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有钱,能买到快乐吗?
ISBN: 9787521763959
知名金融作家,美国独立财富管理公司创意规划(Creative Planning)的投资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成员。曾任花旗集团美国财富管理部理财教育总监。 担任《华尔街日报》个人理财专栏作家逾20年,已出版《高薪水比不上会理财》《财务幸福简明指南》等8本个人理财书。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独立投资人,私募基金管理人,中国农业大学期货MBA硕士导师。 从事商品、股票和相关衍生品交易工作20年,长期关注全球宏观经济、另类投资工具、私人银行和家族信托办公室等领域。
环顾一下你的客厅,看看家具、灯饰、电视机和挂在墙上的照片;走进厨房,满眼都是盘子、碗,以及各种其他餐具和厨房用具。再去卧室瞧瞧,衣橱里挂满了衣服。你所看到的这些,都是你曾喜欢的或认为是必需的才买回来的,你曾相信这些东西会让你的生活更幸福。后来确实如此吗?还是说,有些东西,你已经很久都没有关注了,或许,有些时候,你甚至后悔当时买了它? 别担心,我不是谴责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也不是对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进行哲学批判。所有人都需要椅子、餐具和衣服。不同的是,我想强调另一种观点——我们并不擅长去弄清楚,到底什么能让我们幸福。 古典经济学假设,个体会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来进行选择。这意味着,虽然偶尔可能会搞砸,但通常我们都不会做出破坏自己幸福的选择。这是一个可信度值得怀疑的假设。很多人吸烟、过度饮食,每天花好几个小时玩手机、看电视,尽管他们都不希望自己如此。大多数人都喜欢即时消费,却很少未雨绸缪。人们会选择那些让自己感到痛苦的职业,还会购买那些需要很长通勤时间的房子。当与人打交道时,人们的本能反应可能是有帮助的。但是当人们决定如何使用时间和金钱时,当设定所要追求的目标时,不要太相信本能直接带来的答案。 通过自身阅历和反复的思考,我们还是有希望弄清楚到底自己想要什么。一些关于金钱和幸福的学术研究也能提供一些帮助。十几年前,我开始阅读这些研究报告,立刻就被吸引了。这些研究者并不像那些受到哲学、政治观点感召的著名心理学导师,会喋喋不休地讲述一些感性的、毫无意义的传闻逸事。相反,这些学术研究都是基于严格的变量控制方法,对大量实证数据进行的严谨分析。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们如何管理财富,甚至对于如何过好这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启示。感谢这些研究,让我通过一些改变和努力,可以有更多时间来陪伴家人和朋友。我会很乐意花些钱,去看望孩子,或带他们一起度假,或一同享用特别的晚餐。我卖掉了在郊区的房子,这样就不用再把时间浪费在通勤的路上。我辞去了让我感觉越来越讨厌的高薪工作,因为我知道,只有从事我认为重要并且热爱的工作,我才会感到更加幸福。这些研究会改变你的生活吗?以下是一些有意思的观点。 · 金钱可以换来幸福,但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多。 · 我们更看重所拥有的财富,而对于人生的经历却不够重视。 · 在别人身上花钱给你带来的快乐,比花在你自己身上更多。 · 相对于更多的选择,更少的选择反而会让我们更快乐。 · 为我们的目标努力工作时,可以带来极大的幸福感,一旦实现目标后,幸福感会降低。 · 抚养孩子并不像许多父母所声称的能带来生活的幸福感。 · 一生的幸福曲线呈 U 形,幸福感在 20 多岁时开始下降,在 40 多岁时触底,然后开始反弹。 当然,以下这些观点也比较有意思。 · 那些已婚人士,或身边有家人和朋友的人,常常会更幸福。 · 自由职业者和经常锻炼的人会更快乐,即使我们每周只锻炼一次,或者每天只锻炼 10 分钟。 · 帮助别人会让我们快乐。 · 每天长时间的通勤、不佳的健康状况、失业和经济问题,都会使人不快乐。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是一家位于华盛顿的研究机构,在 2006 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每周日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比待在家里的人更幸福。研究还发现,有宠物和没有宠物的人,以及有孩子和没有孩子的人,拥有同样的幸福感。正如你猜到的,有大量关于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幸福人生的研究,这些研究发现了许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生活幸福的因素。 然而,相关关系不应与因果关系相混淆。比如,婚姻关系或一些长期的关系会让人们感到更幸福,这似乎是合理的结论。但有没有可能是,拥有更高幸福感的人会更愿意结婚呢?此外,我们还习惯用平均来推断总体,比如我们认为对所有人而言,已婚是场悲剧而单身是幸福的。挑战之处在于,我们需要对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各种因素,按照其重要程度进行分类排序,找出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这样,我们才知道应该重点关注什么,首先从哪里开始。当思考金钱和幸福之间的关系时,我认为有四个重要的观点是值得牢记的。 第一,幸福并不是只有单一定义的简单概念。或许几个笑话和几杯饮料可以让我们高兴一天,但我们在这里,更关注的不是短暂的快乐,而是什么造就了幸福的人生。此外,我们评价自己幸福与否,还要取决于问题是如何被提出的,以及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的几分钟乃至几个小时里发生了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研究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当我们坐下来思考生活的时候,日常的幸福程度,不应该与满足感相混淆,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第二,不论人生中遇到好的,还是不好的境遇,我们总能迅速地调整、适应。当被告知加薪时,我们会感到很快乐。但一个月后,美好的感觉可能就会消散,加薪只是多了一些工资收入而已。我们无法预料这种适应会有多快,这也是我们无法弄清楚,到底是什么能让我们幸福的一个关键原因。 第三,幸福通常取决于我们和他人的比较。如果银行里有50 万英镑存款,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很幸福。但如果在我们居住的小镇上,几乎所有的邻居都有 500 万英镑存款,我们就没有那么幸福了。 第四,每个人对于幸福是什么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相对于这个标准,改变生活的环境,改变度过每一天的方式,都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但有些人,无论生活如何对待他们,他们总是会比别人更能感到幸福。 这四个观点会决定一个人幸福程度的 50%。环境、年龄、收入、婚姻状态可能会决定剩下的10%,那还有40%呢?主要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通过选择生活方式,来改变幸福程度,包括转换追求目标、正确花钱、成为志愿者、缩短通勤时间、花更多时间和家人与朋友在一起。 1.重塑金钱脑,从心理学的角度透视财富的意义。12个要点助力财富效用最大化,买经历、买特殊时光,去享受金钱带来的更为持久的价值。 2.理财通识,没有复杂公式,造富只需简单五步。理财不是一夜暴富,掌握“4%法则”,构建全球分散化投资组合,充分分散风险,获得更为稳健的回报。 3.“吃不穷、花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这本书正是教你如何花钱以及如何算计赚钱。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当下,如何权衡今天的支出与退休后的支出是年轻人的必修课。嘴上说退休,不如真正为退休做财务准备! 4.打破金钱迷思,重塑当代人习以为常的理财观,打造终身受用的理财哲学。《华尔街日报》个人理财资深作家乔纳森·克莱门茨,从实践与心理学出发,以简单明快的写作风格,总结投资多年凝练的真知灼见,为你提供关于花钱、储蓄和投资的启示。 5.基金投资教父约翰·博格强力赞誉,重量级财经作家威廉·伯恩斯坦作序推荐,银行螺丝钉、吉姆·达勒、梅尔·林道尔、查尔斯·埃利斯等众多大咖联袂推荐。