过法兰克福市中心时,那只狼就走在它主人的身旁。人们没有注意到它,以为它是一只牧羊犬。如果动物学专家告诉他们这是一只狼,那可能会引发恐慌。 与此同时,其他动物行为学研究者开始观察狼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自然栖息地中的群体生活。至今,公众仍然未对他们的发现给予充分重视,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发现与“恶狼”以及压迫统治这一传统模式全然不符。 当由11匹狼组成的狼群在大熊湖附近的冻原洼地午休时,两只地位较低的公狼在狼群前,扑向彼此。在这种情况下,调解纠纷是狼首领的任务。但是,头狼并没有咆哮着、龇牙咧嘴地跳到它们之间,或将反抗者撕咬得血肉模糊,以向它们宣告自己的领导地位。 相反,它蹦蹦跳跳地过去,并向较强的那只狼发出了……游戏请求!如埃里克?克林哈默所观察到的那样,那只较强的狼立刻对头狼的游戏邀请做出了回应。两只狼扭打在一起,轮流成为赢家和输家,没有必须战胜对方的好胜心。这种好斗动物的攻击性在战斗游戏中逐渐得到宣泄,因而很快便将这场纷争遗忘了。这样,通过头狼的巧妙干预,原本会破坏群体凝聚力的厮杀险情在有趣且欢快的游戏中得到了消除。 这与我在本节开头描述的早前观点——认为头狼通过暴力与铁血镇压的方式统治狼群——相比,真是大相径庭!头狼的统治技巧是一种有难度的平衡行为,以此方式将一群天生就具有高度攻击性的个体联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彼此合作的统一群体,每个成员都可坚定地信赖彼此。如果狼群因内部纠纷解散,剩下的少数几只狼便无法再猎捕大型猛兽,必然难逃一死;尤其是在冬天,形单影只的狼肯定会先丧命。 更确切地说:为了捕捉一只鹿、驯鹿或北美驯鹿,需要至少5个“四脚猎人”齐心协力。7匹狼一起才能制服一只比欧洲马鹿体形更为庞大的美洲赤鹿,至少需要10匹狼协力才能战胜一只麋鹿。即使这样,也只有当猎物年老或生病时才能成功。 在食物匮乏的寒冬,若整个狼群一直为了找寻猎物而四处奔波,将对自身造成无谓的能量消耗。因此,它们会待在洞穴里休息,头狼则会独自外出两三天,承担起追寻猎物踪迹的任务。 如果头狼认为它发现的猎物踪迹是新鲜的并值得追踪时,它便会通过嗥叫向留在洞穴中的狼发送信号。在森林里,狼嗥声能传到6.5千米以外,在开阔的地带,甚至可传到16千米开外;然后,狼群便会以每小时6~8千米的速度一路小跑着过来。狩猎开始了。面对猎物,这些狩猎者的追捕速度能达到每小时60千米。然后,一切都进展得很快,约6分钟后,狼群便开始享用大餐。人们普遍认为狼群狩猎是两两搭档,全天追捕猎物,直到耗尽体力,埃里克?齐门(Erik Zimen)已经推翻了这种观点,并指出这种观点只存在于人们在书桌前吮着手指想象出来的探险小说里。 如果头狼在几天的侦查伏击后无功而返,追随者们依然会给予它热情的问候。这种表明它受到爱戴的信号使它感到欣慰。然而,在几次觅食失败后,狼群会越加饥饿,情绪低落。狼群中便会笼罩起一种紧张的糟糕氛围。在这种情况下,狼群中随时可能爆发争执。狼群再次面临极大的分裂危险。这时,头狼必须介入,以阻止最坏的事情发生。它能做些什么呢? 头狼坐下来,把头向后仰,发出动人心弦的狼嗥声,声音穿破云霄。一瞬间,所有成员都加入嗥叫的队伍中,将它们的音律转到半和弦上,或是交错对位。我们称之为嗥叫大合唱。这是对集体精神的表达。它使得群体成员们感到平静、镇定,再次将大家凝聚在一起。那句谚语的原意有它的道理:人们必须“随着狼一齐嗥叫”。这营造了一种平和的气氛,使得任何糟糕的事都不会发生。 在加拿大的雪地中,狼研究专家洛伊丝?克赖斯勒(Lois Crisler)怀着令人敬佩的勇气亲自践行了这句谚语……并因此得以幸存!当时,狼群在她的木屋边用鼻子打探着,她便开始模仿狼嗥。接着,狼群立即停止了它们原本探寻猎物的敌对行为,这位研究员没有遭遇不幸,就是因为她敢于融入狼群之中。 与头狼克服危机的方法相比,有些企业、政党、政府、杂志或出版社的领导者的行为是这样的:当因生存的恐惧而颤抖时,他们便辱骂关系最好的同事,解雇他们,招来愚蠢但会阿谀奉承的家伙或试图独自一人完成工作,由此,同事关系降至冰点。缺乏兴致和糟糕的情绪使得大家丧失创造力,愿意帮忙的局外人也因此被激怒。如此一来,毁灭之势便势不可挡。 回到克赖斯勒的故事。这时,事情发生了逆转,“救星”出现并帮助了头狼。自然界已有了这样的安排:在饥肠辘辘三四天之后,头狼的嗅觉增强了千百倍。它再次小跑发起了跟踪追击,一次便察觉到了猎物的轨迹;由于猎物过于年老,气味模糊,以至于头狼之前未能嗅探出来。头狼追踪猎物的痕迹通常需要几天,一旦看到猎物,它就会嗥叫:“警报!大家立刻赶过来!”狩猎开始,饥饿的狼群终于得救了。 兽性”与“人性”存在根本差异吗?《以动物为镜子:动物们的自然生活之道》告诉我们:并非如此。情感、语言、使用工具并非人类独有的能力,很多动物还具备利他、管理社群、学习和传授知识等复杂的社会行为,从动物的行为中,我们能发现人性的影子。 ◆本书展现出了众多动物的生活之道,其中体现出的巧妙、“文明”令人意想不到:善于调解争端的头狼,尊敬长者的斑马,决斗时“点到为止”的鳄鱼,与金枪鱼群合作捕猎的海豚, “借腹生子”的同性恋灰雁家庭……身处扭曲天性的工业社会中,无所适从的现代人不妨把动物当作老师。 ◆颠覆我们对动物的旧认知,真正认识我们的动物朋友。动物世界绝不仅仅是偏见中的“弱肉强食”,被条件反射所支配。动物如何应对资源不足,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如何教育后代,如何管理群体,如何维持良性竞争,如何维持生态平衡……以动物为镜,引发我们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 ◆荣获德国联邦十字勋章的动物行为学家、“能和动物说话的人”费陀斯·德浩谢尔,其动物科普著作翻译成20多种语言,全球总销量超过800万册,甄选代表作首度系列授权中文版出版。深刻的观察+严谨的论述+优美的文笔,营造如看《动物世界》般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写给每个人的动物科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